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最大弱點是什麼?北洋水師最後是怎麼沉沒的?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最大弱點是什麼?北洋水師最後是怎麼沉沒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北洋水師的成立和消失,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一、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在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成立,這是中國近代的第一支水師。

大清朝廷每年撥款400萬兩,投入這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水師之中。

回頭來看,北洋水師實在來之不易。

1875年,李鴻章受命創辦水師,隨即通過赫德在英國訂購4只蚊船,排水量分別爲320噸和440噸。

6年後,又向德國伏爾鏗船廠訂購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再加上後來訂購的經遠、來遠巡洋艦,共同成爲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

定遠號做爲旗艦,造價140萬兩,排水量7200噸。

其他戰艦大部分來自英國,由阿姆斯特朗船廠設計和建造。

除了向歐洲求購以外,福州船政局也出力不少,排水2000噸的平遠號,是中國設計製造的第一艘全鋼甲軍艦。

北洋水師共有4000多名官兵,其艦長及高級軍官大部來自福州船政,並在英國留學觀摩。

這支“萬國牌”水師,撐起大清最後的臉面。

爲什麼說是臉面?

那一代人有救國之心,卻沒有救國之力。

如果僅僅依賴福州船政的生產,不足以撐起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而依賴於對外購買,終究後繼乏力。

當時的中國缺錢、缺技術、更缺工業體系。

不論表面上的數字如何繁花錦簇,一旦遭遇突然戰鬥,北洋水師很難有可持續的戰鬥力。

不僅硬件仰仗英德,軟件也離不開琅威理。

1879年,李鴻章第二次向英國購買蚊船時,琅威理隨4艘蚊船來到大沽口,李鴻章一見之下,對其頗爲賞識。

當時的李鴻章正在尋找外籍顧問,並委託駐英公使曾紀澤多加留意。

隨同琅威理一起來的,還有曾紀澤的推薦信:“此人誠實平和,堪以留用。”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英國海軍上將古德也牆裂推薦。

爲了挖牆腳,李鴻章開出600兩的月薪。

琅威理很難不心動,可他有幾個條件:要實權、英國海軍部允許、在華工作期間也要算軍齡。

這些都牽涉到外交斡旋,經過3年的扯皮,李鴻章才和英國談妥。

1882年,琅威理來到中國出任副提督,全面負責水師的日常工作,提督丁汝昌只是做爲李鴻章的親信,做一些監督工作。

琅威理是英國海軍出身的專業人士,來到北洋工作屬於降維打擊,組織訓練一手包辦,沒幾年就讓北洋水師形成戰鬥力。

我們都知道,軍隊的戰鬥力來自武器和組織。

擁有武器只是基礎條件,最重要的是如何讓武器發揮功能,這就需要嚴格的組織管理,包括軍紀、賞罰、意志等等。

而北洋水師的組織基本來自琅威理 。

至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的硬件和軟件磨合完成,在劉公島正式獲得授權命名。

雖然是萬國牌,好歹能用了。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最大弱點是什麼?北洋水師最後是怎麼沉沒的?

二、

北洋水師成軍前幾年,英、俄、日都在謀劃染指朝鮮,而朝鮮是大清的屬國。

1886年7月,袁世凱向李鴻章報告:

“朝鮮有人勾結英俄。”

爲了展示實力,朝廷讓提督丁汝昌、副提督琅威理帶着定遠、鎮遠、濟遠、威遠等軍艦到朝鮮東海操演。

操演結束後,又到海參崴轉了一圈,目的就是告訴英俄日:“我也是有實力的,不怕就來試試。”

由於鐵甲艦長途旅行後,需要到港口維護,於是李鴻章讓四艘主力戰艦開到日本長崎,在三菱造船所檢修。

順便讓日本也看看大清的實力。

艦隊於8月1日抵達長崎,市民看到高高飄揚的龍旗,以及巨無霸一樣的鐵甲戰艦,紛紛發出驚歎的聲音。

軍營生活枯燥乏味,每天看到的只有海鷗和大魚。日方比較體諒北洋軍人,邀請他們上岸購物,緩解一下旅途勞頓。

年輕小夥子怎麼放鬆娛樂?

