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財稅名臣周忱是如何整頓江南稅糧的?

明朝財稅名臣周忱是如何整頓江南稅糧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本站小編帶您走進明朝財稅名臣周忱整頓江南稅糧的故事。

周忱是明朝前中期的一個財稅名臣,出生在江西吉水,在永樂二年的時候成功通過科舉考試當上了進士,第二年的時候,永樂皇帝朱棣挑選二十八位進士進入文淵閣讀書。而周忱雖然科舉考試成績一般,但他也想進入文淵閣讀書,因爲進去之後所有日常所需都是朝廷負擔的,不用自己掏錢買。

周忱大着膽子向朱棣毛遂自薦,永樂皇帝覺得他很有志氣,便給他破例,讓其進入文淵閣讀書,後來得以被提拔爲刑部主事。

周忱是一個擁有經世才華的人,但他在官署內工作了長達二十年,一直都得不到升遷,因爲別人根本就看不出他的才華,只有戶部尚書夏原吉一人成功看了出來,在其舉薦下被提拔爲越王府長史。

第一、江南地區的賦稅問題

明朝財稅名臣周忱是如何整頓江南稅糧的?

到了宣德初年的時候,有人舉薦周忱去當知府,然而夏原吉變得明確的反對,因爲他認爲一個小小的知府,並不能夠讓周忱充分地發揮才能。

直到宣德五年的時候,宣宗皇帝朱瞻基因爲江南地區的財賦一直都得不到有效治理,經常出現拖欠稅負的情況,比如僅僅蘇州一府,其累計拖欠的租稅就已經達到了八百萬石。

自宋代開始,江南地區一直都是歷朝歷代的財賦重地,如果連江南地區都收不上稅的話,那麼對於朝廷財政的壓力,將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爲此,朱瞻基需要派遣一個有才華的重臣前往江南地區治理財賦,大學士楊榮就此將周忱給舉薦上去,於是乎朱瞻基將周忱升爲工部右侍去巡撫江南各府,總督稅糧。

周忱來到江南一帶後,訪問了很多父老鄉親,詢問他們爲何什麼要逃稅,他們的答覆都是地方的豪戶們都不肯承擔加耗,所以這些加耗只能由普通老百姓來承擔,普通老百姓承擔不了,所以就只能選擇逃亡來躲避稅賦,這些的人一多,稅額自然會出現很大的空缺。

其實,這個問題最早可以追溯到太祖皇帝朱元璋時期,在其打天下的過程中,由於江南地方的老百姓普遍支持張士誠這個割據勢力。等到朱元璋消滅張士誠的時候,懷恨在心的他便在選擇在當地懲罰性地科以重稅。

要知道在明朝前中期,朝廷規定百姓在交納賦稅的時候,必須交納實物。但這就存在一個問題,實物在運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損耗,所以在實際繳納的時候,需要根據距離的遠近,加徵一定數量的耗費,也就是所謂的加耗。

在洪武朝和建文朝時期,朝廷的都城在南京,距離江南地區比較近,這個加耗還比較低,老百姓還能夠勉強承擔,所以沒有出現逃稅缺額現象。

到了永樂朝時期,朱棣選擇將都城遷往北京城,這距離變遠了這麼多,江南地區的老百姓所需要承擔的運費和加耗費都變多了不少,老百姓就負擔不了,由此便出現了大量拖欠和逃避賦稅。如此一來,江南地區就變成徒有重稅之名,但實際上每年收上了的賦稅十分少。

第二、通過下調稅率來解決問題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周忱先是根據實際情況下調到了一定程度的稅率,來減輕農民的負擔。然而如果僅僅只是通過下調稅率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話,也就是不會釀成讓朝廷無比頭疼的大問題了。

前文說過,江南地區是朝廷稅收重地,如果稅率下調太多的話,朝廷收不少稅來,會造成很多的損失,讓窘迫的財政難以運行。所以周忱下調稅率的措施,很快遭到戶部尚書胡濙等人的強烈反對,彈劾他變亂成法,沽名要譽。

明朝財稅名臣周忱是如何整頓江南稅糧的? 第2張

第三、通過創平米法和建濟農倉來解決問題

所以,稅率只下調了一點,就推行不下去了,爲此周忱只能另想方法,很快他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方法,叫作平米法。

所謂的平米法,就是周忱統一公佈了“耗米”的徵收比率,每戶老百姓需要繳納多少耗米都明明白白地計算出來,不讓地方豪族富戶隨意把加耗攤派到普通老百姓身上。同時還規定將各府縣的運輸成本和加耗都一併給平均了。部分地區的耗米壓力得以被均攤出去。

周忱的“平米法”,並沒有在整體上降低江南的賦稅總額,所以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因爲朝廷該收多少稅收,還是收多少稅收,沒有絲毫的影響。

此外,周忱還在蘇州、松江、常州等地區開設濟農倉。每一次統一徵收的耗米如果有出現的多餘的話,就會將這多餘的部分放進濟農倉裏,可以作爲第二年的耗米使用,以此來減輕農戶的負擔。同時如果遇到災荒的時候,濟農倉裏的糧食也可以拿來作爲應急的賑濟糧食,也可以借貸的形式,提供給需要急用的農戶。

周忱的這一套組合拳下去,江南地區老百姓的賦稅壓力得到了極大地緩解,沒有人會頂着犯罪的風險逃稅了,沒過幾年時間就把之前拖欠國家的賦稅給交納完畢了,這一切都是周忱的功勞。

周忱本人最終於景泰四年十月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