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會昌中興”是如何出現的?唐武宗李炎做了哪些事?

“會昌中興”是如何出現的?唐武宗李炎做了哪些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性情沉毅,雄謀勇斷。在位期間,對內打擊藩鎮和毀佛運動,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一度呈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會昌中興”是如何出現的?唐武宗李炎做了哪些事?

幸福來得有點兒突然,作爲唐穆宗的第五個兒子,唐敬宗和唐文宗的弟弟,王爺李炎眼看着大唐皇帝寶座在哥哥們的屁股下面挪來挪去,原想着自己沒這個福分,只能以錦衣玉食的王爺身份終老一生,卻沒有想到在哥哥文宗死後,會在宦官和後黨們的利益博弈中鬼使神差地成爲了唐王朝第十五任CEO。

武宗原來叫做李瀍,李炎是他死前十幾天才爲自己改的名字。這個名字比較通俗,再加上武宗主政以後政治改革方面的風風火火,我們就叫他李炎好了。李炎這個人不簡單,身材高大,面相威猛,李唐家族返祖現象在他身上充分顯現。因爲長期耳聞目睹宮廷政治鬥爭的慘烈,所以其性情豪爽剛毅,喜怒不形於色。

武宗很有政治手腕,因爲皇位得益於大宦官仇士良和魚弘志的鼎力相助,所以他即位以後採取欲擒故縱的方法,然後不動聲色地剷除了這些威脅皇權的政治毒瘤。李炎最大的好處是虛心納諫,並且知人善用,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君臣之間相得益彰,大刀闊斧的吏治整頓就此拉開了序幕。

唐武宗李炎整頓吏治,反對官員腐敗主要有以下幾大措施:

一是裁撤冗員,對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員不遺餘力地進行裁減。

唐朝自武周朝以來,特別是武則天鼓勵告密,並給告密者許以高官厚祿以後,因爲合法官位不夠,於是又增加了大量的只領俸祿不幹實事的裏行、拾遺、補闕、御史等閒官差,致使朝廷上下充斥着大量冗員,既使政府辦事效率低下,又使帝國公務開支龐大,唐帝國已經到了入不敷出、財政枯竭的地步。會昌四年,即公元844年,唐武宗聽從國家總理大臣李德裕上書建議,全國一下子裁減了各級冗員兩千多人,按照唐朝時全國人口和官員比例來看,這個數字還是比較驚人的,此項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中國最難的改革是什麼?是針對人的改革。想想我們現在步履維艱的人事制度改革,就可想而知武宗對於吏治改革的決心和魄力。

二是以高壓政策,嚴刑峻法反對官員貪腐。

這是武宗吏治改革最突出內容,最主要表現形式。亂世用重典。武宗朝立法極其嚴峻,尤其是對貪官污吏的懲治,基本上做到了從重從嚴、雷霆萬鈞,且絕不姑息養奸。這與武宗還是潁王時耳濡目染朝廷上下貪污賄賂成風、官員沆瀣一氣有關。不反腐敗,唐王朝舉步維艱;反腐敗,帝國則有可能走向新生。開成五年,即公元840年,武宗即位伊始,在大赦天下的詔書中就明確宣佈,除十惡、叛逆、殺人和官員貪贓外,一切皆可赦免。將官員貪贓與叛逆謀反和十惡不赦大罪並列,顯示了武宗反腐的決心和力度。李德裕當宰相之後,全國開始大範圍地反腐肅貪。公元841年正月,武宗再次下詔,要求全國執行統一標準,凡文武官員貪贓絹三十匹者,一律處死。二月再下詔,凡官員貪污滿千錢者,處以極刑。武宗李炎在位六年,自始至終保持了肅貪政策的連續性。

三是嚴禁官員借婚喪嫁娶大肆斂財。

這一條與現行有關規定不謀而合,而武宗李炎很有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首創者。會昌元年即公元841年11月,御史臺上書武宗,說京城文武百官以及平民百姓皆以喪葬事宜,逾越禮法,靡費錢財,奏請皇帝禁止此種流弊。武宗在當王爺時就深知,此種官場風俗極易導致官員們變相行賄受賄,藉機斂財,而敗壞吏治。這種請客送禮風還有可能使官員相互勾結,深陷朋黨之爭。於是下旨,限制官員借婚喪嫁娶事宜叨擾民衆,嚴禁藉機斂財損壞政風民風,這是武宗明確要求官員廉潔從政的又一大舉措。

