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後漢書作者 後漢書翻譯及原文

後漢書作者 後漢書翻譯及原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後漢書》是南朝宋時期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主要內容講述了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一直到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作品簡介

《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與之合刊,成《後漢書》。首先,他在帝紀之後添置了皇后紀。漢朝東漢時期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后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爲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爲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傑出女性,並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並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後漢書》自有其特點。從體例上看,與《史記》和《漢書》相比,有一些改進。在本紀方面,它不同於《漢書》的一帝一紀,而是援引《史記·秦始皇本紀》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嬰的先例,在《和帝紀》(和帝劉肇)後附殤帝(殤帝劉隆),《順帝紀》(順帝劉保)後附衝、質二帝。這既節省了篇幅,又不遺漏史實,一舉而兩得。在皇后方面,改變了《史記》與《漢書》將皇后列入《外戚傳》(呂后除外)的寫法,爲皇后寫了本紀。這樣改動,符合東漢六個皇后臨朝稱制的史實。

在列傳方面,《後漢書》除了因襲《史記》、《漢書》的列傳外,還新增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和列女七種列傳。

這些列傳既是新創,又反映了漢朝東漢時期的實際情況。如漢朝東漢時期一代黨錮大興,許多比較正直的大臣都以結黨的罪名被殺;另外,漢朝東漢末年的宦官多參與朝政、殺戮大臣,是黨錮之獄的主要製造者。這些現象充分反映了漢朝東漢時期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范曄根據這些史實,創立了黨錮和宦者兩個列傳。

爲列女立傳,最早始於漢朝西漢時期的劉向,范曄在劉向的啓發下增寫了《列女傳》,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現。他寫《列女傳》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專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傳》中,有擇夫重品行而輕富貴的桓少君、博學的班昭、斷機勸夫求學的樂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於三綱五常的界域。

《後漢書》的列傳,還往往打破時間的順序,將行事近似的人寫成合傳。如王充、王符和仲長統三人,並不是同時代的人,因爲他們都輕利祿而善屬文,行爲近似,所以合傳。

後漢書作者 後漢書翻譯及原文

  後漢書

作者介紹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縣)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爲“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衆家《後漢書》爲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范曄出生在河南南陽一個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範晷爲西晉雍州刺史,加左將軍。曾祖範汪入仕東晉,官至晉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進爵武興縣侯。祖父範寧先後出任臨淮太守、豫章太守。父範泰仕晉爲中書侍郎,桓玄執政時被廢黜,徙居丹徒。劉裕於京口起兵滅桓玄,控制東晉政府實權後。範泰重新被啓用,出任國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職。他爲東陽太守時,因開倉供糧和發兵千人,助劉裕打敗盧循有功,被加官爲振武將軍。從此,範泰受到劉裕的信任,屢被升遷,先後擔任侍中、尚書常侍兼司空等職。宋代晉後,拜爲金紫光錄大夫散騎常侍,少帝時加位特進。范曄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學傳統。範汪“博學多通,善談名理”,撰有《尚書大事》二十卷,《範氏家傳》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屬於醫學棋藝的著作《範東陽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錄》一卷等。範寧嘗作《古文尚書舜典》一卷,《尚書注》十卷,《禮雜問》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樑傳集解》十二卷“其義精審,爲世所重”。範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種著述。受到家庭的影響,范曄從小好學,再加上天資聰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經史,善寫文章而負盛名。關於范曄少時的生活,史載不詳盡,只知其“母如廁產之,額爲磚所傷,故以‘磚’爲小字。出繼從伯弘之,襲封武興縣五等侯。少好學,博涉經史……年十七,州闢主簿,不就”(《宋書·范曄傳》。以下引文若不特別註明者,皆出此)。南朝劉宋時代,范曄始出仕,歷任宋武帝相國掾、彭城王劉義康府冠軍參軍轉右軍參軍,出爲荊州別駕從事史,尋召爲祕書丞。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父範泰去世,去官守制。後出爲徵南大將軍檀道濟司馬,領新蔡太守,遷爲司徒從事中郎,不久,又升遷爲吏部尚書郎。可謂官運亨通。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劉義康母親去世。葬前的晚上,百官弔唁,范曄與司徒左西屬王深夜宿義康府廣淵處(時曄弟廣淵爲義康府祭酒),縱酒夜半,無所顧忌,醉意朦朧中又聽輓歌爲樂,因此觸怒義康,把范曄貶官出京爲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太守。貶官期間,范曄深感鬱悶不得志,短期內上調無望,便刪節衆家《後漢書》爲一家之作,期間修撰完成大部。約六七年後,遷官爲長沙王劉義欣的鎮軍長史,加寧朔將軍。元嘉十六年(439年),生母去世,服闋,爲始興王濬後軍長史,領南下邳太守。死前累遷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范曄一生狂狷不羈,意志頗不滿於朝廷,晚年終於發作到了頂點,加入了彭城王謀反陣營。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同黨徐湛之上表首告,供出了所有謀反同黨及往來檄書信札,謀反失敗。不久,范曄等被處死,連坐從誅的還有其弟廣淵、其子範藹等。獄中,范曄寫了一篇《與諸甥侄書》,總結了他對文學、史學、音樂、書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將告別人世之際,他希望將來能有個知音,理解《後漢書》的價值。他對花費畢生心血寫成的史學著作十分自負,認爲它們“精意深旨”,是從古至今沒有過的“體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諸序與論贊,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漢書》相比,毫無愧感。他說,世人多貴古賤今,所以他才“稱情狂言”,以期引起人們對《後漢書》的重視。范曄的自誇雖然有些過分,但他的著作也確實有超人之處。劉昭說:“范曄後漢,誠跨衆氏”(《後漢書注補志序》),劉知幾也說:“范曄博採衆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參見《史通》的《書事篇》和《補註篇》)。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在范曄著書之前記述東漢一代歷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餘卷。然範書一出,諸家《後漢書》則日漸消沉,逐漸散佚。後來除晉人袁宏的《後漢紀》保存下來以外,其餘都已不存。這說明範書殺青雖晚,卻後來居上。

