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春秋魏國魏惠王爲什麼叫梁惠王 魏惠王墓在哪裏

春秋魏國魏惠王爲什麼叫梁惠王 魏惠王墓在哪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惠王,東周魏國第三代君主,名魏罃。魏惠王在成功爭奪帝王之後,迅速整頓內政,強兵富國,攻破秦國都城櫟陽,重創秦軍。在此戰役之後,魏惠王魏罃決定遷都至大梁(今河南開封)。因爲遷都大梁,魏國又被稱爲樑國,故魏惠王也就被稱爲梁惠王。  

春秋魏國魏惠王爲什麼叫梁惠王 魏惠王墓在哪裏

對於梁惠王遷都遷都的原因,史籍上有不同記載,對其遷都原因都存有爭議。世人總結,無外乎兩種原因:一是爲了躲避強秦的騷擾,二是大梁乃中原腹地,佔領大梁等同於佔領有利的的地理位置,更加利於爭霸中原。

第一種說法根據在於《史記》記載,公元前339年,秦、趙、齊聯合進攻魏國,大敗魏軍並佔領魏國都城安邑,魏惠王被迫遷都。第二種說法在於魏國重創秦軍,全國上下士氣高漲,大梁處於中原腹地,地大物博,可以讓魏國擁有更加肥沃的土地,更爲便利的交通,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而魏國原來的都城安邑,迴旋餘地狹窄,極易受到封鎖和攻擊。魏惠王想要壯大實力,稱霸諸侯,就要把疆域向中原拓展,大梁必定是必爭之地,這些從他後來遷都大梁後,廣築宮殿、大興水利,親自設計並構建水網,溝通黃河和淮河水系,修建第一條人工防禦運河--鴻溝中不難看出。

梁惠王所建造的大梁城,護城河四面溝通,城牆高約五丈,可以說是戰國時期最固若金湯的都城,也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當時在諸侯各國中,規模能與魏國匹敵的唯有齊國的都城臨淄。

 戰國時期魏惠王的兒子有幾個

魏襄王,即樑襄王,東周時期魏國第四代君主,姓姬名嗣,魏惠王之子。公元前318年,與韓、趙、楚、燕四國合縱攻打秦國,五國聯軍各懷鬼胎,都想在戰役中保存自家實力,坐收漁翁之利,故而都不敢也不願做先遣軍,秦國出奇制勝,切斷楚國糧草,楚軍因其糧草匱乏撤退,其他四國也隨之撤軍,這場戰役以不克而返告終。  

春秋魏國魏惠王爲什麼叫梁惠王 魏惠王墓在哪裏 第2張

此番戰役後,魏襄王在宰相張儀的建議下,與秦國和解,退出南北合縱。襄王七年,與秦武王嬴蕩在臨晉會晤;襄王十一年,與秦國聯合攻擊韓國;襄王十六年遭秦國攻佔蒲阪、陽晉、封臨;襄王十七年,秦國歸還蒲阪;襄王十八年,與秦、韓、齊三國會合大敗楚軍;襄王二十三年,與齊、韓、趙、宋四國聯軍攻擊秦國,秦國與魏和解,魏襄王薨,太子魏遫繼位,即魏昭王。

處於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各諸侯國都在進行聯合與進攻,妄圖在亂世之中殘存一席之地。魏、秦關係複雜多變,既是盟國也是敵國。襄王善用合縱連橫之術,意欲在被秦國蠶食的過程中盡力保全,然而大勢所趨,大都無功而返。孟子見襄王,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但同時又對他說“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大概希望襄王不要窮兵黷武吧!

 春秋魏國魏惠王墓在哪裏

魏惠王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春秋,是魏國第三代君主魏惠王的的墓。魏惠王,繼位時值魏國最鼎盛時期,在即位後的戰爭中重創秦國;遷都大梁後,親自設計和構建了水網,興建了都城,所以魏惠王又被稱作梁惠王。此後,大敗於齊國,魏國開始衰亡。魏惠王逝於公元前319年,享年長達82歲,很可能是中國曆代帝王中最長壽的人。  

春秋魏國魏惠王爲什麼叫梁惠王 魏惠王墓在哪裏 第3張

魏惠王墓位於河南中牟縣附近,這裏有三座大型古墓,只可惜年代久遠,沒有得到妥善的保存,三座古墓沒有一座完整保留下來,魏惠王墓是其中年代最久的一座。只可惜,由於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消磨,墓地保存已不完整,封土也隨之流逝,確切的位置已經不能尋到,只能是當地村民大概指的一個緩坡,實爲遺憾

魏惠王墓2009年被列爲鄭州市文物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惠王是開封人心裏的霸主,是華夏魏姓一族的驕傲,是凝聚魏氏宗族力量的重要人物,對於宣傳河南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

2014年魏懷習在考察魏惠王墓期間提出,要儘可能修繕魏惠王墓,爭取讓更多的魏氏宗親或企業參與進來,讓“魏氏老家在河南”的形象深入人心;加快收集各地魏氏族譜,力爭可以把全國魏氏的族譜連起來。宗族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它傳承於族人之間,記載在字裏行間,是凝聚每一個宗族人心的紐帶,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