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祭竈節的由來是怎樣的?祭竈節有什麼習俗呢?

祭竈節的由來是怎樣的?祭竈節有什麼習俗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祭竈節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祭竈節在我國曆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被叫做“小年”、“竈王節”。依照我國民間傳說,農曆臘月二十三是諸神迴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的日子,竈君也會在這一天上天,向玉帝稟報這一年的人間善惡是非,作爲對人們獎懲的依據,因此人們會在這一天燃放鞭炮,送竈君上天。那麼祭竈節由來是怎麼樣的呢?祭竈節又有什麼習俗呢?快跟着親農網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祭竈節的來歷

我國自夏朝開始,就有了祭竈的習俗。傳說竈王爺姓張名單,字子郭。他原來是一個富家子,娶得一個賢慧的女子爲妻,後來貪新厭舊,遂棄妻續娶。第二任的妻子名叫李海棠,雖然長得貌美如花,但是好吃懶做、揮霍無度。李氏嫁入張家之後,不久就把張家的財產揮霍一空。她眼看張單的家境敗落,不想跟着受苦,於是改嫁他人。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再遇頂頭風”,張家有一天不幸遭逢祝融光顧,只見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張家的大宅院頃刻之間燒成了灰燼。張單自此無家可歸,每天露宿街頭,傷心過度的他終日以淚洗面,以致雙目失明,淪爲乞丐。有一天,大約是午飯時分,他乞討到一戶人家,女主人佈施給他好飯好菜。他聽口音似曾相識,便開言詢問,原來施飯者正是多年前被他拋棄的前妻。張單頓覺一股血液朝頭上涌,自感羞愧難當、無地自容。說時遲、那時快,只聽“咚”的一聲悶響,張單傾刻兩眼翻白,撞死在爐竈面前。玉帝知悉了這件事,認爲張單尚有羞愧悔過之心,知他良心未泯,加上念他以前亦做過不少的功德,遂封他爲竈王,讓他往後飲食無憂。有關竈王的傳說,早期先是有炎帝、祝融的故事,後來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例如道教的《經說》一書,就把竈王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說她“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這便是祭竈節的來歷。

祭竈節的由來是怎樣的?祭竈節有什麼習俗呢?

二、祭竈節習俗

1.吃餃子

祭竈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

2.吃竈糖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竈君老爺要上天”。吃竈糖,竈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爲長條型的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爲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稍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祭竈節的由來是怎樣的?祭竈節有什麼習俗呢? 第2張

3.掃塵

掃塵主要是將家裏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裏的牀鋪傢俱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豔奪目,顯示着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擡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着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4.貼對聯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爲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5.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爲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爲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祭竈節被視爲過年的開端,在我國古代地位很高,古時候離家在外的人,都需在祭竈日前趕回家中團圓、祭竈,“民以食爲天”,竈王爺被奉爲一家之主,祭竈節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在這裏親農網也要提醒大家,祭竈節到了也意味着就到了春運的高峯期,大家返鄉途中要注意安全,讓全家人都能過個好年。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