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坐視北洋水師覆沒:另外三支水師拍手叫好

坐視北洋水師覆沒:另外三支水師拍手叫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日雖然宣戰,清廷擁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但在歷時一年的戰爭裏,除了廣東水師派出三艘軍艦北上參戰外(時任兩廣總督李瀚章是李鴻章的哥哥,支援多出於私人關係),其餘水師都坐視北洋艦隊覆沒。

坐視北洋水師覆沒:另外三支水師拍手叫好

網絡配圖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官兵不乏奮勇殺敵、以死報國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蹟;頗有痛殲日軍、克敵制勝的戰局。但畢竟清北洋海軍接連一敗豐島海戰、再敗黃海海戰、接着命喪威海基地;清陸軍接連一敗牙山、二敗平壤、三敗江防、四敗金旅、五敗威海、六敗遼東。軍力佔優又主要在本土和領海內作戰的清軍爲何接二連三、一敗到底?從清廷高層來看,自始至終,沒有拿出一個應戰方略,始終處在戰和不定的被動挨打狀態

開戰之前,日軍就設立了集陸海軍參謀和決策爲一身的統帥部——大本營。而從宣戰到罷兵,清廷始終未設清軍統帥部。日本在軍事上一切皆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的時候,清政府對一觸即發的戰爭形勢仍然未有準確的判斷,還寄希望於中日雙方同時撤軍。李鴻章給在朝陸軍的指令是:“彼斷不能無故開戰,切勿自我先開釁。”給北洋海軍的指令是:“日雖添軍,並未與我開釁,何必請戰,應令靜守。”李鴻章認爲:“兩國交涉全論理之曲直,非恃強所能了事。日雖竭力預備戰守,我不先與開仗,彼諒不動手。誰先開仗誰先理詘,此萬國公例。”

這種試圖佔據道德高地的意圖,讓前線清軍矛盾糾結,嚴重影響了堅決的勇氣和信心,也因此直接蒙受極大的損失。平壤大戰之際,日本天皇到達大本營廣島駐地,以示親自指揮,用行動向日本國民表明決心和信心。日軍隨軍記者在報道中激動地寫道:“我陛下君臨每個國民心中。我皇萬歲!”平壤大戰的指揮官山縣有朋到達漢城後,對麾下軍官們訓示:“萬一戰局極端困難,也絕不爲敵人所生搞,寧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兒之氣節,保全日本男兒之榮譽。”日軍禁止投降、戰敗剖腹的傳統自此開始。

坐視北洋水師覆沒:另外三支水師拍手叫好 第2張

網絡配圖

清軍不戰而潰的例子太多。北洋艦隊“濟遠”艦,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逃出戰場,慌亂中又撞傷了自己的一艦,“廣甲”艦也隨之而逃;平壤大戰中,日軍只有兩天的後勤準備,清軍只要堅守兩天,日軍將不戰而潰,但總指揮葉志超嚇破了膽,雨夜棄城,一路狂奔500多裏,逃回鴨綠江。

縱觀整個戰爭過程,清廷高層和戰不定,即便是被迫對日宣戰後,依然寄希望於列國調停,乞求和平。平壤大敗、黃海失利後,軍機大臣孫毓汶、徐用儀奉慈禧太后之命請求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出面調停請和,會談4個多小時,兩人在赫德面前痛哭流涕;鴨綠江防線崩潰,金州、大連、旅順相繼陷落後,大清朝廷又賞給天津海關稅務司德國人德璀琳頭品頂戴,讓他懷揣李鴻章的親筆信,代大清國去日本乞和,結果是日本政府連面也不見,德璀琳只好把李鴻章的親筆信通過郵局寄給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滕博文。

隨後,1895年1月26日,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大年初一這天,朝廷又急切地派出議和全權大臣張蔭桓、邵友濂,讓他們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從上海乘船赴日求和。結果伊滕博文以張、邵兩人資歷太低並未得完全授權爲由,把兩人訓斥一通,讓其登船回國。

整個戰爭過程中,日本的目標始終非常明確:消滅北洋艦隊,通過巨大的勝利逼迫清政府割地求和。而清廷在整個戰爭中則是和戰不定,始終沒有堅決抗戰的決心,讓前線將士無所適從。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中日雖然宣戰,清廷擁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但在歷時一年的戰爭裏,除了廣東水師派出三艘軍艦北上參戰外(時任兩廣總督李瀚章是李鴻章的哥哥,支援多出於私人關係),其餘水師都坐視北洋艦隊覆沒。可悲的是,各水師高層腐敗不堪,勾心鬥角,更有官員想借外人力量剷除異己勢力。在當時,朝野許多人認爲這是北洋與日本人的戰爭,換句話說,是李鴻章以北洋之力在與整個日本對抗。因此,北洋艦隊被圍困在威海港內,日軍佔領了陸上炮臺,用大清的炮轟擊大清的戰艦,半個多月的時間內,直到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管帶劉步蟾、北洋護軍統領張文宣、代理管帶楊用霖等先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大清的陸海援軍無一到達戰場支援。

坐視北洋水師覆沒:另外三支水師拍手叫好 第3張

網絡配圖

最令日本人大跌眼鏡的是,南洋艦隊曾派人向日本海軍請求,歸還南洋艦隊的兩艘艦船。理由是這兩艘艦船是戰前到北洋蔘加會操的,不屬於北洋艦隊。和日本人交戰的是北洋艦隊而非南洋艦隊,因此這兩艘艦船應當歸還。

甲午戰爭日本如何能以少勝多 中國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李鴻章的幕僚羅豐祿描述這一段戰況時說:“倭人常謂中國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實是現在景象。”

在慈禧的支持下,甲午戰爭陸海戰事的實際謀劃、決策多出於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一身。即便他殫精竭慮,僅靠一個人的見識,難免思維有侷限,認識有錯誤,決策有缺陷。

雙方開戰後,戰術上清軍謹遵李鴻章指令,實行“專守防禦”“保船制敵”,李鴻章強調北洋艦隊要守住海口,拱衛京畿,處處限制北洋艦隊的作戰行動。豐島海戰前丁汝昌提出大隊前往護航,遭李鴻章拒絕,結果僅以“濟遠”“廣乙”艦護航兩艘運兵船,在日艦隊第一遊擊隊3艘主力戰艦不宣而戰的突然襲擊下,“操江”被俘、“高升”船被擊沉,“廣乙”擱淺,僅“濟遠”一艦逃脫,損失極爲慘重。黃海海戰前中日已經宣戰,日艦隊的任務十分明確,尋找北洋艦隊決戰,而北洋艦隊的任務卻只是給輸送清軍的船隻護航,結果北洋艦隊在作戰準備、戰術運用和組織指揮等方面明顯不及日本聯合艦隊,遭受5艘戰艦損毀、官兵傷亡800餘人的重大損失。威海衛保衛戰則更是被動,清廷內外意見紛紛,在“艦隊出擊”“拼死一戰”,還是“水陸相依”“固守待援”的猶豫中,失去了所有的機會,最終導致全軍覆沒。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