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木假山記》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木假山記》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木假山記

蘇洵 〔宋代〕

木之生,或櫱而殤,或拱而夭;幸而至於任爲棟樑,則伐;不幸而爲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爲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沒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齧食之餘,或彷彿于山者,則爲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爲山,然後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幾何,不爲好事者所見,而爲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勝數?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峯。予每思之,則疑其有數存乎其間。且其孽而不殤,拱而夭,任爲棟樑而不伐;風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爲人之所材,以及於斧斤之,出於湍沙之間,而不爲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後得至乎此,則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愛之,則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見中峯,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峯。二峯者,莊慄刻削,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於中峯,而岌然決無阿附意。籲!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譯文

《木假山記》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樹木生長的時候,有的剛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長到兩手合圍的時候居然死了。還有幸運的長成可以用做棟樑的時候,就被鋸掉了。還有那些不幸被大風拔起,被水沖走了,有的被劈開折斷了,有的爛掉了;還有的很幸運沒有被折斷,也沒腐爛,人們認爲它是有用之材,最終還是受到斧頭砍伐的災禍。其中最幸運的,是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沒,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受到水中蟲蛀之後,形成了山峯一樣的形狀,讓喜愛它的人拿去製成了假山,從此它就可以脫離泥沙的衝擊,免遭斧砍刀削的災難了。但是,在荒涼的江邊灘頭上,能夠這樣幸運的木頭能有多少?要是它們不被好事、喜愛它們的人發現,而是恰好被樵夫農民當作木柴砍伐了的,哪能夠數得過來呢?那麼在這最幸運的樹木中,又有多少不幸的木頭呢。

我家有一座長着三個峯頭的木假山。每次我看到它,總覺得在它身上似乎有一種命運在起作用。再說,它在發芽抽條的時候沒死,在長成兩手合抱粗細的時候也沒死,可用做棟樑卻沒有被砍伐,被風拔起,在水中漂浮並沒有折斷,也沒爛掉,卻未被人當作材料,沒有遭受斧頭的砍伐,而是從急流泥沙之中出來,沒有讓種田的人當作柴火燒了,最終到了我的手裏,那麼這裏面的理數僅僅用偶然是無法解釋的啊。

但是我之所以喜愛木假山,不僅僅是喜愛它的形狀像山,而是還對它的形態有一些感慨;不僅喜愛它,對它我還含有一種敬意。看它的中峯,魁梧奇偉,神情高傲舒展,意態端正莊重,很有氣概。好像在用一種力量使它旁邊兩峯順從它似的。旁邊的兩座山峯,神態莊重謹慎,威嚴挺拔,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雖然它們處在服從於中峯的位置,但那高聳挺立的神態,沒有一點逢迎、附和的意思,唉!這木假山,難道沒有可敬重的地方嗎?能不讓人發出感嘆嗎?

創作背景

公元1058年(作於嘉祐三年),蘇洵從溪叟得到木山三峯,把它放在庭中,於是寫下這篇文章得以紀念。

賞析

《木假山記》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第2張

蘇洵一生屢試不第,沉淪下僚,未能施展政治抱負;但他自重自尊,絕不與世浮沉,這篇以木假山爲題的記,實際上是篇闡述人才問題的議論文。寄寓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同時也是對不亢不卑的獨立人格的推崇,追求高潔不阿的情操。文章先從木假山的形成過程寫起,後漸顯寓意,在詠木假山的背後蘊含着作者對人才問題的深沉的感喟與思考。全文層次分明,結構清晰,多用排比句,而句式又參差變化、錯落有致;描繪木假山之狀隨物賦形,具體生動,寄慨遙深,耐人尋味。

文章的前面部分講木假山得來不易,它經歷了重重厄運:從樹木生長本身講,它隨時可能夭折;從自然條件講,它可能被風、水所摧折、腐蝕;從和人的關係講,它成材後可能被隨意砍伐。幸而度過這些厄運,又經過幾百年急流的沖刷才造成假山形狀,終可供人們觀賞。因此比起那些已成山形而未經發現、或被當作一般柴禾砍伐掉的木假山來,確是難得的幸運了。文章用層層推演的論述手法,強調人才成長的艱辛歷程,抒寫了人才難成與人才難得的感嘆,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會摧殘和壓抑各種人才的現象。

文章後面部分才寫到作者所藏的一座三峯木假山,從而回到這篇記的本題。作者以“中峯”比喻那些位尊權重者,以“二峯”比喻那些隸屬於他們的士大夫階層。其中突出地寫了“二峯”。他們雖然按其社會地位不得不“服於中峯”,但節操自守,絕無阿諛逢迎的媚態,表達了作者對有抱負、有氣節的士人的讚頌,也是他的自勵和白況。

文章的標題是“木假山記”,但作者並沒有泛泛地交代木假山的製作經過,也沒有刻意描繪其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而是借欣賞木假山抒發感慨,闡述事理。有“形”之木經過重重厄運被造成假山形狀,供人欣賞,確屬幸運;更有許許多多的木材,未被發現,卻被“樵夫野人”砍去當柴燒掉。這樣看來,樹木要活下去,要成材,是極難的;要逃脫厄運,也是極難的。作者以極其複雜的心情來寫樹木的遭際,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章字面上是寫樹木,其實字字句句都在寫人。全文語言生動、形象;句式變化多端、錯落有致;氣韻流暢,節奏急緩有度。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