 成書過程

范曄的祖父範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注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爲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範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羣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爲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爲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爲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范曄以《東觀漢記》爲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爲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衆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爲現在研究漢朝東漢時期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體例

《後漢書》基本繼承了《史記》、《漢書》的紀傳體體例,並在有的篇目上擴充了不少內容。例如《東夷列傳》詳細地記述了當時朝鮮半島諸國和日本的情況。《後漢書》還新增了《黨錮列傳》記述東漢末期宦官專權;《宦者列傳》反映士大夫、太學生反宦官鬥爭;《文苑列傳》記述當時文人雅士;《獨行列傳》記述耿直之士;《方術列傳》記述占卜者和醫術方面內容;《逸民列傳》記載隱逸之士;《列女傳》記載有才德婦女。《來歷傳》則記載與來歷同時反對廢太子的十七人事蹟。范曄在《後漢書》抨擊了佛教的虛妄,這些觀點可見於《西域傳》、《襄楷傳》和《桓帝紀》。

評價

劉知幾說:“范曄博採衆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

清邵晉涵評價《後漢書》創新:“範氏所增《文苑》、《列女》諸傳,諸史相沿,莫能刊削。蓋時風衆勢日趨於文,而閨門爲風教所繫,當備書於簡策,故有創而不廢也。”“《舊唐書·經籍志》又有範氏《後漢書論贊》五卷,殆以範氏文體高於六朝諸人,而愛其文辭者,遂摘取其論贊,別爲一書歟!”

清李慈銘評價范曄《後漢書》的成就說:“自漢以後,蔚宗(范曄字)最爲良史,刪繁舉要,多得其宜。其論贊剖別賢否,指陳得失,皆有特見,遠過馬、班、陳壽,餘不足論矣。”

章太炎認爲,“史、漢之後,首推後漢書”。陳寅恪曾說:“蔚宗之爲後漢書,體大思精,信稱良史。”

目錄

卷一上·世祖光武帝紀第一上(李賢爲避李世民諱而刪“世祖”二字)

卷一下·世祖光武帝紀第一下

卷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

卷三·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卷五·孝安帝紀第五

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第六

卷七·孝桓帝紀第七

卷八·孝靈帝紀第八

卷九·孝獻帝紀第九(附弘農懷王劉辯)

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光武郭皇后・光烈陰皇后・明德馬皇后・賈貴人・章德竇皇后・和帝陰皇后・和熹鄧皇后(二十四史中唯一爲皇后立紀)

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安思閻皇后・順烈樑皇后・虞美人・陳夫人・孝崇匽皇后・桓帝懿獻樑皇后・桓帝鄧皇后・桓思竇皇后・孝仁董皇后・靈帝宋皇后・靈思何皇后・獻帝伏皇后・獻穆曹皇后

列傳

卷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

卷十二·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王昌・劉永・龐萌・張步・王閎・李憲・彭寵・盧芳

卷十三·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齊武王縯・北海靖王興・趙孝王良・城陽恭王祉・泗水王歙・安成孝侯賜・成武孝侯順・順陽懐侯嘉

