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國爲什麼會衰亡?跟魏惠王有什麼關係

魏國爲什麼會衰亡?跟魏惠王有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魏國爲什麼會衰亡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諸侯,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從春秋大國晉國獨立出來的韓趙魏三國也走上了獨自發展的道路;魏文侯禮賢下士招攬了一大批人才,文有李悝、翟璜、西門豹等人,武有吳起和樂羊等名將,經濟和軍事實力得以快速發展。

強大起來的魏國連續對外用兵,先從秦國手中奪得河西之地並設立西河郡,又攻滅中山國,並和韓趙聯手連續擊敗齊國和楚國奪得大片土地,魏國一躍成爲戰國初期的霸主。

魏武侯延續了魏國的強勢,四處出擊軍事上連戰連勝,秦、齊、楚等大國被他欺負了個遍,魏國的霸業在魏武侯手上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峯,可以說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的魏國依仗強悍的魏武卒見誰滅誰。

魏國爲什麼會衰亡?跟魏惠王有什麼關係

魏惠王繼位之初雖然遭遇濁澤之戰的大敗被韓趙兩國圍攻差點滅國,但是穩定下來的魏國在魏惠王手上重新稱霸列國,應該說魏惠王前期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可是其後魏惠王昏招百出,連續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兩次敗於齊國之手,加上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也強勢崛起,遭遇連番打擊的魏國終於扛不住衰敗了下去,史稱:“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那麼從見誰滅誰到一蹶不振的魏國霸業衰退史中,魏惠王到底幹了些啥?這三大失誤一個比一個致命。

第一個失誤:遷都大梁,重心東移

魏國的國都原本在河東的安邑,前361年左右魏惠王將都城遷至大梁(遷都時間歷史上有爭議),至於遷都的原因或許和避開秦國的騷擾有一定關係,但以魏國當時的強勢來看這絕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恐怕還在於魏惠王急於參與中原爭霸的雄心。

在當時看來魏國遷都之舉有其合理之處,但是從日後的局勢來看,魏惠王遷都是魏國霸業衰退的開始:一方面大梁遠離河東,魏國戰略和主力東移勢必放鬆了對秦國的警惕,另外一方面大梁地處中原核心區域,周邊有齊、趙、楚、韓等強國和衛、宋等一些小國,魏國自恃武力把自己置身於四戰之地,又引起齊楚趙等國的不滿並非是明智之舉。

魏國爲什麼會衰亡?跟魏惠王有什麼關係 第2張

如果魏國不遷都,重心仍放在河東河西,秦國即便有商鞅變法,想要在實力遠在其之上的魏國眼皮底下崛起絕非易事!

第二個失誤:破壞三晉聯盟,四處樹敵

魏文侯之所以能成就霸業和他聯合韓趙有很大關係,三晉聯手至少保證了魏國無後顧之憂,不過魏武侯時期卻開始破壞了三晉聯盟,魏惠王前期主動和韓趙兩國修好,但是等他遷都大梁之後三晉聯盟宣告瓦解,魏國甚至主動出擊韓趙兩國,加上宿敵齊楚兩國在內,魏國在中原北有趙國、南有楚國、東有齊國,西有韓國,河東河西又面臨秦國的壓力。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魏國是四面樹敵,魏國實力再強也不可能同時戰勝這麼多強敵,以至於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兩次敗於齊國之手,強大起來的秦國趁着魏國大敗之際又在河西對秦國大規模用兵,魏國不敗纔怪!

第三個失誤:人才的流失

魏國爲什麼會衰亡?跟魏惠王有什麼關係 第3張

這個失誤對魏國來說也是致命的,魏惠王時期至少流失了商鞅、孫臏、張儀、公孫衍四大頂級人才,魏國霸業的衰退一定程度來說都是敗在這四個人之手: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崛起,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次都是敗在孫臏圍魏救趙的妙計之下,張儀不僅出兵佔領了魏國的陝地,還以連橫破合縱解了秦國面臨的危機,雕陰之戰公孫衍率秦軍大敗魏軍並斬首8萬,重新奪回了河西之地。

魏惠王原本至少有機會能留下商鞅和孫臏兩人,可惜魏惠王志大才疏坐視他們一個去了秦國,一個去了齊國成爲魏國的勁敵。

當然魏國人才流失這個鍋不該魏惠王一個人來背,自魏武侯時吳起棄魏奔楚開始,平民出身的人才在魏國很難再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了,但是魏惠王作爲一國之君他本可以扭轉這種趨勢,卻任由這種人才機制成爲魏國發展的阻礙,一句話開拓不足,守成也不足的魏惠王還是要爲魏國霸業衰退承擔主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