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延續200多年的“四時捺鉢”制度到底是怎樣的?

延續200多年的“四時捺鉢”制度到底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遼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遼朝是由馬背上的民族契丹所建立的一個朝代,所以在遼朝建國200餘年以後,由於常年居住在草原上,以遊獵生活方式爲主,這個朝代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捺鉢。這個政治制度,爲遼國根據其疆域面積和民族文化習俗,首創而成的一項特殊制度。出於各種原因,遼朝在歷史教學中所佔的比重並不大,以至於人們忽略了這個少數民族政權的獨特性。其實任何一個時代的歷史都不應該被後人所忘記,這次不妨就瞭解一下遼代的“四時捺鉢”制度。

“捺鉢”起源

“捺鉢”是契丹語音譯而來,也翻譯成“納撥、納寶”等詞。這個詞語首見於《遼史》,它在契丹語中的意思爲“行宮”或“行在”,其實就是特指遼國皇帝出行之時所居住之地,就爲遼國的政治中心。《遼史·營衛志》對於這一詞也做了詳盡解釋:“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魚,歲以爲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鉢’”史書中的這一解釋,已經揭示了正是由於契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才造就了這一政治制度。

延續200多年的“四時捺鉢”制度到底是怎樣的?

契丹族,是一個生活在中國古代北方草原上的到遊牧民族,他們由最初的鮮卑族一支演變而來。立國之前,契丹族以狩獵經濟爲主,生活在遼河上游一帶,這裏有高山、平原、森林、草原,爲他們的狩獵經濟提供了豐富的物產。契丹人遊徙轉場,逐豐茂水草而居,其實就是爲了補充他們的狩獵物資,所以遼國的立國之本,是建立在狩獵經濟之上的,這也是遼國立國後長盛不衰的最重要的經濟基礎,甚至可以與中原漢人的農耕經濟相提並論。

契丹建國以後,由於農耕經濟的發展,狩獵經濟已經退居次要地位,但是統治者始終沒有忽略狩獵爲傳統習慣。雖說這時候的狩獵活動已經逐步演變成爲契丹人的平日裏的一項娛樂活動,但是在《遼史·太宗紀下》記載,自從契丹建國之後,太宗實行四時捺鉢制,通過這一制度,可以保證契丹人的尚武精神不被丟失。總的來說,捺鉢制度的實行,是基於契丹遊牧民族的本身特點所形成的,它既能夠傳承祖先的狩獵傳統,又能夠加強本民族的尚武精神,同時通過不斷的遷徙,加強了對各個地區的監督,保證了國家統治的穩定。這一制度的形成與定型,對於遼國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時捺鉢特點

既然捺鉢制度以“四時各有行在之所”爲特點,纔有着“春夏秋冬四捺鉢”之稱。相信有不少讀者好奇,遼朝的皇帝在春夏秋冬這4個季節裏,究竟會在哪些地點駐紮?又會在這些不同的季節進行什麼樣的活動呢?其實在遼朝早期,由於捺鉢制度從未定型,所以最初的時候並沒有固定的地點和活動。直到聖宗時期,四時捺鉢制基本已經確立了4個季節捺鉢的主要地點和活動。

延續200多年的“四時捺鉢”制度到底是怎樣的? 第2張

春季捺鉢的地點主要有四處,鴨子河、撻魯河、魚兒濼、鴛鴦濼等地,因爲與河水有着緊密聯繫,所以春捺鉢也被稱之爲“春水”。每年正月上旬,遼國皇帝從上京出發,到達前文中的這幾處地方以後,由於河水還未解凍,便在河面上紮起帳篷,皇帝坐在冰面上“鑿冰鉤魚”;河中冰塊解凍之後,正是鵝雁北歸之時,於是皇帝放飛“萬鷹之神”海東青捕鵝。隨後再用捕獲的第1條魚和第1只鵝,舉行頭魚宴、頭鵝宴,這也是契丹人非常重要的婚慶活動。除此之外,皇帝還要利用春捺鉢接見屬部首領,考察各屬國國情,探討政治制度。從這一點就能夠看出,捺鉢作爲一項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夏季捺鉢的地點更爲廣泛,每年基本沒有固定場所,皇帝去的最多的是吐兒山,《遼史》中記載,道宗皇帝每年先到黑山祭拜聖宗,觀賞金蓮,最後前往幸子河避暑。到達夏捺鉢的避暑之地,于山中支起行宮,接下來就是非常重要的南、北臣僚會議,通過這次會議,皇帝將與這些南面北面的大臣共同商討軍國大政。等到會議結束,皇帝與衆臣遊獵張鷹,講武演習。利用這個夏季,皇帝祭祀、消夏、遊獵、會議,其工作內容和娛樂活動也安排的格外充實。

秋季捺鉢的地點通常爲伏虎林,時間爲7月中旬,這一時期的主要活動內容爲進山秋獵鹿與虎,所以秋捺鉢也被稱爲“秋山”。據史書記載,伏虎林坐落在永州西北50裏處,這座森林裏面常發生猛虎傷人、傷畜牧之事,所以遼朝皇帝帶領着獵手,在這裏捕虎射鹿,既解除了百姓的後顧之憂,又能夠通過此次入山捕獵活動大會屬部。因秋捺鉢時間較爲短暫,所體現的政治功能並不明顯。

延續200多年的“四時捺鉢”制度到底是怎樣的? 第3張

冬捺鉢可是一年之中遼朝皇帝的牙帳居住最久的地方,它的具體地點爲坐落在永州東南三十里處的廣平澱。這裏地形平坦,冬月裏的時候氣候稍微暖和,遼國皇帝便在這裏校練講武,接受南宋諸國禮貢,與南北大廠臣商討國事。相比較於前三個季節的捺鉢,冬捺鉢的行宮又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是聊過用來接待各國使節禮貢的重要地點,這從側面表現出,冬季遼國的狩獵經濟並不發達,同時也彰顯了遼國強大的軍事實力。

遼國這項特殊的遷徙流動政治制度,對於整個契丹族而言,有着非比尋常的價值。在四時捺鉢制度的影響下,遼朝皇帝四季遷徙的行宮,是遼國的政治中心、軍事基地、生產單位,同時又增強了契丹人超乎尋常的戰鬥力和競爭力。遼國人逐水草而居,在200多年的時間裏從未改變,即便是在看着農耕文化的影響下,他們仍然用這一項出的政治制度,保留了遊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特點。縱觀整個北方少數民族,能像契丹人這樣形成一套理論化系統化法制化的政治制度,遼之後的任何一個王朝都難以超越遼朝。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