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戲贈杜甫》該如何鑑賞?作者又是誰呢?

《戲贈杜甫》該如何鑑賞?作者又是誰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戲贈杜甫

李白 〔唐代〕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爲從前作詩苦。

譯文

《戲贈杜甫》該如何鑑賞?作者又是誰呢?

至今記得,在飯顆山上與你相遇,剛好是正午太陽當頂,你頭上戴着竹笠。

詢問你,你我分別後爲何如此消瘦?怕是這一段歲月裏作詩太費辛苦。

創作背景

此首《戲贈杜甫》大約作於公元746年(天寶五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兗州最後一次相遇時。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在洛陽相識並結下深厚友誼,直至公元762年李白去世,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他們交往密切,曾同遊齊魯,此後雖難相見,但仍相互關心、思念。

鑑賞

《戲贈杜甫》是李白贈杜甫的詩。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唐代大詩家,雖然在年齡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歲,他們卻成了忘年之交。對詩歌藝術的狂熱喜好和高深造詣,促使他們成爲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遠大抱負、正義立場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們情同骨肉,終身不逾。這高尚的友情,和他們美妙的詩歌一樣,垂諸千古。

《戲贈杜甫》該如何鑑賞?作者又是誰呢? 第2張

在李白和杜甫的詩歌交往中,相互贈和很多。李白的這首《戲贈杜甫》,引起過前人的誤解,都出在這個“戲”字上。郭沫者對此有過精闢的辨析。自從唐人孟棨解說爲李白譏笑杜甫作詩拘束之後,似乎成了定論。不然其說,是高明的見解。郭對詩的末兩句解釋爲李問杜答,信增親切,不失爲一說。其實,“戲”字並不都是譏笑的含義,也可以解作“開玩笑”。古人寫詩題爲“戲贈”,並不都是嘲弄,有許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語,而玩笑語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實話,倍覺親切可愛。

此詩前兩句運用鋪敘的手法來描繪出一幅李白在飯顆山上遇見頭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兩句爲李問杜答,新穎別緻,給人以信增親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話而實爲肺腑之言。全詩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生動詼諧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詩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爲作詩苦”,情深意濃,體現了李白與杜甫之間的真摯友誼。

因此,李白實際上是以此詩勸慰杜甫,詩歌當不了飯吃,不要爲了寫詩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詩比較灑脫,信口拈來即是詩,而杜甫作詩向來是苦費心思的,苦用心的結果在李白的眼裏便成了身體消瘦的原因,這樣不僅作詩苦的“苦”字有了着落,連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來歷。詩的後兩句採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新穎別緻,給人以親切之感。

這末兩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話,也未嘗不顯痛切關懷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專心致意於詩創作的,也一樣“爲作詩苦”。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習性,共同的甘苦,纔有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話而實爲肺腑之言,多麼親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詩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從《戲贈杜甫》這首詩中可見一斑。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