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官員的相互監督:男女亂搞會導致官員免職

古代官員的相互監督:男女亂搞會導致官員免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的政治結構,有不少的學者也用瞭如今的“三權分立”來形容,但是並非如同西方的那種立法,司法,行政獨立開來,而是有另一套說法。中國古代的三權分立是指:決策,執行,監督。

而一般作爲帝王和大權在握的官員,多是指他們處於帝國的決策層。而我們熟知的六部,屬於執行層。而今天這文章來講一下監督層。

所謂監督,它的目標當然是官員,因爲百姓沒什麼好監督。中國古代的兩個核心的監督的制度設計,一個叫“御史”,另一個叫“諫官”。區別在於,前者指監督官員並審理官員官司的組織機構;而後者是我們平時看電視的時候,每每有新的政令啊等等或者上朝的時候有議題爭論,經常拿着笏(音同“戶”,就是官員上奏時候手裏拿的那根長長的東西)從人堆中站出來大聲說“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啊,blablabla”,對各種時事議題提出意見和對皇上的行爲進行勸誡的那類監察官員,稱之爲“諫官”,我們最熟知的莫過於魏徵了,他是諫官,並不是御史。

諫官很像如今的時事評論員,而御史卻是要去查案審理,考覈官員等具體事務,傾向於針對官員的行爲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有沒有越權,有沒有盡職盡責。同時,中國的官場深深受到文化界的影響,董仲舒和漢武帝出演的那出“獨尊儒術”的戲,深深的影響了後來兩千年的方方面面,比如司法領域(之前的文章提到過了),還有監察部門。讀儒家經典,我們都能注意到,儒家再三強調,人重在於德行,故導致的後世對官員的審覈,推崇德在才之前,要麼德才兼備,要麼有德無才也可以被接受,但是無德有才卻很被人詬病,至少在史書上的評價,可能不會很好聽。當然,中國的文化氛圍發展出了這種專以道德標準來辨別官員優秀與否的特點,這會直接導致,官員的監督上,有以下幾個原因能讓御史們抓住把柄,進行彈劾:

1. 官員後院失火(家裏的女人問題)

2. 管教子弟不力

3. 亂誣陷誹謗朝廷官員

4. 官員個人的人品和生活作風問題(其實這個還好商量)

古代官員的相互監督:男女亂搞會導致官員免職

用我們今天現代人的眼光看,筆者還是覺得,才能是最重要的。能稱職,有助於經濟發展的都是人才,個人私生活方面的事情,睜隻眼閉隻眼就是了,畢竟這並不影響大局,發展纔是硬道理。

那御史制度大致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

1)話說在周朝的時候,行的分封之制,周天子腳下的地盤也需要有自己王國內負責司法的人,來幫助周天子維持秩序。(秦之前,行的封建制,每個王國都是獨立的,各個王國內,都有自己的行政官員,有自己的稅收,都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周天子也只能有權管理自己王國的事情而已,不能亂干預別的王國的內政。)出現了最一開始的“御史”,“掌建邦之宮刑,以治王宮之政令”(《周禮-天官》)。普遍有學者認爲(《知網》上面講到御史制度的都會提到),最一開始,御史是又執政又司法,又應該是有檢舉功能的,就是一開始說的“三權”並沒有分離,執行和監督權沒有太明顯的分開。

2)秦漢時期,中國的第一個統一大王朝才建立起來,這個時期的御史制度得到了很大的重視,也出現了“三權分立”的趨勢。

秦朝和西漢的初期,中央正式設立“御史大夫”,除了監察,同時也是副丞相,或者候補丞相。西漢的49個丞相,其中有23個是之前御史大夫替補上位的。

一般要極大的削官權,多得靠改朝換代的時候比較容易把這件事給落實了。在東漢光武帝的時期,“御史臺”這個機構出現了,專門只管監督百官而已,不再管理行政的事情了。

3)唐朝之後,更可怕的是,御史們被授予了“風聞彈事”的權利,就是御史們可以在吃早茶的時候,不小心聽到什麼民間對某某官員的八卦,御史們可以先不用查的,直接寫書上奏彈劾這個官員的,然後再去驗證它正確與否。即便事後查清楚了這八卦子虛烏有,御史不會被責罰,至少大家都知道了這件八卦,管他有沒有,在家裏或者跟同僚一起喝酒喝高了,沒事再拿出來說說扯扯淡,那官員的名聲也就大打折扣了。

