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沙場點兵: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那些經典閱兵

沙場點兵: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那些經典閱兵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閱兵一事,古已有之。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有不少經典的大閱兵。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歷史上那些經典的閱兵。

1、最早的閱兵

話說3000多年前,商朝出了一個君主叫帝辛。人們通常稱他爲“紂王”。帝辛長得帥,夠聰明,會打仗,但是有一個缺點:剛愎自用,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不僅如此,他還用炮烙等酷刑殺掉了比干等忠臣,在上層製造了一批反對勢力。

在周朝的西陲有一個小國家叫周國。文王事後,武王繼位。武王看清了商朝外強中乾的本質,想一舉推翻。不過,帝辛雖然已失掉人心,軍事上的實力還是擺在那裏,單是周國一家肯定搞不定。於是,武王決定搞一次閱兵。一來檢驗自己部隊的軍事狀況,二來測試對諸侯國家的號召力。

沙場點兵: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那些經典閱兵

於是,武王率軍來到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進行閱兵。據統計,聞訊後趕到盂津參加閱兵的大小諸侯多達800家。“登高一呼,應者雲集”的形勢一目瞭然。武王心裏有底了。

當時,衆諸侯勸武王立即出兵朝歌(商朝都城)。武王和軍神姜尚都認爲時機還未成熟,閱兵結束後全軍返回了。

2、最無奈的閱兵

商周以降,閱兵漸漸成爲一種軍事訓練制度。顧炎武稱:“五年一閱,汰其羸,登其銳。”就是說,五年舉行一次,淘汰老弱病殘的士兵,補充年輕力壯的新銳。

孔子編撰的《春秋》,公羊高撰寫的《春秋公羊傳》,左丘明撰寫的《左傳》,不約而同地記錄了發生在魯桓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706年的一次閱兵。他們的記錄都很簡單,一句話而已:“秋八月壬午,大閱。”

實際上的劇情可沒有這麼簡單。因爲,魯桓公是被迫無奈才舉行這次閱兵的。

沙場點兵: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那些經典閱兵 第2張

春秋時期,魯國的地位很尷尬。一方面,他是周王室的本家,有資格“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一方面,他常常受到鄰國齊國的欺負,壓力很大。爲了抵抗齊國強大的軍事壓力,魯桓公在公元前706年舉行了這次閱兵,顯示軍民團結,共御外敵的決心。

儘管這次閱兵規模不大,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卻不小,因爲三部史書都特別予以記錄。史書記錄的原因很狗血,乃是由於魯桓公沒有按照禮制進行閱兵。原來,在農耕時代,一般選擇冬季農閒舉行閱兵,而魯桓公則是在秋季閱兵,違背了禮制。所以,孔子都看不過了,委婉地進行了批評。

3、最威嚴的閱兵

進入帝制時代以後,閱兵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前五年一次,變成了現在的一年一次。制度更完善了,規模更龐大了,參與的領導層次也更高了——不但將軍要閱兵,有時候,連皇帝都會親自出馬,指揮參加閱兵的軍隊,“自令進退”。

漢文帝繼位後,拜河內郡太守周亞夫爲將,駐軍細柳,防禦匈奴進攻。一次,文帝親自來細柳檢閱部隊。他發現軍容整齊,軍令森嚴。沒有周亞夫的命令,連武帝本人都不能進入大營。到了營中,武帝被要求按照軍令不得騎馬快行。見了周亞夫,後者也不按照朝廷禮儀而是以軍禮拜見文帝。

如果是其他皇帝,恐怕會認爲周亞夫是在冒犯自己的權威,文帝可沒這麼想。他從細柳營出來後,一路狂贊周亞夫,認爲他纔是真正的將軍。當然,周亞夫也沒辜負文帝的厚望,在後來率兵平定了“七國之亂”,拯救了漢室江山。

沙場點兵: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那些經典閱兵 第3張

4、最有效率的閱兵

國學大師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實際上,陳寅恪推崇的“趙宋之世”,是踩在短命天子後周世宗柴榮身上完成的。

柴榮被史家稱爲”五代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就做了皇帝。柴榮凡事率先垂範,事必躬親。他曾5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親力親爲,戰鬥在第一線。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三月,柴榮率兵攻打遼國的傀儡北漢。爲鼓舞士氣,柴榮在北郊舉行閱兵。第二天,就在高原打敗了北漢皇帝劉旻。劉旻敗退後,柴榮緊追不捨,追到高平,再次給劉旻沉重一擊。

沙場點兵: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那些經典閱兵 第4張

5、最大規模的閱兵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秋天,一次盛大的閱兵活動在驪山腳下舉行。這是我所知道的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閱兵。參加閱兵的軍隊總人數達到了20萬。

這又是一次不同尋常的閱兵。其他閱兵,多是爲了向外界展示自家軍事實力;這次驪山閱兵,卻是唐玄宗李隆基爲了震懾朝廷內外潛在的政治對手,樹立自己的威信。

原來,李隆基即位後,雖然剪除了威脅自己權力的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但宮中仍然有暗流涌動,伺機而動。李隆基於這一年的10月,調動20萬人馬集結於驪山腳下,舉行閱兵活動。這次閱兵聲勢浩大,旌旗連亙五十餘里。

沙場點兵: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那些經典閱兵 第5張

雖然規模龐大,可由於軍容不整,閱兵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李隆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以制軍禮不肅罪殺了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將兵部尚書郭元振流放到新州(今廣東新興)。

兩位重量級官員被嚴懲,在軍隊裏產生了很大震動,導致秩序混亂。只有左軍節度薛訥、朔方道大總管解琬所率部隊保持穩定,令李隆基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