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頻繁更換,爲何一直沒能統一呢?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頻繁更換,爲何一直沒能統一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三國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爲何始終沒能統一?爲何一直處於大分裂狀態無法統一?

兩漢之後,三國鼎立半個世紀,方纔一統華夏。但晉的輝煌實在短暫。隨着西晉的崩潰,中華大地就再度分裂,延續將近300年。公元280年,晉滅吳,算是這個王朝最後的閃光點了。其實在史家的眼裏,如果吳能多撐兩年,也許先崩潰的就是西晉。

因爲當時南下滅吳的西晉軍隊首腦內部就矛盾重重,賈充爲代表的士族和張華王濬等寒族高士之間,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境地。但吳沒挺住。11年之後,八王之亂;13年後,304年,劉淵建立趙漢,華夏再次陷入分裂。

學術上定義的南北朝起於420年,劉裕代晉。但依我看來,從劉淵建立趙漢開始,南北朝分立的情況就已經存在,所以南北朝應該從304年開始。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

從此刻開始,華夏在短短24年的統一之後,拜西晉朝廷的一通神操作之後,如立白癡司馬衷爲帝,爲獲取士族代表賈充等的支持,娶醜女毒女賈南風爲太子妃併爲皇后開始,整個西晉就開始了作死之路。司馬倫、司馬穎等八王,你方唱罷我登場,直至中原板蕩,神州陸沉,生靈塗炭。奈何奈何。

羣雄逐鹿,重現三國分立之局面,一直到580年,楊堅建立大隋,589年,隋滅南陳,華夏才重歸一統。這其中南北分立的局面長達將近300年。可以說,面對紛繁蕪雜的亂世,南北朝的重歸一統的難度應該是華夏有史以來第一。

近300年的東晉南北朝歷史,一直都沒有趨於統一的狀態。有那麼幾次差一點就可以完成統一,卻因爲各種人爲原因,最終導致失敗。那麼這300年的歷史中,到底有幾次可以完成統一大業的呢?他們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到底遇到了什麼致命的阻撓?

最不牢靠的南征,前秦苻堅南征東晉王朝。

苻堅是個優秀的領導,在他的努力下,一統整個大北方。眼看着就要飲馬長江,奪取東晉的天下了,可是這個時候前秦內部卻出現了問題。其實前秦這個王朝,成立的時間實在是太短,整個帝國從創立基業到滅亡,只不過才44年。而這44年中,大一統北方的時間就更短了,只有在苻堅登基以後,才實現了一統北方的志願。

所以說在南征之前的前秦,其實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政權。苻堅殺了荒淫無道的堂兄苻生以後,自立爲大秦天王。在這之後苻堅開始重用王猛治理國家內部的政治經濟問題,而自己則帶領大軍開啓了一系列滅國之戰。

公元370年,苻堅滅亡前燕。第二年滅亡仇池氐楊氏。公元373年,苻堅攻下東晉的梁州和益州,實力大增。公元376年,苻堅滅亡前涼張氏,同年滅亡代。公元382年苻堅派人駐守西域。至此苻堅的大秦帝國達到了巔峯,整個北方統一了不說,連益州也成爲了苻堅的地盤,可以說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狀態了。

當時的東晉只有東南地區這一小塊地盤,實在是窩囊。但是苻堅此刻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他軍中的統帥,基本都是亡國之君的後人或者下屬,自己培養出來的力量並不多。雖然體現了苻堅兼容幷包的豪情,卻給他的南征之戰蒙上了隱患。

王猛是非常反對苻堅南征的,因爲他認爲苻堅將諸胡遷入關中,使得後方極有可能紊亂,軍中將領有皆有叛亂的可能。可是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卻積極支持苻堅南征,因爲他們想要復國。

最終南征之戰失敗,東晉謝安調和謝家和桓家的矛盾,矛頭統一對外,擊敗了內部紊亂的苻堅集團。以慕容垂和姚萇爲首的各族領袖紛紛自立,這一場戰爭他們幾乎沒有任何損失。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頻繁更換,爲何一直沒能統一呢?