4)宋朝的時候,因爲中科舉,就得給官做嘛,跟唐朝不一樣,唐朝中了科舉,但是官員數量一定,如果沒有空缺,一般就跟我們今天考了大學拿了證書卻找不分配工作是一樣的。宋朝就是考了大學拿了畢業證書,國家就給安排工作,所以官員數量及其龐大,御史官員的責任就變的更重了。宋朝君主還添油加醋,要御史們每個月規定必須彈劾至少多少人,這個算是他們這個官職的“業績”。如果不能達標,御史們是會被處分的。這個就高了吧,所以宋朝御史挺積極,經常沒事,也得硬整出事,而且一旦有官員被一御史彈劾,立馬其他御史都爭先恐後一起彈劾該官員,以增加這個“業績”,加上御史亂彈劾,一般不會咋滴。比如王安石變法那會,有好些御史彈劾的,就是王安石的各種八卦人品等,諫官則彈劾各種改革事宜的不好之處,雙管齊下,加上“業績指標”,奏摺便嘩啦嘩啦地不斷送到龍椅前,真是愁死皇上了。皇帝冒着那麼大的輿論壓力,繼續支持王安石的變法,也是不容易。

最後我們來看真實的故事。

宋朝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御史制度發展得比較完善。宋朝官員數量實在龐大,而且官員流動性很高,比如宰相這個官職。宋朝官場有不成文的規矩,宰相被御史彈劾,請自覺立馬下崗。所以官員流動性高,跟御史的積極工作又是有點關係的,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朝皇帝的心思,靠增加官員流動性預防官位壟斷,削弱官權,才能保障君權。

宋真宗時期,有一名頗受重視而且剛正不阿的宰相陳執中。能在那麼多官員中脫穎而出當宰相的,能力自然不用質疑,而且他爲人比較公正,比如他的女婿來求他給安排一職半差的,他直接的回絕了,“職位是國家的,不是我老陳家的”。還有其他的事蹟都能看出這是位品性和能力都不錯的宰相,德才兼備啊。但是他的落馬,卻是因爲自己家裏出了狀況。

簡單的說就是家裏的小妾心理有點變態,看侍女伺候得不太好,就體罰到侍女忍受不了自殺了。御史們一看,有花邊新聞,管他的,就上奏了,奏摺嘩啦嘩啦地就呈上去龍椅了。

古代官員的相互監督:男女亂搞會導致官員免職 第2張

天子腳下的人命案,還是得重視的,雖然是自家的侍女奴僕死了,司法官員還是得來摻一腳的。可惜最後審判結果是無罪啊,因爲侍女算是家裏的物品,不能太當回事。御史們可能是對這份判決很不滿意,可能感覺自己“建功立業”的目標沒達成,(御史們私底下還是會炫耀自己彈劾成功了多少大人物的,彈劾宰相可是很重要的炫耀資本的)也可能是重視人人平等的道德觀念,總之,他們在繼續苦苦挖掘下一條八卦。

果然沒多久,八卦來了,不知道是不是菜市場聽到的,說陳宰相跟自己家的侍女私通。這個就在嚴明的等級社會裏不允許了,私德敗壞,身份不匹配,男女關係不能瞎搞呀。這跟今天落馬官員一般的原因無外乎“貪污”“不正當男女關係”,是一樣一樣的,個人私德會直接稱爲落馬的有力理由。

因爲輿論壓力實在大,御史和諫官這羣負責監督的官員,雪嘩嘩的奏摺又來了一波進攻,陳執中一看,看來此時不走人,日後這羣言官很可能又不知道何時,再挑起什麼波浪來,自己也中老年了,也可以退居二線了,就自動把宰相之位退了。這事纔算了結了。

所以宋朝當官,真是不好當,可能在高位,還沒把椅子坐熱,就被各種攻擊了,畢竟高處不勝寒,而且很可能御史也只是想“完成指標”,“不辜負組織的栽培”,並非被彈劾的官員真的做得很差。

所以御史的制度發展到中後期,其實真的很怪異,然而這一切又都是皇帝設計和授權的,作爲統治者,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大臣之間的制衡,御史和諫官沒有實權,不能直接插手朝政,他們負責官員的監督舉報,負責時事評論,他們有議政的權利,但是不能授予行政的權利。這又是帝王心術的生動體現了,也是中國司法從私德入手去考覈官員的這種司法特色,畢竟本職工作,循規蹈矩,一般也不會出什麼大差錯。但是個人品行卻又容易出紕漏而被羣而攻擊,官員花費大量時間內耗,如今看來,還是挺荒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