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爲什麼說戰國時期魏國的衰落源於魏武侯,而不是魏惠王?

爲什麼說戰國時期魏國的衰落源於魏武侯,而不是魏惠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回顧戰國時代的歷史,我們發現秦國並非是戰國初期第一個霸主,戰國第一代霸主是佔據中原四戰之地的魏國。但魏國的霸業沒能長久,魏國的衰敗源於哪一任君主呢?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歷史上戰國時期魏國的霸業,總共的持續時間達百年之久,總共歷經魏國魏文候、魏武侯、魏惠王三代君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魏國一度成爲了制衡諸侯的一個存在。

但是,這樣的霸業並沒有長久的維持下去,如果魏國霸業真的長久維持下去的話,說不定整個戰國的歷史都會被改寫。可歷史終歸是歷史,我們總是以當今的視角去看待歷史的話,必然難以知道古人行事之艱難。正如歷史上魏國霸業的凋零一樣,我們總是會將這些原因全被都歸結到那個連敗於齊、楚、秦之手的魏惠王身上。可實際上,魏國霸業的凋零,早在魏武侯繼位之後,便已經初見端倪。那麼,戰國時期魏國的衰敗,爲何是源於魏武侯,而不是魏惠王?

爲什麼說戰國時期魏國的衰落源於魏武侯,而不是魏惠王?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在魏武侯繼承魏文候衣鉢之後,魏國還是處於強盛期的,而且這樣的強盛直到魏武侯身死,也沒有消逝。可是,魏國的霸業卻在魏武侯在位期間,留下了此後魏惠王難以彌合的傷口。可以說,在魏惠王接手魏國之後,魏國雖然依然是當時列國中最爲強大的存在,可是這個時候的魏國,早已經是危機四伏。顯然魏惠王,並不具備魏文候那般的雄才大略,無力帶領魏國走出困局。而魏國的衰敗,源於魏武侯,實際上是多種因素交錯的一個產物。

首先,魏武侯留給魏惠王的可以說是一個危機四伏的魏國。出現這樣的情況,同魏武侯在位期間的東征西討,有着很大的關係。如果將魏文候同魏武侯相比的話,我們便會發現,倆人雖然同是魏國鼎盛時期的君主,但是兩個人的能力,卻有着很大的差距。魏文候自然不用說,雄才大略一代英主,而魏武侯雖然也算合格,但其顯然缺少了魏文候的雄才大略。歷史上魏武侯在位的時期,魏國出兵的頻繁程度遠超人們的想象。

爲什麼說戰國時期魏國的衰落源於魏武侯,而不是魏惠王? 第2張

以魏武侯三年爲起點,到魏武侯二十三年。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裏,魏國近乎將能得罪的諸侯國得罪了個遍。這樣的情況,產生了兩大惡果。一來,魏國雖然強盛,但是連年的征戰,則極度損耗了魏國的國力。再者,魏武侯的東征西討,也使得魏惠王繼位之後,馬上便陷入了秦、齊、楚三方夾擊的尷尬境地。由此可見,魏武侯去世之後,魏國戰略的河牀已經十分狹窄。

同時,魏國的衰弱源於魏武侯,不僅在於其在位時期的東征西討。“三晉同盟”的裂痕也是在魏武侯時期,被放大的,以至於,最終到了刀兵相見的地步。歷史上魏武侯在位時期的“三晉同盟”,儼然已經走到了盡頭。韓魏之間,在魏武侯繼位的時期,還算比較和諧。可趙魏之間,在魏武侯時期,卻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這是因爲,魏國一直都致力於避免趙國同其在中原地區爭鋒。魏國對趙國一直以來的戰略彈壓,以至於到了最終徹底爆發。

爲什麼說戰國時期魏國的衰落源於魏武侯,而不是魏惠王? 第3張

這樣的情況是極其糟糕的,因爲“三晉同盟”的破裂,使得本就惡劣的局勢,進一步嚴重。“三晉同盟”的趨於瓦解,則使得魏國在地緣上的壓力,陡然增長。這樣的情況,可以說是魏國難以承受的。後面的事情我們便清楚了,魏惠王時期,立即便對韓、趙兩國大打出手。這也就給了齊、秦、楚等國機會

歷史就是這樣,戰國時期魏國霸業的凋零,看起來是在魏惠王時期,可實際上早在魏武侯在位時期,便已經初見端倪。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魏惠王接過魏武侯的衣鉢之後,魏國雖然強大,可卻已經是處在危機四伏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