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南北分榜、大禮議、三王並立之爭,明代朝野爲什麼會起這麼大的爭執呢?

南北分榜、大禮議、三王並立之爭,明代朝野爲什麼會起這麼大的爭執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明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明代廷爭的激烈想必不用再多做描繪和渲染了,國初南北分榜之爭、都燕論開廷爭之濫觴,中期諫武宗南巡,大禮議,後期爭三王並立,以致崇禎朝危機之時,還要議遷都並爭論“君王死社稷”。明亡之後,遺臣如王夫之、黃宗羲等人對明代政治很是做了一番反思,王夫之更是直接批評明臣多意氣之爭,士氣甚激。那麼明代朝野爲什麼會起這麼大的爭執呢?

南北分榜、大禮議、三王並立之爭,明代朝野爲什麼會起這麼大的爭執呢?

首先明太祖對上書陳言是鼓勵的,這一點可以參考太祖《臥碑文》和《大明律·禮律·上書陳言》,這也每每被認爲言路閉塞的明代士大夫拿來作爲批評的論據。

此外,明代六科之製爲爭論提供了制度保障。六科制度使得廷爭不是無意義的爭執,而真的可以影響朝堂決策。孟森先生即指出明代“不經科鈔令部再覆,則雖奉旨無效……士大夫惟有此職權,雖或觸仵,終必有踐此職者。明一代士氣之盛,死節之多,其根本在是”。

南北分榜、大禮議、三王並立之爭,明代朝野爲什麼會起這麼大的爭執呢? 第2張

另外,從思想氛圍的角度來看,明代士大夫標榜廷爭。如王夫之《宋論》中有“宰相之用舍聽之天子,諫官之予奪聽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則舉而聽之諫官;環相爲治,而言乃爲功”(當然,作爲對明亡的反思,《宋論》整體的基調在於批評過度的廷爭)。其時,明代士大夫很有股師儒的自我認同(師儒語出《周官·天官》,在明代本是國子監祭酒的別稱,這裏筆者藉此想說的是明代士大夫匡扶天下的志願),細細品味一下明代朝堂的大爭論,如諫武宗,諫世宗,諫神宗,每每讓人有一種君臣意氣之爭的感覺,士大夫本着一種天下之責不惜犯顏天子,甚至樂此不疲,這可能是明代廷爭激烈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