卷十五·李王鄧來列傳第五-李通・王常・鄧晨・來歙

卷十六·鄧寇列傳第六-鄧禹・寇恂

卷十七·馮岑賈列傳第七-馮異・岑彭・賈復

卷十八·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吳漢・蓋延・陳俊・臧宮

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

卷二十·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銚期・王霸・祭遵

卷二十一·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任光・李忠・萬脩・邳彤・劉植・耿純

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朱祐・景丹・王樑・杜茂・馬成・劉隆・傅俊・堅鐔・馬武

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竇融・竇固・竇憲・竇章

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卓茂・魯恭・魏霸・劉寬

卷二十六·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伏湛・侯霸・宋弘・蔡茂・郭賀・馮勤・趙憙・牟融・韋彪

卷二十七·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第十七-宣秉・張湛・王丹・王良・杜林・郭丹・吳良・承宮・鄭均・趙典

卷二十八上·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馮衍列傳第十八下-馮豹

卷二十九·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

卷三十上·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郭伋・杜詩・孔奮・張堪・廉範・王堂・蘇章・羊續・賈琮・陸康

卷三十二·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朱浮・馮魴・虞延・鄭弘・周章

卷三十四·樑統列傳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張純・張奮・曹褒・鄭玄

卷三十六·鄭範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鄭興・鄭衆・範升・陳元・賈逵・張霸・張楷・張陵・張玄

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張宗・法雄・滕撫・馮緄・度尚・楊琁

卷三十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劉平・趙孝・淳于恭・江革・劉般・周磐・趙諮

卷四十上·班彪列傳第三十上

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班固

卷四十一·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第五倫・鍾離意・宋均・寒朗

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劉彊・劉輔・劉康・劉延・劉焉・劉英・劉蒼・劉荊・劉衡・劉京

卷四十三·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朱暉・朱穆・樂恢・何敞

卷四十四·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鄧彪・張禹・徐防・張敏・胡廣

卷四十五·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袁安・袁京・袁敞・張酺・韓棱・周榮

卷四十六·郭陳列傳第三十六-郭躬・陳寵

卷四十七·班樑列傳第三十七-班超・樑慬

卷四十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楊終・李法・翟酺・應奉・應劭・霍諝・爰延・徐璆

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

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劉建・劉羨・劉恭・劉黨・劉衍・劉暢・劉昞・劉長

卷五十一·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李恂・陳禪・龐參・陳龜・橋玄

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周燮・黃憲・徐稺・姜肱・申屠蟠

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劉伉・劉全・劉慶・劉壽・劉開・劉淑・劉萬歲・劉勝

卷五十六·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張晧・王龔・種暠・陳球

卷五十七·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杜根・欒巴・劉陶・李雲・劉瑜・謝弼

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虞詡・傅燮・蓋勳・臧洪

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左雄・周舉・周勰・黃瓊・黃琬

卷六十二·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荀淑・荀爽・荀悅・韓韶・鍾皓・陳寔・陳紀

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李固・杜喬

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吳祐・延篤・史弼・盧植・趙岐

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皇甫規・張奐・段熲

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陳蕃・王允

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劉淑・李膺・杜密・劉佑・魏朗・夏馥・宗慈・巴肅・範滂・尹勳・蔡衍・羊陟・張儉・岑晊・陳翔・苑康・檀敷・劉儒・賈彪・何顒

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郭泰・符融・許劭

卷六十九·竇何列傳第五十九-竇武・何進

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鄭泰・孔融・荀彧

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袁紹

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袁譚・劉表

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循吏列傳第六十六-衛颯・任延・王景・秦彭・王渙・許荊・孟嘗・第五訪・劉矩・劉寵・仇覽・童恢・童翊

卷七十七·酷吏列傳第六十七-董宣・樊曄・李章・周錙・黃昌・陽球・王吉

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鄭衆・蔡倫・孫程・曹騰・單超・侯覽・曹節・審忠・呂強・張讓・

卷七十九上·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劉昆・劉軼・窪丹・陽鴻・任安・楊政・張興・戴憑・魏滿・孫期・歐陽歙・曹曾・牟長・宋登・張馴・尹敏・周防・孔僖・楊倫

卷七十九下·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高詡・包鹹・魏應・伏恭・任末・景鸞・薛漢・杜撫・召馴・楊仁・趙曄・衛宏・董鈞・丁恭・周澤・孫堪・鍾興・甄宇・樓望・程曾・張玄・李育・何休・服虔・穎容・謝該・許慎・蔡玄

卷八十上·文苑列傳第七十上-杜篤・王隆・夏恭・傅毅・黃香・劉毅・李尤・蘇順・劉珍・葛龔・王逸・崔琦・邊韶

卷八十下·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張升・趙壹・劉樑・劉楨・邊讓・酈炎・侯瑾・高彪・張超・檷衡

卷八十一·獨行列傳第七十一譙玄・李業・劉茂・溫序・彭修・索盧放・周嘉・範式・李善・王忳・陸續・戴封・李充・繆肜・陳重・雷義・範冉・戴就・趙苞・向栩・諒輔・劉翊・王烈

