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杜荀鶴《秋日山中寄李處士》:體現出一種“教化加牢騷”的程式

杜荀鶴《秋日山中寄李處士》:體現出一種“教化加牢騷”的程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荀鶴(約846—約904),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他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自期,故而對晚唐的混亂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頗多反映,如山中寡婦的避徵無門,《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寶,亂殺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墳;《再經胡城縣》中酷吏的殘忍,縣民的含冤,都是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其詩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體詩,但也失之淺率,不甚耐讀。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杜荀鶴的《秋日山中寄李處士》,一起來看看吧!

杜荀鶴《秋日山中寄李處士》:體現出一種“教化加牢騷”的程式

秋日山中寄李處士

杜荀鶴〔唐代〕

吾輩道何窮,寒山細雨中。

兒童書懶讀,果慄樹將空。

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

昇平猶可用,應不廢爲公。

首聯以“吾輩”開頭,“吾輩”即是“我們”,開篇便點明詩作主體,先入爲主,給予讀者一種對詩歌的認同感。接下來所書的“道何窮”便體現了“吾輩”的現狀,若說這一句只是平平無奇,那麼接下來第二句的“寒山細雨”則是將第一句中樸實的語言一下子昇華,“吾輩”之道正是如處“寒山細雨”之中,淒冷悲涼,卻又屹立不倒,詩人用客觀景象來對“道”的形勢作出一種生動的描述。

頷聯則是列舉了幾個常見的意象,如“兒童”,“果慄樹”,但就是這樣普普通通的意象,卻最富有代表性。“兒童”是國家未來之希望,卻從小將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讀書爲業,反而去玩耍嬉戲,荒廢時間,就連“果慄樹”也即將被他們摘空。詩人不僅僅是簡單地將這些意象列舉出來,而是通過這種寫實的手法,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大道深深地擔憂。

杜荀鶴《秋日山中寄李處士》:體現出一種“教化加牢騷”的程式 第2張

頸聯則是以教育式的語氣來爲讀者提出要求。兩句工整相對,“言論”對“篇章”,“時務”對“國風”,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鶴正是在這兩句詩中明確向讀者宣告了自己創作詩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繼承《詩經》現實主義傳統的鮮明態度。杜荀鶴將自己的詩集名爲《唐風集》,其用意,即以“唐風”繼“國風”,用他那“主箴刺”之文,來諷諭和裨補社會的弊廢闕失。

尾聯則是對頸聯內容的一種補充,頸聯提出了具體要求,尾聯則是爲達到這個要求堅定信心。“猶”,是“還,仍然”的意思,在這裏,這個字用的恰到好處,世人都以爲學識毫無作用,可詩人詩風在這個“猶”字上一轉,立刻體現出一種警示的語氣,他要提醒世人,他們的想法是荒謬的。體現了詩人對自己想法的肯定,對實現目標充滿信心,用呼告的語氣告誡人們不要荒廢學問,因爲學問在這個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學則罷,言文學則必要把“道”擺在首位,體現出強烈的政治功利觀和用世精神。這種心態,也可說是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已凝凍在詩歌裏,難以剔除,成爲表達上必有的一種“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覺得極不舒服,便是所謂“離經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來作點綴,裝飾,也是不可或缺的。這首詩便體現出這樣一種“教化加牢騷”的程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