喝酒嫖娼唄。

男人一喝酒就容易出事,北洋軍人很快和日本警察造成衝突,並將一名警察刺成重傷。

2天后衝突演變成械鬥,450名軍人全部上岸,被日本警察包圍分割,再加上市民用石塊攻擊助威,導致北洋軍人有5人死亡,44人受傷。

檢修竟然造成人員死亡,琅威理氣炸了。

他給李鴻章發電報,要求趁日本海軍不行的時候,趕緊把日本滅了,省的將來有麻煩。

事實上,北洋水師有滅掉日本海軍的實力,但李鴻章不願意,丁汝昌也沒有下令開火,最終選擇外交談判解決。

日本賠錢了事。

日本人頗有“知恥而後勇”的意思,黑船事件後奮起變法,長崎事件後決定建設強大海軍。

除了財政投入的傾斜,天皇也從宮廷撥款,並從官員的薪水中抽取十分之一,甚至連小孩玩的遊戲都是模擬海戰。

8年後,日本已經擁有32艘軍艦,排水量7萬噸。

而大清卻逐漸停止前進。

自從成軍之日起,再也沒有增加一艘軍艦,更加沒有更新大炮和彈藥,到甲午海戰時其實已經落伍了。

而北洋水師內部也一片混亂。

表面上琅威理是英國顧問,背後卻承擔着英國控制水師的重任。大清耗費重金打造的水師,憑什麼讓英國人控制?吃飽了撐的吧。

在這種背景下,1890年爆發了“撤旗事件。”

那年艦隊到香港過冬,丁汝昌帶着部分軍艦出巡海南。既然提督大人不在,右翼總兵劉步蟾升起總兵旗,臨時指揮駐港軍艦。

琅威理很不開心:

“提督不在,副提督在啊,你升起總兵旗是什麼意思,是不是不給面子啊?”

官司打到李鴻章那裏,出於水師權力之爭的目的,李鴻章話裏話外都透露着一個意思:

“北洋水師只有提督,沒有所謂的副提督。”

得嘞,既然沒有立足之地,那就回英國吧。

琅威理回到英國,對中國一頓吐槽,說中國不尊重他,英國也感覺受到極大侮辱,宣佈不再接受中國留學生。

弱國的腰桿子不硬啊。

不僅要買它的船,還要接受它的控制,一旦奪回艦隊控制權,由於不懂海軍技術,管理馬上亂的一塌糊塗。

北洋再也沒有真正懂海軍的人才。

艦隊用煤主要來自開平煤礦,唯有質量較好的五槽煤才能達到要求。

可開平煤礦的股東不乏朝廷大員,他們夥同煤礦總辦張翼,把五槽煤賣到外國賺錢,只給水師供應質量差的八槽煤。

丁汝昌吐槽:“煤屑散碎,煙重灰多。”

他也只是打工的,怎能和朝廷大員鬥呢?由於煤炭供應不足,導致軍艦的航速只有設計航速的一半。

再加上朝廷中的帝黨後黨之爭、翁同龢和李鴻章的私人之爭、北洋內部的貪污腐敗......未來國運已初窺端倪。

大清盤根錯節。

日本短小精悍。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最大弱點是什麼?北洋水師最後是怎麼沉沒的? 第2張

三、

1894年9月16日,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開戰。

由於裝備落後和指揮不暢,北洋艦隊打的很艱難,致遠號多處受傷即將沉沒,管帶鄧世昌說: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

這是北洋軍人面對失敗時的熱血。

致遠號沒有撞到日軍艦,反而被炮彈擊中魚雷發射管,致遠號隨即沉沒。

隨從想把鄧世昌救起來,他拒絕了:

“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爲。”

是啊,國力貧弱至此,除了以死報國,還能怎麼樣呢?無非是走一步看一步,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黃海海戰至下午5點半,北洋艦隊元氣大傷,日本艦隊全部撤離。

幾個月後,剩餘軍艦撤離到劉公島,又被日軍艦隊圍追堵截,於1895年2月17日全軍覆沒。

提督丁汝昌、總兵劉步蟾自殺。

程璧光陪同道員牛昶曬向日軍投降。

唯有康濟號的汽笛長鳴,載着丁汝昌等人的靈柩,迎着夕陽離開劉公島,猶如老大帝國悲壯而落寞的國運。

此後多年,中國再無戰力強大的艦隊。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最大弱點是什麼?北洋水師最後是怎麼沉沒的? 第3張