卷八十二上·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任文公・郭憲・許楊・高獲・王喬・謝夷吾・楊由・李南・李郃・馮胄・段翳・廖扶・折像・樊英

卷八十二下·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唐檀・公沙穆・許曼・趙彥・樊志張・單揚・韓說・董扶・郭玉・華佗・徐登・費長房・薊子訓・劉根・左慈・計子勳・王和平

卷八十三·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向長・逢萌・周黨・王霸・嚴光・井丹・梁鴻・高鳳・臺佟・韓康・矯慎・戴良・法真・龐公

卷八十四·列女傳第七十四-鮑宣妻桓少君・王霸妻・姜詩妻龐氏・周鬱妻趙阿・曹世叔妻班昭・樂羊子妻・程文矩妻李穆姜・孝女曹娥・許升妻呂榮・袁隗妻馬氏・龐淯母趙娥・劉長卿妻桓氏・皇甫規妻・陰瑜妻荀採・盛道妻趙媛姜・孝女叔先雄・董祀妻蔡琰(二十四史中首部爲女性立傳)

卷八十五·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夫餘・挹婁・高句驪・東沃沮・濊・三韓・倭

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羌

卷八十八·西域傳第七十八-・于闐・條支・安息・大秦・大月氏・天竺・奄蔡・疏勒・焉耆・車師

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卷九十·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

 志

志第一·律歷上

志第二·律歷中

志第三·律歷下

志第四·禮儀上

志第五·禮儀中

志第六·禮儀下

志第七·祭祀上

志第八·祭祀中

志第九·祭祀下

志第十·天文上

志第十一·天文中

志第十二·天文下

志第十三·五行一

志第十四·五行二

志第十五·五行三

志第十六·五行四

志第十七·五行五

志第十八·五行六

志第十九·郡國一

志第二十·郡國二

志第二十一·郡國三

志第二十二·郡國四

志第二十三·郡國五

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輿服上

志第三十·輿服下

後漢書作者 後漢書翻譯及原文 第2張

  後漢書

歷史影響

范曄在編著思想上則更類司馬遷,他在《班彪列傳》中雲:“彪、固譏遷,以爲是非頗謬於聖人。然其論議常排死節,否正直,而不敘殺身成仁之美,則輕仁義、賤守節愈矣。”批評了班固《漢書》的思想侷限。所以,范曄在《後漢書》中,承襲了《史記》中的《滑稽》、《日者》、《龜策》而創制了《獨行》、《逸民》、《方術》等類傳,並首創了《列女傳》以褒美女子中“才行尤高秀者”,打破了以往史書中拘於正統思想而除皇族女性外不爲女性立傳的禁例等,足見范曄著史書的科學態度和才華膽識,非班固等所能比擬。至於後世史家承襲《列女傳》體例而將其內容改爲“烈女節婦”傳,比范曄的編著思想正統卻遜色多了。

范曄所新設置的七個類傳,除《黨錮列傳》以外,對後世史家影響是比較大的。多數類傳都爲後來的史家所沿襲。從歷史編纂學的角度看,范曄所撰的《後漢書》雖比不上司馬遷所著《史記》那樣,創立紀傳體史書的宏規,也沒有如班固撰《漢書》那樣,建立紀傳體斷代史的範例。但是在完善紀傳體斷代史方面,卻作出了較大的貢獻。這主要表現在類傳的設置。

《史》、《漢》類傳比較少,一方面是社會歷史現實反映還沒有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還沒有顧及到這些方面。例如劉向在西漢末寫了《列女傳》,《漢書》爲設置這一類傳是完全有條件的,而班固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又如儒林、文學的分別立傳也是有必要的,《漢書》沒有分立,到范曄才實現了這一客觀需要。從《後漢書》新增了七個類傳以後,紀傳體史書的類傳名目,大體上就齊備了。後來的紀傳體史書只在個別傳目有所增減外,基本固定下來了。

《後漢書》所以成爲不朽的史學名著,也因爲它在編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紀傳體是一種綜合體裁,在這種體裁中如何統籌全局,詳略得當地再現史實,是個很棘手的問題。范曄對全書作了細緻的整體規劃,對史實進行了認真的剪裁。書中所述史實規避得法,彼此間既有照應,又不重複繁冗,表現出高超的史學技巧。通過他的妙手剪裁,《後漢書》井井有條地敘述了漢朝東漢一代的歷史興亡大勢,錯落有致地描畫出漢朝東漢一代的社會、民情與人物百態。劉知幾稱讚《後漢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補註》),王應麟則說:“史裁如範,千古能有幾人?”(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這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