四是嚴禁官員從事高利貸和典當行業,不準與民爭利。

會昌五年,即公元485年,武宗下詔“古者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人爭業,然後利可均布,人可家足。如聞朝列衣冠,代承華胄,或在清途,私置質庫,與人爭利。今日以後並禁斷。仍委御史臺察訪聞奏”。唐朝時有官辦高利貸機構,禁止官員私放貸款,可以增加國庫收入,這可能是武宗的真實想法。但官員放貸,顯然有權錢交易的弊端,官員還可以利用手中職權胡作非爲,並對民間正常的借貸產生巨大的影響和衝擊,擾亂唐朝金融市場。武宗嚴詞禁止,客觀上起到了保護民衆以及促使政府公務員廉潔從政的作用。

五是實行高薪養廉,對官員發放“養廉銀”。

傳統認爲清朝的官俸較少,所以雍正皇帝纔想出了這個招術,以“養廉銀”緩解官員收入過少的窘狀。其實中國歷史上不少朝代都採用過此招,現代術語叫做“高薪養廉”。唐朝官員收入也不高,而且許多地方即使微薄的薪金也未發放到位,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官員從政的積極性,併爲貪腐造成口實。武宗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並制定措施及時穩定官員隊伍。

其一,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嚴格官員薪俸發放,及時兌付。其二,給官員加薪,在原來基礎上加發兩月俸祿,促使官員奉公守法。其三,提高邊遠貧窮地方官員待遇,改變國家公務人員只想做京官不想去偏僻之地的現狀,併爲此專設觀察使監督執行。其四,國家借款給官員償還債務。給官員加薪,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官員貪污腐敗的問題,但是對武宗朝吏治清明的積極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唐武宗李炎不惜下大力氣整頓吏治和反腐肅貪,其作用到底有多大?史料不甚詳細,但是武宗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在他執政五年之後,公元845年,李炎在詔書中講道:“由是退惡進賢,化行令舉,刑奸贓之吏,破黷貨之家,此宗社降靈,助成時政。”也就是說,他殫精竭慮大刀闊斧地改變吏治,對於結果,作爲皇帝他還是較爲滿意的。在他和李德裕君臣戮力同心合作下,唐帝國也多少恢復了一些元氣。武宗李炎執政這段時期,史稱“會昌中興”,也算是對這位頗有作爲的皇帝的肯定。清朝士人王士禎甚至大加溢美之詞:“武宗之治,幾復開元、元和之盛”,這似乎多少有些過了。

讓唐武宗歷史留名的當屬唐武宗滅佛事件,唐武宗滅佛是發生在唐武宗會昌年間,由唐武宗發起的大規模拆毀佛寺和強迫僧尼還俗的毀佛教運動。唐代後期,由於佛教寺院土地不交賦稅,僧侶免除徭役,佛教寺院經濟過分擴張,損害了國庫收入,與普通地主之間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惡佛教,會昌年間又因有戰事財政吃緊。從會昌二年(842年)開始毀佛,在會昌五年(845年)達到高潮,於會昌六年(846年)武宗死後終止。各地毀佛規模不一。佛教徒稱這次毀佛運動爲“會昌法難”。

唐武宗滅佛的主要原因

第一, 佛教的寺院經濟對國家經濟的衝擊

唐朝前期鼓勵佛教的發展,寺僧不需要繳納賦稅,導致很多人會躲進寺廟,以逃避朝廷的賦稅。而統治者時常會賞賜寺廟大量的土地,成爲寺廟的常有地,土地太多寺僧做不過來,就會僱傭佃戶,成爲另類的地主,而佃戶也能夠躲避朝廷的賦稅,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在唐武宗時期,全國寺僧幾十上百萬人,國家經濟在此時本就入不敷出,大量逃稅的人口對國家經濟是雪上加霜。

第二, 寺僧與世俗地主階級在土地兼併過程中的衝突

唐朝前期施行均田制,但是到了後期均田制名存實亡,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由於寺廟擁有大量的土地,成爲另類地主階級,其寺院經濟的發展,與世俗地主階級的土地擴張發生衝突,兩者處於敵對狀態,世俗的地主階級在滅佛運動中起到了推動作用。

“會昌中興”是如何出現的?唐武宗李炎做了哪些事? 第2張

第三, 佛教與道教的衝突

道教與佛教在唐朝均有快速發展,統治者更是宣稱爲老子李耳的後代,以鞏固統治,而佛教在民間發展更廣泛。宗教之間的鬥爭歷來都是無休無止的,道教崇信者爲了佔據正統宗教的地位,對佛教發起了衝擊。

第四, 佛教與儒家統治思想的衝突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一直是各朝各代的統治思想,這多由於儒家所推崇的三綱五常等理念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如君臣倫理。而佛教宣揚“衆生平等”,當佛教發展到一定程度,這種思想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第五, 唐武宗和宰相李德裕對佛教的排斥

唐武宗本人信奉道教,對佛教極爲排斥,而當時的宰相李德裕看到了佛教的發展對國家的危害,也是大力牴觸佛教,正是由於當時的最高決策層對佛教的排斥,導致佛教在唐武宗時期經歷浩劫,史稱“會昌法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