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九品中正制?自士大夫消亡到士族門閥崛起的轉變

什麼是九品中正制?自士大夫消亡到士族門閥崛起的轉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九品中正制的產生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誕生於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古代三大選官法之一。一直到隋唐科舉制產生之前,九品中正制一直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分重要的選官制度,共計存續了四百餘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簡而言之便是在選擇人才時,不僅要考量才能品行,還要結合出身家世來“中正”品級。所謂“中正”,就是設立各級中正官,來評定人才品級,一共分爲九品。中正評定結果,呈送給朝廷,吏部再按照品級給予相應官品。後世的官員品級,正是自九品中正制而來。

九品中正制在實施過程中,太過注重家世出身,造就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魏晉時期士族門閥的崛起。而在士族門閥崛起之前,其實中國古代也出現過類似的羣體——士大夫,士大夫階層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完善於兩漢時期的察舉制,進而逐漸成爲兩漢官場不可忽視的力量。

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產生與發生,伴隨着士族門閥的崛起,同時也是自士大夫在東漢末期“黨錮之禍”中逐漸消亡後,士族門閥這一又能左右朝政時局勢力崛起的直接體現。東漢末期的士大夫“消亡”

所謂的士大夫,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最通俗的解釋可以理解爲,自春秋戰國以來,原本依託於分封和宗法制度下的貴族體制遭到破壞,更多的庶民階層可以通過才能、戰功等裂土封侯。而隨着秦漢以來的選官制度完善,尤其是漢朝時期完備的察舉制度出現後,底層庶民階層便有了通過才華、孝廉等方式,進入漢朝朝堂。

什麼是九品中正制?自士大夫消亡到士族門閥崛起的轉變

那麼,兩漢朝局當中便出現了諸多出身貧寒卻具備才幹的官員,甚至還產生了家中世代爲官的世族出現,更是有如汝南袁氏這樣的數代都有位列三公高位的家族逐漸發展起來。而這些經察舉等選官制度得以進入朝堂的貧寒子弟,便逐漸發展成爲我們並不陌生的“士大夫”。

兩漢時期的士大夫服務於皇權統治者,以經世治國爲志,但發展到東漢末期時,桓靈二帝任用宦官、外戚,導致皇權不振,而依託於皇權的士大夫階層,便有心想要重振皇權。於是,士大夫階層如李膺、郭泰、賈彪等人,便聯合外戚勢力,與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團交鋒,想要清除宦官勢力。

但結果以宦官集團的大獲全勝告終,士大夫階層在事後也遭到了報復,免官的免官,禁錮的禁錮,士大夫集團遭到重創。這就是東漢末期大名鼎鼎的“黨錮之禍”,接連兩次“黨錮之禍”後,朝中具有正義之心的士大夫官員,也逐漸對朝廷失去了信心,開始逐漸放棄試圖改變混亂朝局的努力。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當中寫道:“天下有道,君子揚於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無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禍,而猶或不免。黨人生昏亂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橫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濁揚清,撩虺蛇之頭,踐虎狼之屬,以至身被淫刑,禍及朋友,士類殲滅而國隨以亡,不亦悲乎!”

具有君子之道的士大夫,職責所在便是“正小人之罪”,以振王庭。但東漢末期的士大夫,在試圖挽救漢室頹勢之時,卻遭到當權宦官的迫害,最終“被淫刑,禍及朋友,士類殲滅”,實在是讓人悲哀的事情啊。遭“黨錮之禍”,經察舉制等選官制度壯大的士大夫,也逐漸“消亡”於東漢末世之中。

注:士大夫有很多解釋,只要是古代王朝參政做官的文人,都可以被稱作士大夫。本文當中闡釋士大夫“消亡”,僅限於跟之後士大夫遭戕後逐漸崛起的士族門閥對比之用,無需過度解讀。士族門閥的誕生和發展

在我的理解當中,其實“士大夫”是據有一些崇高品質的,比如忠君效國等,是據有“大公無私”“爲國爲民”這類品格的官員。而隨着士大夫在朝中受到迫害之後,原本試圖挽救漢室政局的士大夫,變得心灰意冷,轉而回到各自家族之中。這些士大夫的家族經歷累世爲官,在地方也有着家學傳承、田產、部曲等優渥家世,士大夫轉而開始經營家族之後,便逐漸向着“只爲家族考慮”轉變。

由“大公無私”到“只爲家族考慮”,這是士大夫集團向着士族門閥轉變的重要標誌。

什麼是九品中正制?自士大夫消亡到士族門閥崛起的轉變 第2張

關於“世族”和“士族”,其實很多學者都有過精彩的分析。在我的理解當中,“世族”可以是士大夫的家族,因爲族中世代有士大夫官員在朝,因此獲得了在地方的名望,也就成爲“世族”或者稱“望族”;而“士族”則不僅僅是一地望族而已,是具備了自朝堂轉至家族的士大夫,開始有心經營家族所產生的影響。

