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杜甫所作的《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寫出詩人的困窘狀況

杜甫所作的《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寫出詩人的困窘狀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世譽爲“詩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吧。

偉大的唐朝詩人杜甫,在歷史影像裏留給我們的背影,是一個飽經滄桑的中老年形象,而與之相伴隨的總是一副貧窮困苦之境況。

其實呢,杜甫基本上算是一個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官二代”,或許正因如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就如刀子雕刻般深鐫在他的腦袋裏面,使他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年青時候的杜甫,於父蔭之下(其父親曾爲兗州司馬),也過了好幾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流傳千古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便寫在此段時期內。

杜甫所作的《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寫出詩人的困窘狀況

但他的好運似乎在奔赴長安之後,開始慢慢散盡。參加科舉遇到一個奸相李林甫,好好的選士被搞成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於是落選;投詩“干謁”,也只是落了一個“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淒涼下場。

困頓長安那幾年,令曾經豪情萬丈的小杜開始逐漸蛻變爲“老杜”,其逸興跳脫的性格亦慢慢地變得沉穩。

四處流轉奔波的杜甫,曾經寫過一首五言絕句,短短二十字,道盡其悲苦生活。這首詩被宋人洪邁編輯入《萬首唐人絕句》五言卷的第一首,雖不知其入選理由,但同輯七言絕句的第一首亦是杜甫的,卻能知洪邁對“詩聖”的推崇之意。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

[唐]杜甫

百年已過半,

秋至轉飢寒。

爲問彭州牧,

何時救急難。

這個高彭州不是別人,正是與岑參並論的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如果對他不太熟悉的話,也應該聽過此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和杜甫相反,雖然其前半生不甚得意,但自“安史之亂”起,卻開始走上了人生巔峯。《舊唐書》因而嘆道:“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杜甫所作的《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寫出詩人的困窘狀況 第2張

歷史泄露的傳聞裏,李白、杜甫和高適曾一度是結伴相遊的好夥伴,而且相約一起去尋找神仙食用的“仙草”。杜甫在《贈李白》其一里寫着:“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樑宋遊,方期拾瑤草。”當時是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四月,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遊玩到洛陽。其時的李白是名聲昭著的,而杜甫仍默默無聞。聽到李白到來的消息,杜甫肯定會去拜訪、交流、切磋一二的。果然,兩人可以說是一見如故。

對於李白和杜甫的相遇見,後人是展開無限想象。郭沫若對此不惜筆墨而高度讚頌:“應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後提出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爲我們四千年的歷史裏,除了孔子見老子(假如他們是見過面的),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

兩個人在樑地(開封)和宋地(商丘)遊玩的時候,碰到了高適;當然也不能說是碰到,因爲當下的高適是處於人生低谷期,正客居宋地。應該是聽說了李白的消息,前去看名人的。自此,三個人開始組團打獵、野遊、吟詩。

前面說過“安史之亂”是高適人生走向巔峯的時機,但對於李白而言卻是此生終點之坎坷。在政治嗅覺上的遲鈍,讓李白未有覺察到永王李璘的野心,莫名其妙地站在了太子的對立面上。永王反,高適爲淮南節度使,奉命平反。後,李白入獄,曾寫詩《送張秀才謁高中丞》:“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採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勳。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託人帶給高適,有低頭求救之意,但如石沉大海,毫無音訊。自此,李白與高適之間,再無交際,詩裏詩外,沒有片言隻語提及對方。

杜甫所作的《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寫出詩人的困窘狀況 第3張

對於這個局面,或者說這個場景,後來者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應該有着衆多的推測與懷想。但由此想到那個皇命大過天的時代,就可以明白李白當時的命運,完全是他犯下了“政治幼稚病”,可以說其毫無自知之明。在他前去爲永王效命之際,其妻宗氏曾再三勸阻,可惜李白被所謂的“際遇之情”所迷惑。最終造成“要命”的下場。如果沒有其他的奇蹟,等待李白的只能是“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幸好,李白也算是天命所鍾情之人,在名將郭子儀的營救之下,挽回了一條老命。

“安史之亂”對於命運崎嶇的杜甫來說,除了讓他留下名傳千古的詩篇,在官路上沒有任何的幫助,可以說“國家不幸詩家幸”,雖然有點歪理邪說,但事實的確如此。“安史之亂”前的杜甫困頓不堪,“安史之亂”後的杜甫仍然情緒穩定,一如既往地保持着窮騷的風格。

幸好,他與高適的友誼繼續維持着。高適得到重用,青雲直上的時候,杜甫欣然寫詩爲之歡呼:“嘆惜高生老,新詩日又多。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主將收才子,崆峒足凱歌。聞君已朱紱,且得慰蹉跎。”(《寄高三十五書記》)在高適入蜀期間,也對杜甫時時關照着,“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酬高使君相贈》)這一切,都讓杜甫分外感激。

那麼,在自己最窮困潦倒的日子裏,能夠讓杜甫想起來的人,大概也只有曾經交心,現在仍然關心着自己的高適,可以對自己給予適當地幫助吧。所以纔有了以上那首“求助詩”的誕生,讓我們在千年之後,仍然可以從字句裏面看見偉大的“詩聖”杜甫的困窘狀況。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