甲午海戰後,大清重建海軍,核心軍艦是海圻號和海天號,1904年海天號觸礁沉沒後,海圻號一枝獨秀。

海圻號的排水量是4300噸,體型大、航速快、火力強,後來的海圻號艦長就是程璧光。

不出意外,這艘戰艦也是從英國買的。

終究還是買的。

晚清的財政收入很不錯,看上去什麼都能買到,可沒有工業體系就不能自力更生,必然要受制於人。

買來的東西畢竟不是自己的。

這套體系包括技術、人才、基建......有體系纔有底氣,沒有體系的話,買來的戰艦再強大,也是風中浮萍。

晚清民國的人想報國,可沒有工業體系做平臺,只能用血肉築起新的長城。

可謂悲壯。

1911年4月,海圻號在上海起航,向萬里之外的英國出發,參加喬治五世的加冕慶典。

在訪問英、美、古巴等國後,海圻號於第二年4月返回上海,只是大清已經變成中華民國。

哎,出趟門而已,政權都變了。

歸國後的海圻號被編入民國海軍,隨着軍閥爭雄而顛沛流離,18年間換了6次編制。

1937年,淞滬會戰失敗。

日軍分別從水陸向南京進發,海圻號和其他民國海軍一起,部署在長江參加江陰保衛戰。

當時的民國海軍總噸位只有5萬多噸,日本海軍已經達到116萬噸。

仗根本沒法打。

民國海軍的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被日軍全部擊沉,爲了阻攔日軍片刻,海圻號等軍艦不得不攔江自沉。

它們以最悲壯、最無奈的方式結束使命。

2個月後,便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最大弱點是什麼?北洋水師最後是怎麼沉沒的? 第4張

四、

中國海軍從什麼時候硬氣的呢?

應該是1949年。

當時已經打完三大戰役,第二、三野戰軍正在準備渡江戰役,爲了防止敵對方軍艦構成威脅,指揮部命令各炮團封鎖長江。

如果發現外國軍艦進入長江,警告無效的話,可以開火射擊。

雖然我沒有軍艦,但是隻要敢來,我用最普通的炮彈也要和你打一仗,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一股“莫欺少年窮”的精氣神就出來了。

可100多年來,長江流域一直是英國的勢力範圍,他們把長江當成後花園,早已出入習慣了。

英國皇家海軍艦隊根本沒有把警告放進心裏,依然在南京停泊一艘軍艦,準備爲英國使館提供援助。

4月20日是外國軍艦撤離的最後期限。

遠東艦隊不信邪,偏偏要讓紫石英號逆江而上,和停泊在南京的伴侶號換防。

既然給臉不要臉,那就打吧。

紫石英號進入解放軍預定的渡江段後,隨即遭到炮擊,紫石英號在炮戰中重傷擱淺。

解放軍又在隨後的炮戰中,擊退英軍派來支援的伴侶號、倫敦號和黑天鵝號。

敢對歐洲軍艦動手,解放軍是第一個。

雖然硬氣的態度什麼都沒有改變,但是讓解放軍和新中國有了一股精氣神,成爲未來展翅騰飛的火種。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最大弱點是什麼?北洋水師最後是怎麼沉沒的? 第5張

五、

強硬的態度,可以在局部戰場撬動外交槓桿,大國博弈終究要用實力說話。

海軍的實力來自航母。

1980年,劉華清第一次登上美軍的小鷹號航空母艦,美方以保密爲由,不讓參觀人員觸碰儀器。

爲了多瞭解航母,他儘量靠前一點、把腳踮高一點、看的仔細一點。

這一幕,他長久的記在心裏:

“不搞出航母,我死不瞑目。”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最大弱點是什麼?北洋水師最後是怎麼沉沒的? 第6張

1998年,中國終於通過各種渠道買下“瓦良格號”,當行駛回國時,又被土耳其政府多方阻撓。

甚至開口要10億美元保證金。

經過長達一年半的談判之後,土耳其才允許瓦良格號通過。當瓦良格號回到大連時,已經是2002年了。

此後十年,瓦良格號一直處於重建階段。

無數技術難題需要論證和研究,無數技術人員和工程師爲此前赴後繼,只因那個心中的大國夢。

只要想起曾經的悲劇,就會燃起未來的希望。

那十年太漫長了,我無法想象參與其間的人,受了多少煎熬,只知道2012年9月25日交接入列時,瓦良格號改名爲遼寧號,舉國歡騰。

說句誅心之論,那時的我只稍微開心了一下,然後該幹嘛幹嘛。

我一直覺的,那是買來的。

直到昨天,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交接入列,被命名爲“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舷號17。

嗯,踏實了。

尤其是“國產”二字,實在是來之不易,從北洋水師成軍至今,足足131年,中國終於有了國產的旗艦。

我覺得國產二字,比航母更令人振奮。

爲了這一天,我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氣、犧牲了多少人、付出多少代價,都不足與外人道。

對於那些親身參與其中的人們,我不禁想起馬克思的一句話: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爲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爲它的負重所壓倒,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是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中國有句老話叫“壽多則辱。”

可中國也有另一句老話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5000年古國受過辱,也不停的向前走,終究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鄧世昌在甲午海戰犧牲,光緒皇帝親贈輓聯: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今日再看光緒皇帝的輓聯,似乎可以用另一種話語體系解構,來評價中國海軍的百年征程。

曾經的屈辱讓天下人揮淚,如今的國產航母足以壯海軍之威。

大國重器,國士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