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解密:崇禎的這些舉措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解密:崇禎的這些舉措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末農民起義的頻繁爆發,可以說大大縮短了明朝的壽命,其實明朝的滅亡和崇禎的政策脫不開關係,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這麼說的話可能會有人就不同意了,崇禎皇帝勤勤懇懇十七年,一生節儉平日吃穿用度俱不講究,自己也總是穿着打了補丁的衣服,按照常理來說,這麼一位勤勉敬業節儉的皇帝,怎麼會成爲一個亡國之君呢?且細細往下看。

第一,輕信文官、懷疑武將、瞎指揮

解密:崇禎的這些舉措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崇禎皇帝繼位之後,首要任務就是剷除了魏忠賢的宦官勢力,朝野得到了暫時清淨與安寧。但是崇禎不僅沒有趁機整肅吏治,反而培養了大批文官把持朝政。明朝首輔魏澡德就是最大的無能之輩,而很多像閻鳴泰、孫傳庭等有識之士得到朝廷排擠。對於朝廷舉足輕重的武將,則是由文官掣肘,武將在外拼殺之時,大量文官在朝中散佈謠言,崇禎皇帝偏聽偏信,斬殺袁崇煥等主要將領,導致北方再無抗清將領可用,之後的抗清之戰一敗再敗。

孫傳庭雖然是進士出身,但他“儀表頎碩,沈毅多籌略”,在擔任陝西巡撫期間,組建訓練明軍,率領軍隊多次擊敗農民軍,甚至將闖王高迎祥擒獲,將李自成打得只剩下十幾人。可是崇禎帝剛愎自用,聽信楊嗣昌,竟然將孫傳庭免職,關到監獄裏。

而就在這段時間裏,李自成東山再起,“從自成者數萬”,明軍屢戰屢敗。到了崇禎十五年,在李自成第二次圍攻開封時,崇禎帝將孫傳庭放了出來,讓他率軍對抗李自成。當年的柿園之役中,孫傳庭初戰取勝,但因糧草不繼,被李自成殺了一個回馬槍,遭到失敗。孫傳庭回到陝西后,積極招兵買馬、置辦軍器。

解密:崇禎的這些舉措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第2張

孫傳庭的策略是固守潼關,等自己的軍隊訓練嫺熟,而農民軍飢疲時,在與其決戰。李自成也明白,潼關易守難攻,自己的軍隊很難攻破,就在他尋思如何讓孫傳庭出關決戰時,崇禎帝幫了他一個大忙!由於明朝末期,財政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崇禎帝希望能夠迅速平定農民起義,這樣一來就節省不少銀子,因此他一再下詔催促孫傳庭出關決戰。

就這樣,剛好中了李自成的圈套,由於明軍長驅直入,糧草被李自成給切斷,明軍慘敗,孫傳庭所部“死者四萬餘,失去兵器輜重數十萬”,一些明朝將領甚至選擇投降農民軍,孫傳庭在渭南戰死,明朝最精銳的西北軍損失殆盡,在中原地區再也沒有能和李自成對抗的官軍了。

二、優柔寡斷,心中多疑,視臣如草芥

崇禎此人,後世評價其刻薄寡恩,多疑猜忌,剛愎自用。崇禎在位17年,換了50個內閣大學士,殺了兩個首輔(相當於總理),督師或總督被殺的達到了11人,巡撫更多,達到12人,關在監獄的官員多達145人,相當於所有具備大臣資格總人數的10%。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亡國之徵。

崇禎年間最能打的只有三個人,一個是盧象升,一個是袁崇煥,一個是孫傳庭。然而這三個人在崇禎手裏都沒有好下場。盧象升戰死80多天沒有人給他收斂,暴屍荒野,下場極慘。袁崇煥馳援北京,而崇禎卻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聽了兩個小太監道聽途說的兩句流言,就將袁崇煥處以凌遲酷刑。

三、裁驛

裁驛是後人提及較多的,崇禎二年(1629年)四月,刑部給事中劉懋上奏,要求清理驛站。此意本來沒錯,明朝晚期的驛站,早已經機構臃腫,且滋生腐敗,成爲國家沉重的財政負擔。劉懋的對策很簡單,就是裁撤,富餘的官員罷官,多餘的驛夫驛卒遣返回鄉。當時的兵部侍郎申用懋深謀遠慮,認爲一次性裁撤風險太大,應當以六年爲期逐步進行,且不能一裁了之,對被裁的官員驛夫,要發足遣散費用,其中精壯的驛卒,更可挑選編入各地駐軍之中。這個方法可謂老成謀國,但心急的崇禎不聽,覺得劉懋的建議簡單實用,然後貫徹實行。這次明朝效率很高,用一年時間遣散八萬多驛卒,節省白銀六十八萬兩。其中的一個驛卒,就是銀川驛站的李自成。六十八萬兩白銀,換來了大明王朝的終結者。

其中發生最早,影響最大的,是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谷城的王喜胤起義和陝西宜川的王左貴起義,這兩股勢力在當時都各有數萬人,麾下成員也多“明星陣容”。比如王喜胤手下的偏將,是後來的“闖王”高迎祥,大營門口站崗的哨兵,其中一個就是後來的“大西皇帝”張獻忠。王左貴麾下的一個士兵,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是在崇禎三年(1630年)投奔農民軍的,在此之前,他卻剛與死神擦肩而過。驛站被裁撤後,李自成回到家鄉陝西米脂,因生活困難,欠下了當地士紳艾舉人的債務。官司打到縣衙後,李自成被官府“批重枷遊街示衆”。

此時正值酷夏,重刑在身且水米未盡的李自成險些被“將至至死”。幸虧親友相救,結夥和衙差們羣毆,這才逃到外地。幾個月後,李自成潛回家鄉殺死艾舉人,爲避禍又逃到甘肅投軍,起初事業發展的不錯,在甘肅張掖駐軍王國部被提爲把總。但此時明朝財政困難,軍隊多被欠餉,崇禎二年(1629年)十二月,爲領餉銀問題,李自成遭王國責打,索性領着士兵發動兵變,殺死王國後揚長而去,投奔到陝西農民軍王左貴部,開始了他的“造反”生涯。

加上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而江南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禎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這個時候加上滿清,可謂是內憂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