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嘯”是古人抒發情感的特別方式,有哪些相關詩作?

“嘯”是古人抒發情感的特別方式,有哪些相關詩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朝歷代有很多關於“嘯”的詩作,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古人愛吆喝,不過表達得很含蓄,常常把吆喝稱爲“嘯”,“長嘯”“吟嘯”“嘯詠”“嘯傲”“嘯歌”,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直“嘯”得抑揚頓挫、纏綿悱惻、恣意瀟灑、壯懷激烈。

在《詩經》裏,“嘯”,是人們抒發情感的特別方式,而且多爲女性用嘯表情達意。《召南·江有汜》雲:

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

不我過,其嘯也歌。

《小雅·白華》曰:

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嘯”是古人抒發情感的特別方式,有哪些相關詩作?

不論是被遺棄還是被思念,這些女子都心懷憂怨,發而爲嘯。其他古籍中,也常能看到美女作嘯的記載。《列女傳·仁智篇》載:

女倚柱而嘯,旁人聞之,莫不爲之慘者。

這裏說魯國的漆室之女因憂念邦國,倚柱而嘯,而且很有感染力。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其《美女篇》有句:

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

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美女衣袂飄飄,婀娜多姿,一顧一盼都給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長嘯時呼出的氣息芬芳如幽蘭,怎能不令人爲之傾倒啊!

到了後來,這種音調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祕色彩的“嘯”,逐漸從女性那裏進入了文人的生活圈。《說文解字》對“嘯”的解釋爲:“嘯,吹聲也。”《辭海》裏釋爲:“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古代漢語辭典》也釋爲:“撮口作聲。”從這些解釋可以看出,“嘯”後來意思演變成了類似現代的“吹口哨”。三國蜀國丞相諸葛亮喜歡“吹口哨”,“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到了魏晉南北朝,“吹口哨”成爲文人的一種時尚,似乎不會吹嘯就不是真正的文人。

在魏晉諸多人物中,皆風行吟嘯,以表現自己的名士風度。最有代表的,是“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他“嗜酒能嘯”,其“嘯”可“聞數百步”,阮籍還發明瞭“指嘯”。《晉書》載,他和當時的另一文人孫登都是著名的長嘯大師,二人曾赴蘇門山相互比賽“吟嘯”,聲若鸞鳳之音,在山谷久久迴盪。《世說新語》提及的謝安“吟嘯自若”、謝鯤“傲然長嘯”、周顗“嘯傲”,他們敢在大庭廣衆下“長嘯當歌”,反映出魏晉名士超凡脫俗的一種孤傲清高心態。而陶淵明《飲酒詩》所說的“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歸去來辭》中的“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雖不言傲,而傲世之態,已盡在其中。

“嘯”是古人抒發情感的特別方式,有哪些相關詩作? 第2張

唐代之後,“嘯”的意義更爲廣泛,形式也多種多樣,多指大聲地發出高而長的聲音,或清越激昂,或幽咽悱惻,或妙曼輕唱,變化多端的嘯聲蘊含着古代文人豐富的情感。

清亮的嘯聲裏,我們感受到那種返璞歸真、閒適自得之情。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在《竹裏館》里長嘯: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彷彿讓人置身深山竹林中,聽竹聽泉,聽月聽琴,塵慮皆空,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唐人賈島在秋月裏翹盼嘯客呂逸人,吟道:

逸人期宿石牀中,遣我開扉對晚空。

不知何處嘯秋月,閒著鬆門一夜風。

——《夜期嘯客呂逸人不至》

想那友人在朗朗秋月下悠悠長嘯,是何等恣意暢快啊!南宋詞人張孝祥在洞庭湖的一葉扁舟上“獨嘯”,口占一曲:

短鬢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爲賓客。

叩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嬌·過洞庭》

這悠揚的嘯聲宛若一首小夜曲,流淌在美妙的湖光月色的意境中,令人神思幽遠,心馳神往。

激昂的嘯聲裏,我們體味到那種坦蕩不羈、慷慨悲壯之情。詩仙李白愛笑,更喜“長嘯”,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不管不顧,任性倜儻,酒入豪腸,立馬“七分釀月光,三分嘯劍氣”,遊山玩水去了。到了泰山南天門: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一聲慨然長嘯,萬里清風都在呼應,那種居高臨下的壯闊與藐然之氣令人嘖嘖稱讚。

南宋初年的朱敦儒也遊歷泰山,他的“嘯”有一種悵然之感:

赤松認得虛空,便一向、飛騰縹緲。

直上蓬瀛,回看滄海,悽然長嘯。

——《柳梢青·水雲照》

這是壯志未酬、山河異樣之感啊!而抗金名將岳飛一首《滿江紅》首句令多少人熱血沸騰: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一聲“仰天長嘯”,淚眼空濛,胸懷激烈,一個豪氣干雲、頂天立地的抗金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嘯”是古人抒發情感的特別方式,有哪些相關詩作? 第3張

幽咽的嘯聲裏,我們品悟到那種悽婉幽怨、愁苦悲憤之情。曹植在《雜詩(其三)》中描繪了一位年輕女子思念戍邊丈夫的悽苦之境:

西北有織婦,綺鎬何繽紛。

明晨秉機杼,日晷不成文。

太息終長夜,悲嘯入青雲。

她是一位心靈手巧的織婦,一聲“太息”纏綿悽惻,在長夜裏縈繞不絕;一縷“悲嘯”哀怨動人,在雲天裏嫋嫋如煙。唐代的白居易垂釣之時,悠然長嘯,發泄悲憤之情:

臨水一長嘯,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廬。

浮生多變化,外事有盈虛。

今來伴江叟,沙頭坐釣魚。

此詩應是詩人被貶爲江州司馬時所作,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間冷暖、世事盈虛,盡在臨水的一聲長嘯之中。南宋的陸游一生顛沛流離,到了晚年境況更是窘迫,他在《霜風》一詩中說:

身老嘯歌悲永夜,家貧撐住過凶年。

眼看到了歲寒之際,暖牀厚被都沒有預備,連粥食都要向鄰人賒借,家境衰敗又遇凶年,我這垂老之人只能無可奈何,在漫漫長夜裏嘯歌。

悲也罷,喜也好,哪怕愛過恨過、哭過痛過,人生在世,莽莽蒼蒼,都是過往雲煙,何不“獨此一長嘯,故人天際行”?

我們不妨向古人學習,高興時哼着小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失意時款步故園,“頓灑塵喧意,長嘯滿襟風”;悲憤時把酒當歌,“倚劍呼黃鶴,遽然髮長嘯”......

灑落任性,率真自然,豈不優哉樂哉、不亦快哉!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