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南北榜之爭時,劉三吾等人真的徇私舞弊了嗎?

南北榜之爭時,劉三吾等人真的徇私舞弊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爲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南北榜案是冤案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爆發了一場著名的“科舉舞弊案”,因朝廷先後於春夏發榜兩次,故稱“春夏榜案”,又因兩榜分別錄取南北學子,因此也稱“南北榜案”、“南北榜之爭”,還因主考官爲翰林學士劉三吾,故也稱“劉三吾舞弊案”。實際上,這次事件並非是真正的科考舞弊,而只是所謂的文人“風骨”所引發的一場政治風波罷了。

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又到了三年一度的科舉會試時間,經過反覆斟酌,朱元璋最終任命85歲高齡的翰林學士劉三吾爲主考,王府紀善白信蹈爲副主考(紀善爲王府屬官名稱)。

南北榜之爭時,劉三吾等人真的徇私舞弊了嗎?

科考進行的很是順利,經過二月會試以後,劉三吾、白信蹈先後錄取宋琮等五十一名學子。三月,經過廷試之後,最終以陳安阝爲狀元、尹昌隆爲榜眼、劉仕諤爲探花,併發榜公示。因爲發榜時爲春季,故稱爲春榜;又因所錄取的五十一人全部爲南方學子,故也稱南榜。

發榜之後,北方學子見錄取者皆爲南方人,而北方學子竟然全部名落孫山,再加上兩名考官皆爲南方人,因此難免懷疑其中有鬼。於是,僅僅六天之後,落第的北方舉人聯名上疏,跑到禮部衙門鳴冤告狀,言稱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徇私舞弊,偏袒南方舉子,更有數十名考生在街頭沿路喊冤,甚至攔住官員的嬌子上坊告狀。

如此情形之下,坊間頓時遍佈各種謠言,有人說主考官收了錢,也有人說主考官“地域歧視”,總之沒有一個人相信這份皇榜是真實可信的。事情經過發酵,很快便從民間滲透到了朝堂之上,引起了朝中大臣的熱議,先後十多名監察御史上書,要求朱元璋徹查,而朱元璋的侍讀張信等人也懷疑此次科舉有鬼。

三月初十,朱元璋正式下詔,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局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王府長史黃章﹑紀善周衡和蕭揖,以及已經廷試取錄的陳安阝﹑尹昌隆﹑劉仕諤等十二人組成“聯合調查小組”,從落第舉人的試卷中每人調閱十卷,增錄北方舉子。

然而,調查小組經過數日的複覈,到四月末終於給出了調查結果,但這個結果卻讓朱元璋瞠目結舌。經過複覈後上呈的試卷,不僅文理不菲,甚至還有犯禁之語,由此也反映出,春榜所錄取的學子完全沒有問題。

這個結果一出來,不僅北方落第舉人無法接受,就連朝中的北方籍官員也開始懷疑其中有問題,畢竟朱元璋是自南方起兵北伐奪取的江山,朝中南方官員極多,北方官員自然有所懷疑。於是,北方的官員要求朝廷再次選派得力官員,對考卷進行重新複覈,並嚴查涉案官員。

之後,更是有官員上奏彈劾,直指劉三吾、白信蹈與張信等人勾結,故意以陋捲進呈。

到了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詔,說主持本次科舉的主考官劉三吾和副主考白信蹈等人皆爲“藍玉餘黨”,尤其是劉三吾曾於十多年前上書爲胡惟庸鳴冤,因此認定劉三吾爲“反賊”,結果,包括“十二人調查小組”在內的涉案官員全部受到嚴懲。張信被凌遲處死,劉三吾等人全部被髮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

六月,朱元璋親自舉行殿試,之後欽點韓克忠爲狀元﹑王恕爲榜眼、焦勝爲探花,併發榜公示,因發榜時間爲夏天,故稱之爲夏榜;又因錄取的學子全部爲北方人,因此也稱北榜。

該案造成的直接影響便是明朝從洪熙元年(1425年)開始,朝廷開始分南北卷分別取士。然而,南北分榜之後,卻又造成朝堂上的派系之爭,中榜的考生因地域關係親疏極爲明顯,同榜之間的考生拉幫結派成爲常態。

南北榜之爭時,劉三吾等人真的徇私舞弊了嗎? 第2張

劉三吾等人真的徇私舞弊了嗎?事實上不過是文人的“風骨”罷了

關於主考官劉三吾,《明史》對其評價道,“爲人慷慨,胸中無城府,自號坦坦翁”,也就是說他乃是人品才學俱佳的士林領袖,而朱元璋之所以會任命他爲主考,也是考慮到了他的才學和品行,因此很難說他會在科舉中對考生進行偏袒。

事實上,此次科舉大案的發生雖然是個偶然事件,但卻有一定的必然性。自五代十國以來,中國政治經濟逐漸向南發展,南方的經濟文化已經迅速趕超北方,而北方則由於五代十國以來屢遭戰亂,百姓流離失所,北方學子在學風和學識方面已經與南方士子存在着較大差距,因此春榜錄取皆爲南方學子,雖然有一定偶然原因,但同樣也擁有一定的必然因素。

然而,朱元璋本來就是一個疑心較重的皇帝,以明初的“空印案”爲例,本是朝廷官員爲了節省時間而取巧,朝廷也從未對此進行明令禁止,但朱元璋得知之後,卻擔心朝中官員彼此勾結欺上瞞下,結果釀成巨大慘案。到了南北榜案,由於春榜的確太過奇怪,而複覈後的結果又大爲出乎意料,他難免便懷疑朝中官員相互勾結,故意徇私舞弊。

此外,皇帝和官員所處立場不同也是此案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南北榜案爆發之後,面對北方官員學子的羣情激憤,雖說南北學子學識差距明顯是客觀事實,但作爲皇帝不得不考慮到北方官員和學子的感情,爲了平息風波,爲了朝廷的穩定,身爲皇帝的朱元璋也不得不做出妥協。然而官員卻不同,他們認爲只要行的端、坐得正,沒犯錯就不該退步,更不該爲了平息風波而做出退讓,這違反了他們心中的“道”。

劉三吾作爲士林領袖,他更看重的是什麼?聲望、風骨、名士氣節而已,文人爲了這些甚至可以不惜性命。如果他做出了讓步,那麼就等於承認了自己徇私舞弊,這對於他的聲望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更何況他已經85歲高齡了,爲了身後名又何惜這條性命。

作爲後世之人,其實我是比較理解朱元璋的,他之所以會在五月份突然態度強硬,之所以處置如此多的官員,其實惱怒的倒不是他們是否真的徇私舞弊,而更多是他們竟然爲了所謂“風骨”而對江山社稷如此漠不關心,不理解自己的苦心。

若是真的徇私舞弊,爲何主考官劉三吾僅僅流放,曾經質疑劉三吾、又負責審覈的張信卻慘遭凌遲,而戴彝、尹昌隆卻因在複覈之後推薦北方士子而得以免罪?朱元璋此舉就是在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朱元璋之後發佈的夏榜更是將其狠辣的手段表現的淋漓盡致,幾乎就是在賭氣,你們既然敢全部錄取南方舉子,那麼我就全部錄取北方舉子,南方一個也不錄取。

如上所述,與其說此事是一樁科場舞弊案,倒不如說是因文人“風骨”而引起的一場政治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