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古代“折柳”代表送別,賞析歷史上有關“楊柳”的詩句

古代“折柳”代表送別,賞析歷史上有關“楊柳”的詩句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從一開始就對柳樹有着特別的感情,古代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達挽留不忍分別之意。東晉的謝玄把《詩經》裏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句視爲《詩經》裏最好的一句詩。顯然,在《詩經》中的楊柳就已經有了思念的意思了。

古代地理志《三輔黃圖·橋》中有“文帝灞陵在長安城東七十里。灞陵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的記載。由於該書沒有明確的朝代和作者,但據考證應該不晚於南北朝,這說明最晚在南北朝時期,親朋好友遇有分別,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

古代“折柳”代表送別,賞析歷史上有關“楊柳”的詩句

漢魏六朝雖然有了折柳送別的習俗,但在文學上的表現並不普遍,只有梁元帝蕭繹的《折楊柳》一詩較爲著名:

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

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

山似蓮花豔,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聲徹,遊子淚沾裳。

到了唐代,隨着大唐盛世的繁榮,文學也高度繁榮起來,折柳送別也在唐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當時折柳最盛的地方是在大唐國都長安了,因爲長安是當時人員流動最爲頻繁的地方。

折柳送別雖然可以不分地域,當唐朝有一個折柳送別的中心地點,那就是長安東郊灞水之上的灞橋,灞橋是當時長安人迎送別離集中之地,灞水河畔,楊柳依依,送行的人常常在這裏折柳送別,以寄託送別與思念之情。

古代“折柳”代表送別,賞析歷史上有關“楊柳”的詩句 第2張

李白的《憶秦娥》一詞中就有“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杜甫在《柳邊》一詩中有“漢南應盡老,灞上遠愁人”一句。李白客居洛陽,在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寫下一首詩,裏面依然有“折柳”一詞: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從金陵(今南京)前往揚州時,與友人分別時留下一首離別詩,裏面依然有楊柳:

《金陵酒肆留別》 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李白在五言長詩《宣城送劉副使入秦》中的最後一句,還是“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李白的《勞勞亭》五言詩“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後兩句說春風深知離別之苦,不忍見到別離場面,故意不吹柳條,不讓柳條發青,以達到人們不用折柳送別。

李白作爲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與友人分別贈詩時,普遍地運用到了折柳這個詞句,這些,充分說明了折柳在唐朝友人分別時的折柳這一習俗。

不僅是李白寫有折柳送別的詩,其他詩人也有不少關於“楊柳”的詩。王維的送別名作《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第二句便有楊柳: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朝中葉的名相張九齡在《折楊柳》詩中一開頭就是折柳:

《折楊柳》 張九齡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

遲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容鬢老邊塵。

唐憲宗年間,還有一個折柳的典故,成都人雍陶(也有作陶雍)是一個狂妄不羈的詩人,他初到四川雅安做刺史,有一次到城外一個叫做“情盡橋”的地方,這裏和長安的灞橋一樣,是一個送別的地方。

雍陶聽到這個橋叫的名字後,感覺很怪,於是就在這座橋上建了個驛館,供迎送別離的客人使用,並把這個名爲情盡橋改名爲“折柳橋”,他還題了一首詩: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爲情盡橋?

自此改名爲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宋代柳永在其抒寫離別情緒的千古名作《雨霖鈴·寒蟬悽切》中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句,不僅成爲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也成了折柳離別時最催人淚下的一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