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

陶淵明 〔魏晉〕

閒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

如何舍此去,遙遙至南荊!叩枻新秋月,臨流別友生。

涼風起將夕,夜景湛虛明。昭昭天宇闊,皛皛川上平。

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舊墟,不爲好爵縈。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譯文

《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三十年來村居享悠閒,對於世態隔膜而不明。

原先愛好詩書現更愛,田園沒有應酬之俗情。

爲何捨棄田園而離去,千里迢迢去到那南荊?

蕩起船槳擊碎新秋月,水邊暫告分手別親朋。

傍晚涼風習習已吹起,月光照天夜色清空明。

天宇明淨高遠無邊際,亮光閃閃江面水波平。

惦記差役不能安心睡,夜已將半還得獨自行。

商歌求官不是我事業,留戀沮溺那樣併力耕。

甩掉官帽決心返故里,高官厚祿本來不動情。

衡門茅舍纔可修真性,或可憑善建立好聲名。

賞析

《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原文是什麼?該如何鑑賞呢? 第2張

此詩開頭六句,是從題前着墨,借追念平生,寫出自己的生活、情性,再轉到當前。他這年三十七歲,說“閒居三十載”,是就大體舉成數而言。過去精神寄託所在是詩書和園林,官場應酬這些塵事、虛僞欺詐這些俗情是遠隔而無沾染的。四句盛寫過去生活的值得追戀,也正是蓄勢;接着便迸發出“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的自詰,強烈表現出自悔、自責。這裏用十字成一句作反詰,足見出表現的力度;說“遙遙至西荊(荊州在京都之西)”,自然不僅是指地理上的“遙遙”,而且也包括與荊人在情性、心理上的相隔“遙遙”。

“叩枻”以下八句是第二節。前六句正面寫“夜行”,也寫內心所感。詩人揮手告別岸邊的友人,舉棹西行。這時,新秋月上,涼風乍起,夜景虛明一片,天宇空闊無垠,平靜的江波上閃映着月影,望過去分外皎潔。這是無限美好的境界,但是,作者如此着力描寫這秋江夜景,不是因爲“情樂則景樂”(吳喬《圍爐詩話》),而正是爲了反跌出自己役事在身、中宵孤行之苦。一切美景,對此時的詩人說來,都成虛設;反足以引發其深思,既追撫已往,也思考未來。這樣,“懷役”兩句,便成了綰結上下的關捩語句。

結尾六句,抒寫夜行所感。在上節所寫境和情的強烈矛盾下,詩人不自禁地像在自語,也像在對大江、秋月傾訴:“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像甯戚那樣唱着哀傷的歌來感動齊桓公以幹祿求仕的世不乏人,而自己卻戀戀於像長沮、桀溺那樣的並肩而耕。“商歌”、“耦耕”,代表着兩條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作者在此已作了明確的抉擇。“耦耕”是“歸隱”的代稱,所以下文就是對未來生活的具體考慮:首先是“投冠”(不是一般的“掛冠”),擲棄仕進之心,不爲高官厚俸牽腸掛肚;其次是返歸故里,在衡門茅舍之下、在田園和大自然的懷抱中,養其浩然真氣。詩人深沉地想:要是這樣,大概可以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了吧。一個“庶”字,也表現出詩人對崇高的人生境界的不息追求。

詩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寫江上夜行的所見、所遇,無一不真切、生動,發人興會。其抒述感慨,都是發自肺腑的真情實語。方東樹說:“讀陶公詩,專取其真。事真、景真、情真、理真,不煩繩削而自合”(《昭昧詹言》);又說:“讀陶公詩,須知其直書即目,直書胸臆,逼真而道腴”(《昭昧詹言》),此篇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晉安帝隆安五年(401年)。隆安四年(400年)春,桓玄克荊州、雍州後,督八州即八郡軍事,領荊州、江州刺史。當時陶淵明在桓玄幕府裏供職。隆安五年七月,他回鄉探親假滿,再次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的官府。路經塗口時,寫下這首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