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清代科舉制度對桐城派有哪些重要作用?體現於哪兩個方面?

清代科舉制度對桐城派有哪些重要作用?體現於哪兩個方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代科舉制度對桐城派古文的興盛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此體現於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時文與古文的密切關係,二是桐城派創始諸人與科舉制度的密切關係。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清代科舉制度對桐城派有哪些重要作用?體現於哪兩個方面?

順治時期

在順治二年(1645)舉行首次鄉試,清朝科舉制度遂正式開始。科舉制度作爲一種官員選拔制度發展到清代已相當嚴密、成熟,正如《清史稿》所載:“有清以科舉爲掄才大典,雖初制多沿明制舊,而慎重科名,嚴防弊竇,立法之周,得人之盛,遠軼前代。”科舉制度通過功名吸引了衆多知識分子的注意力,許多士子爲博取功名,不惜皓首窮經。

由於清代科舉以八股文爲規定考試文體,故八股文成爲各級學校的教學重點,成爲士子們追逐功名的武器。有意思的是,八股文在清代的再度風行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古文的興盛,爲桐城古文派的崛起提供了條件。八股文又被稱爲時文,以與古文相對。時文雖有種種弊端,但卻與古文有許多相通之處:首先,時文與古文都恪守程朱義理;其次,在藝術手法上,時文講究開闔、頓挫、呼應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古文藝術手法的借鑑。許多士子爲了避免熟濫,很自然地借鑑古文的某些藝術特徵來創作時文。

明清兩代就有不少以時文標準選編、評點古文的選本。李元度在爲李撫九選編的《古文筆法百篇》作序時這樣談及古文與時文的關係:“古文者,別乎時文而言也。近代選家如茅鹿門、儲同人、汪遄善之徒並有評本,識者謂未能盡帖括氣習。然餘論古文之極致,正以絕出時文蹊徑爲高;而論時文之極致,又以能得古文之神理氣韻機局爲最上乘。明之震川、荊川、陶庵,昭代之慕廬、百川、望溪,皆以古文爲時文者。功令以時文取士,士之懷瑾握瑜者賓賓然爭欲自澤於古,有能導以古文之意境,宜瑩然而出其類矣。”

清代科舉制度對桐城派有哪些重要作用?體現於哪兩個方面? 第2張

曾國藩也注意到了古文一派的文章與時文之間的密切關係,他說“自有明以來,制藝家之制古文,往往取左氏、司馬遷、班固、韓愈之書,繩以舉業之法,爲之點,爲之圓圈,以賞異之;爲之乙,爲之圍鑯以識別之;爲之評註以顯之”。由此可見,以古文爲時文,可提高時文的水準,明清士子爲在科場出人頭地,自然要究習古文,以圖將“古文之神理氣韻機局”融入時文,取得“瑩然而出其類”的效果。

桐城派創始人方苞所以能在文壇聲譽鵲起,與他在科場得售有關。戴名世在《方靈皋稿序》中曾說:“今歲之秋,當路諸君子毅然廓清風采,凡屬著才知名之士多見收採,而靈皋遂發解江南。靈皋名故在四方,四方見靈皋之得售而知風氣之將轉也,於是莫不購求其文。”此處當指康熙三十八年(1699)方苞舉江南鄉試第一之事,方苞本以古文聞名,科場得售更促使士子們訪讀其古文,試圖從中探求科場的敲門磚。

方苞編選的《古文約選》與《四書文選》,更是將古文與時文緊密聯繫起來,推動了古文“義法”的廣爲傳播。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