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折楊柳》喬知之所作,這首詩存在哪些疑點?

《折楊柳》喬知之所作,這首詩存在哪些疑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喬知之,字知之,唐朝時期大臣,是唐高宗李淵的外孫。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喬知之所作的《折楊柳》吧。

如果史蹟能夠令偏執的人羣感覺一點兒愜意的興奮感,那麼對於唐朝詩人喬知之來說,他與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的恩怨應該可以成爲焦點之一個。爲了一個能歌善舞的婢女,仗勢欺人的武承嗣硬是讓人故意構陷罪名,把喬知之給曲殺掉了。歷史,永遠被人類塗抹上污濁的狗血。

《折楊柳》

【唐】喬知之

可憐濯濯春楊柳,

攀折將來就纖手。

妾容與此同盛衰,

何必君恩能獨久。

喬知之(生卒年不詳),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縣)人。唐高祖李淵外孫,同州刺史喬師望的兒子。早年隱居,以文詞知名,與唐初著名詩人陳子昂交情深厚,有詩相贈。與王無競、沈佺期、李嶠等初唐詩人亦有唱酬。其弟弟妹妹亦多有詩才,流傳有詩篇若干,存續在《全唐詩》內。

《折楊柳》喬知之所作,這首詩存在哪些疑點?

首句“可憐濯濯春楊柳”,開初的“可憐”一詞畫龍點睛般奠定了全詩的基調,其所將要樹立的一個人物形象是酸辛的,而其所醞釀的情緒亦會是充滿了悲傷的。本來春天是一個散發着勃勃生機的季節,也是一個洋溢着甜美空氣的世界,但是在這裏都僅僅成爲了最好的襯托與背景。

此處需要注意“濯濯”這個詞語,其出自《詩·大雅·崧高》:“四牡蹻蹻,鉤膺濯濯”,本爲光明或清朗的意思。在《晉書·王恭傳》中,曾以此譽人氣質清新脫俗,與衆不同:“恭美姿儀,人多愛悅,或目之雲:‘濯濯如春月柳。’”

我們如果發散自己的思維,似乎可以由此理解“楊柳”的形象對準的是女性所傾慕的對象。既然這般美好,如此鮮明,爲何非要在開端用上“可憐”一詞呢?真正所指向的描述對象到底是那些在外不思歸的男性,還是幽居深閨的女性自身呢?

《折楊柳》喬知之所作,這首詩存在哪些疑點? 第2張

次句“攀折將來就纖手”,完全是承繼着上面而來,簡直就是“有花堪折直須折”的真實寫照。女子面對春天裏的“濯濯春楊柳”,想要去佔有這個美好的事物。她不僅僅只是想想而已,而是直接開展了“霸道”行動,把楊柳“攀折”下來了,拿在手中把玩不止。

那麼,以上使我們感到迷惘的疑點恰好在於:是什麼一種情況造成如此境地呢?答案就是楊柳的遭際是十分不美好的,它終將被人“攀折”,被人拿來“就纖手”。似乎從生命的開始就已經得到註定,楊柳難“留”,人終分離。

原來,所謂“強扭的瓜不甜”還是具有幾分道理的。如果不相信,請看詩中所寫的迷之舉動,即便是強行去使用“攀折”的這種粗暴行爲,終歸也是身難“留”心亦難“留”,到最後仍然難免落下帷幕,戲終人散,各自離開。

最後兩句“妾容與此同盛衰,何必君恩能獨久”,感懷自身又自述胸臆,展示着屬於自己的獨特魅力。“妾容”之容與草木之“榮”兩兩對照,草木可再生,人生難再現,一切都彷彿命運無情輪迴,令人無法逃脫,唯有沉淪。

《折楊柳》喬知之所作,這首詩存在哪些疑點? 第3張

世間草木終歸有榮有枯,紅塵男女必將有分有離,沒有什麼是永恆,一切都會煙消雲散。正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幽居女子只能發出“同盛衰”的悲嘆與哀鳴。然而,亦正是如此,她纔會始終心有不甘,想要擺脫命運的枷鎖,給自己保留一點兒人生之中的美麗。

或許,在她面對“濯濯春楊柳”的那一刻起,內心裏已經早就忘記了這個象徵着“挽留”的具體物象。所謂“花非花,霧非霧”,一切都變得朦朦朧朧起來,她把自己的人生代入進去,最終吶喊出“何必君恩能獨久?”她慢慢在心中升起去追求另外一種幸福的嚮往的執著念頭,這是屬於女性覺醒的必然。

遠隔千載,我們無法真正理解詩人的本真意圖,只好加上自己的闡釋或曰“曲解”。在這裏,就好比這個“楊柳”物象,它既可以是彼,也可以是此;既有男性的風華正茂,也有女性所想留住的真情實意。

這個女性的形象是清醒的,雖然並非天然,而是來自於心靈最後的一番掙扎之後的崛起,但仍是值得慶幸的,因爲她沒有徹底沉迷於那些浮誇的世間“君恩”。畢竟,但凡只要內心稍微柔軟片刻,整個人只能沉溺於此,接受他人施捨的所謂“君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