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崇禎17年明朝滅亡,而這個國家卻把明朝國號延續了下去

崇禎17年明朝滅亡,而這個國家卻把明朝國號延續了下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的明清時代對應的朝鮮王朝爲李朝(1392-1910年),事實上,李朝的創建就是朝鮮忠誠於大明的一個最好例證。朝鮮高麗王朝在與朱元璋發生領土爭端之後謀劃進攻遼東,不願伐明的高麗大將李成桂先是苦諫國王遭拒,之後便發動政變推翻了高麗王朝,這才建立了李朝。李成桂稱王之後,迅速確立了“事大主義”的國策,並且上書朱元璋要求天子賜予“國號”,此舉在朝鮮歷史上也就僅此一次,朝鮮自此也在朱元璋的賜名後堂堂正正地成爲了“朝鮮”。

崇禎17年明朝滅亡,而這個國家卻把明朝國號延續了下去

朝鮮“大報壇”共祭祀了三位明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崇禎帝朱由檢。朝鮮李朝的歷史觀中,正是這三位皇帝的“皇恩”奠定了朝鮮對大明萬世不易的忠誠。

朱元璋的“賜名”被朝鮮王朝認爲是“大造之恩”,而萬曆的“抗日援朝”則被朝鮮認爲是“再造之恩”,事實上,這也正是“大報壇”的修建初衷。在朝鮮君臣的心目中,萬曆皇帝的出兵援朝更是帶上了“捨己救人”的悲劇色彩,“皇朝之速亡,未必不由於東征”,朝鮮的肅宗國王甚至“內疚”地認爲,如果不是出兵朝鮮而損耗了國力,明朝就算亡國,至少也可以像南宋那樣偏安江南百年。

如果說朝鮮對於明朝有着超出尋常的“忠誠”,那麼朝鮮對於清朝的仇恨與蔑視也同樣深入骨髓。從大的方面說,朝鮮深受程朱理學儒家正統觀的影響,滿腦子的“華夷之辨”、“尊王攘夷”、“春秋大義”,在朝鮮主流意識形態中,只有作爲東夷的朝鮮才實現了“由夷變華”,成爲“小中華”,滿清即使入主中華始終還是“夷狄”。

崇禎17年明朝滅亡,而這個國家卻把明朝國號延續了下去 第2張

但朝鮮可能另有始終無法撫平的隱痛。滿族曾被朝鮮視爲“家奴”,可是家奴不但跑了,最後反倒成了自己的主人,這讓朝鮮如何能忍。明朝中前期,滿族的前身建州女真曾寄人籬下棲身朝鮮北部,朝鮮以“天朝上國”的姿態對待女真諸部,雙方完全處於尊卑不平等的關係

明清戰爭爆發後,朝鮮國王光海君曾想採取“中立國”態度,在關鍵的薩爾滸大戰中(1619年)還密令參戰的朝鮮將領出工不出力,最後竟臨陣降清(那時還叫後金)。但光海君這一政治態度顯然不見容於朝鮮的王室和士大夫階層,被加以“忘恩背德,罔畏天命,陰懷二心,輸款奴夷”的罪名,最終被宮廷政變(1623年)廢掉了。這對於之後的朝鮮國王無異於一次血的教訓:誰放棄了“尊明攘清”的國策,王位基本保不住。

在光海君之後即位的仁祖國王顯然接受了這一教訓,在明清戰爭中立場堅定地站在了明朝那一邊。但問題是,正如清朝在鴉片戰爭後遭受的教訓一樣,在“蠻夷”強大的軍事實力面前,禮義做不了幹櫓,忠信更不是甲冑。1627年,朝鮮桀驁不馴的態度終於惹怒了皇太極,命阿敏率軍進攻朝鮮,兵鋒所至,朝鮮軍隊潰不成軍,開戰十幾天就丟掉了平壤,只得求和,這也就是朝鮮歷史上著名的“丁卯胡亂”。

戰場上雖然一塌糊塗,但朝鮮在停戰談判中卻自認“春秋大義”在手,表現得無比強硬,對於後金提出和明朝斷絕關係的要求堅決抵制,彷彿在戰場上取得壓倒性優勢的是自己,後來阿敏竟然也服軟了,還稱讚對明朝忠貞的朝鮮是“節義之國”。

崇禎17年明朝滅亡,而這個國家卻把明朝國號延續了下去 第3張

在談判桌上“大獲全勝”的朝鮮之後對後金仍然是愛理不理,對明朝則仍然是熱絡有加。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立清朝時,朝鮮非但不朝賀,連清朝使臣都不接待,這讓皇太極勃然大怒,隨即親征朝鮮,這就是朝鮮史上的“丙子胡亂”。對於這場戰爭,2011年的韓國電影票房冠軍《最終兵器:弓》將朝鮮軍民描繪得可歌可泣,箭術天下第一,還擊斃了清朝的太子,但實際上呢,這次朝鮮敗得比上次還慘,12天就丟掉了都城,曾有4萬守軍被300清軍騎兵大敗的經典戰例。

最後,連仁祖國王都被困南漢山城。在這次的城下之盟中,朝鮮也曾一度放出“所爭者義也,成敗存亡不論”的狠話,但皇太極這次顯然吸取了上次憋屈的談判教訓,咬死了逼朝鮮與明朝斷交這一條,要求朝鮮轉而向清朝稱臣。最後,朝鮮君臣只得屈服,還被迫將朝鮮的世子送到瀋陽當人質。可就是這樣的無奈之舉,仁祖晚年還是遭遇了叛亂(後被鎮壓),而理由還是老樣子,誰讓你臣服清朝來着。

皇太極可能不知道,他竟然一手“栽培”了朝鮮歷史上最痛恨清朝的國王。1649年,也就是明朝滅亡後的第5年,曾在瀋陽度過了8年人質生活的孝宗國王即位,屈辱的人質生涯讓孝宗對清朝恨之入骨,還在做人質時就寫下了“我願長驅百萬兵,秋風雄鎮九連城”的“反詩”,即位後便正式啓動了他反清復明的政治藍圖。

儘管此時朝鮮官方文書的紀年在明亡後早已採用清朝的年號,但在私下裏,無論是私人文書,還是皇室的祭祀中,一概都是沿用明朝紀年,用清朝年號反而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當時朝鮮的主流是採用崇禎的年號,以至於出現了“崇禎兩百多年”的奇事,19世紀下半葉還有朝鮮儒生自豪地說“喚我作大明人”。

到了乾隆時代,朝鮮對於清朝的態度終於發生了“轉折性”的改變,對於清朝皇帝不再背後稱爲“胡皇”,對康熙也是如此,而稱“皇帝”,對清朝皇帝的評價也公允起來,不再動輒“荒淫”“虐民”,也不再天真地認爲“胡人無百年之運”,清朝隨時可能滅亡。然而,一直到20世紀初,朝鮮國王對於“大報壇”的祭祀纔在延續了200年之後最後停止,這在實質上已成爲了朝鮮王室的“家法”。

“朝鮮乃大明之朝鮮也”,朝鮮始終踐行了這一承諾,一直到1909年,也就是“崇禎265年”,朝鮮纔在曆書上最後結束了崇禎紀年。此後一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亡國。朝鮮與大明,也算是“與國同休”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