“世族”如果是一家,那“士族”便是具有政治等企圖以及一定影響力的一族。

“士族”加以“門閥”更是闡明瞭這種特殊的勢力,更加具有“自私”的屬性。士族門閥的影響和企圖產生之後,族中在朝中任官或者具有軍事等方面權勢人物,便不再是“士大夫”的範疇,而是更加考慮家族利益的“士族子弟”。

士族門閥,是士大夫階層在朝中無法實現忠君效果等理想之後,轉而開始經營具有影響力和企圖心的家族而產生的。這些在當地有着一定影響力和部曲、田產等實力的士族門閥,在日益混亂的東漢末期亂世之中,也逐漸有了想要匡扶漢室、裂土封侯等企圖心。

士族門閥在亂世中的影響

你考慮過,東漢末期亂世,割據一方的羣雄,是如何起兵自立的?除了原本漢室地方州鎮長官,擁有一定的地方武裝之外,像曹操、劉備這些原本沒有什麼底蘊的豪雄,就需要依靠地方豪紳來支持自己起兵。三國亂世當中,很多都是糾結一地鄉民和豪紳部曲,加入到某一豪雄勢力之中,一步步成爲三國豪傑的小人物。

拿曹操舉例,他祖父原本就是宦官集團的一員,以此家世起兵自然會遭到天下名士的抵抗。但曹操卻招攬了不少地方名士,像荀彧、荀攸、郭嘉等重要謀士,背後都是望族,可並非僅靠才能便得到曹操的重用,其實還是包含了曹操對有一定影響力和實力的各地士族門閥的看重。

什麼是九品中正制?自士大夫消亡到士族門閥崛起的轉變 第3張

而士族門閥在地方也有心想要趁亂世獲得發展,因此士族子弟便輔佐各方雄主,參與到了三國亂世之中的爭鬥當中。各方豪雄想要獲得地方士族門閥的助力,士族門閥又想要輔佐雄主建功立業,雙方便形成了一種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

剛剛誕生的士族門閥,在三國亂世之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衆多士族子弟成爲了三國雄主們的座上賓,爲三國霸業提供了不少助力。但等到天下局勢逐漸穩定之後,這些希望獲得長遠發展的士族門閥勢力,便想要從完成霸業的雄主手中,獲得更多的優渥待遇。

於是,對士族門閥子弟出仕有着更加便利條件的選官法——九品中正制,便應運而生了。魏晉統治者對士族門閥的拉攏

曹魏時期,代漢建朝的曹魏統治者,當然也想要江山永固,那麼,對於幫助自己打天下的這幫功臣,當然也要加以善待和拉攏了。於是,雖然標榜“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是對察舉制度的補充、完善的中正制,逐漸成爲了曹魏士族門閥勢力,得以出仕入朝發展壯大的契機。

九品中正制加劇了士族門閥的壯大,除了因爲品評標準中有關於家世出身的標準之外,各級中正官的設立,也是士族門閥得以壯大的重要原因。州、郡中正官,逐漸與地方大族關聯密切,隨後便成爲了地方士族子弟出仕的保障。即便有中正官能夠恪守職責,也遭到遍佈朝堂的士族勢力排擠。

於是,曹魏朝堂之中,逐漸被士族子弟充斥,士族出任“高品”官職,更加促進了士族門閥的壯大。等到魏明帝曹叡死後,由士族代表司馬懿和宗室代表曹爽輔政,便是當時曹魏朝堂士族勢力壯大的體現。甚至,等到之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士族門閥勢力更是直接壓制了皇權,掌控了曹魏大權。

什麼是九品中正制?自士大夫消亡到士族門閥崛起的轉變 第4張

等到西晉之世,司馬氏對於士族門閥的態度更加拉攏,不僅繼續使用九品中正制來方便士族子弟出仕,更是爲了加強與士族之間的聯繫,利用姻親等關係,來將士族門閥與司馬氏捆綁在一起。西晉時司馬氏,與各士族門閥之間姻親繁多,成爲司馬氏穩固其地位的重要方式。不過,這種方式造成西晉朝堂官員昏聵,朝局混亂,最終釀成了西晉末期的亂局而覆滅。

自曹魏到西晉,其實統治者都有心拉攏日益壯大的士族門閥勢力,這種統治者爲了保證其地位的考量,延續到東晉之時直接造就了“門閥政治”的異常統治格局。最後

士族門閥是繼士大夫集團之後,得以形成影響力影響朝局的重要勢力,這是源於東漢末期士大夫遭“黨錮之禍”而轉向經營家族,而產生具有“自私”屬性的特殊羣體。士族門閥因其影響力,成爲東漢末期亂世羣雄重用的對象,而士族門閥也依靠輔佐雄主得到長足發展。

等到局勢穩定,統治者爲了拉攏士族門閥,便制定了有利於士族門閥子弟出仕的九品中正制選官法,進而讓士族門閥勢力得到迅速壯大,甚至成爲奪取和壓制皇權統治的龐大勢力。

綜合來看,九品中正制的產生,是士大夫消亡到士族門閥崛起的轉變造成的。因爲時局的變化,士大夫集團在一定程度上,向着更加顧及家族利益的士族門閥轉變,進而推動了掌權者利用選官制度等方式,來拉攏崛起的士族門閥勢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