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哲學名作《莊子》:外篇·達生(1)原文及白話譯文

哲學名作《莊子》:外篇·達生(1)原文及白話譯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莊子》,又稱《南華經》,是戰國後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的一部道家學說彙總,是道家學派經典著作,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達生》出自《莊子·外篇》,“達”指通曉、通達,“生”指生存、生命,“達生”,就是通達生命的意思。怎樣才能“達生”呢?篇文明確提出要摒除各種外慾,要心神寧寂事事釋然,可知本篇的宗旨在於討論如何養神。

莊子·外篇·達生(1)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爲;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 。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 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 爲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爲哉!雖不足爲而 不可不爲者,其爲不免矣!

夫欲免爲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 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事奚足遺棄而生奚足遺 ?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爲一。天地者, 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 精,反以相天。

哲學名作《莊子》:外篇·達生(1)原文及白話譯文

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 慄。請問何以至於此?”

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 。居,予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夫奚足 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 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遊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 ,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 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 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 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 之能傷也。復仇者,不折鏌幹;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是以天下平 均。故無攻戰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民幾乎以其真。”

哲學名作《莊子》:外篇·達生(1)原文及白話譯文 第2張

白話譯文

通曉生命實情的人,不會去努力追求對於生命沒有什麼好處的東西;通曉命運實情的人,不會去努力追求命運無可奈何的事情。養育身形必定先得備足各種物品,可是物資充裕有餘而身體卻不能很好保養的情況是有的;保全生命必定先得使生命不脫離形體,可是形體沒有死去而生命卻已死亡的情況也是有的。生命的到來不能推卻,生命的離去不能留止。可悲啊!世俗的人認爲養育身形便足以保存生命;然而養育身形果真不足以保存生命,那麼,世間還有什麼事情值得去做呢!雖然不值得去做卻不得不去做,內中的操勞或勤苦也就不可避免。

想要免除操勞形體的情況,不如忘卻世事。忘卻世事就沒有勞苦和拘累,沒有勞苦和拘累就算走上了正確的道路,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就能跟隨自然一道生存與變化,跟自然一道生存與變化也就接近於大道了。世俗之事爲什麼須得捨棄而生命途中的痕跡爲什麼須得遺忘?捨棄了世俗之事身形就不會勞累,遺忘了生命的涯際精神就不會虧損。身形得以保全而精神得以複本還原,就跟自然融合爲一體。天和地,乃是萬物(生長、繁育)的父體和母體,(陰陽二氣)一旦結合便形成物體,物體一旦離散又成爲新的物體產生的開始。形體保全精神不虧損,這就叫做能夠隨自然的變化而變化;精神彙集達到高度凝聚的程度,返回過來又將跟自然相輔相成。

列子問關尹說:“道德修養臻於完善的至人潛行水中卻不會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卻不會感到灼熱,行走於萬物之上也不會感到恐懼。請問爲什麼會達到這樣的境界?”

哲學名作《莊子》:外篇·達生(1)原文及白話譯文 第3張

關尹回答說:“這是因爲持守住純和之氣,並不是智巧、果敢所能做到的。坐下,我告訴給你。大凡具有面貌、形象、聲音、顏色的東西,都是物體,那麼物與物之間又爲什麼差異很大,區別甚多?又是什麼東西最有能耐足以居於他物之先的地位?這都只不過是有形狀和顏色罷了。大凡一個有形之物卻不顯露形色而留足於無所變化之中,懂得這個道理而且深明內中的奧祕,他物又怎麼能控制或阻遏住他呢!那樣的人處在本能所爲的限度內,藏身於無端無緒的混沌中,遊樂於萬物或滅或生的變化環境裏,本性專一不二,元氣保全涵養,德行相融相合,從而使自身與自然相通。像這樣,他的稟性持守保全,他的精神沒有虧損,外物又從什麼地方能夠侵入呢!“醉酒的人墜落車下,雖然滿身是傷卻沒有死去。骨骼關節跟旁人一樣而受到的傷害卻跟別人不同,因爲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車子上也沒有感覺,即使墜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驚、懼全都不能進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傷害卻全沒有懼怕之感。那個人從醉酒中獲得保全完整的心態尚且能夠如此忘卻外物,何況從自然之道中忘卻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態呢?聖人藏身於自然,所以沒有什麼能夠傷害他。復仇的人並不會去折斷曾經傷害過他的寶劍,即使常存忌恨之心的人也不會怨恨那偶然飄來、無心地傷害到他的瓦片,這樣一來天下也就太平安寧。沒有攻城野戰的禍亂,沒有殘殺戮割的刑罰,全因爲遵循了這個道理。“不要開啓人爲的思想與智巧,而要開發自然的真性。開發了自然的真性則隨遇而安,獲得生存;開啓人爲的思想與智巧,就會處處使生命受到殘害。不要厭惡自然的稟賦,也不忽視人爲的才智,人們也就幾近純真無僞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