最可惜的北伐之戰,劉裕北伐。

劉裕是個傳奇人物,劉宋王朝的代言人。當時東晉王朝內亂不斷,桓家造反以後,東晉更是亂成了一鍋粥。這個時候已經成爲北府兵領袖的劉裕,開始了自己開掛的人生。他逐一平定了各地的叛亂以後,將東晉王朝重新收拾了起來。

不過他的志向遠不只有如此,在這個時候他果斷選擇北伐。因爲當時後秦正好在權力交接的時候,老皇帝剛死,新皇帝上臺地位不穩。這個過程中也是艱險重重,因爲北魏並沒有打算讓劉裕這麼容易就滅了後秦。

多方夾擊之下,劉裕分兵北上,派遣王鎮惡攻取洛陽,自己的大軍直奔長安而來。攻打長安的過程也比較艱難,劉裕分兵沈田子、王鎮惡三路圍攻,最終擊敗後秦最後的一道防線。

這個時候劉裕已經徹底征服了長安,如果再往北打,那一統天下可就指日可待了。其實劉裕這個時候完全有機會一統天下。但是恰好在這個時候,他的諸葛亮劉穆之在後方病死了。

劉穆之作爲劉裕的頭號助手,不僅幫劉裕穩定東晉後方的政治,還幫劉裕輸送糧草兵源,是非常重要的人物,類似劉備徵漢中時期,諸葛亮所擔當的職責。劉穆之的死,使得劉裕徹底放棄了北伐之戰,因爲他必須要回去穩定局勢。

否則自己在北伐的時候,南方出現混亂,可就徹底完蛋了。爲此劉裕放棄了北伐,回家以後取代了東晉王朝,開創了劉宋帝國。雖然他做了皇帝,卻也錯失了一次絕妙的一統天下的機會。

最無奈的南征,拓跋燾飲馬長江。

劉裕放棄了北伐,而打下的長安城也因爲將領們的內亂,逐漸脫離了劉宋王朝的控制。所以基本上劉宋王朝傳給劉義符的時候,也只有黃河南方大部分地區。劉義符被廢了以後,劉裕的第三個兒子劉義隆登基。這是一個非常有名氣的皇帝,辛棄疾有一句詞: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裏的元嘉就是劉義符的年號。

他是參與了父親北伐戰爭的,當時留守彭城的就是劉義隆。所以劉義隆心中一直有一個北伐夢想,但是在這之前,他必須要穩定內部的經濟和政治。而趁此機會,北方另外一個帝國北魏帝國,已經開始了自己的一統天下之路。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個非常聰明的皇帝,他常有一統天下,混一戎華的志向。光有志向還不夠,他的軍事能力非常出衆,多次親征,相繼滅亡了胡夏、北燕、北涼等諸侯國。將吐谷渾趕出境內,同時將劉宋王朝的河南地區佔領。大一統北方以後,拓跋燾也有南下的打算。可與此同時,劉義隆已經開始了自己的北伐戰爭。

爲了應付劉義隆的大軍,拓跋燾甚至開始打造戰船,準備迎敵。結果拓跋燾親率大軍擊敗了劉義隆兩次。不僅如此,劉義隆大軍徹底退回了長江以南地區。而拓跋燾的大軍一直打到了長江邊上,實現了自己飲馬長江的理想。同時整個長江以北的地區,都成了北魏的勢力範圍。

這個時候拓跋燾的確有南征的打算,可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北魏的水師力量遠不是劉宋王朝的對手。南方的水師戰船,經過三國東吳、東晉王朝等時期的發展,早就成爲了天下最強大的水師。爲此拓跋燾只好止步於此。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頻繁更換,爲何一直沒能統一呢? 第2張

而細究根本,南北之所以分離如此長時間,主要原因還在於八王之亂、五胡十六國乃至南北朝這段時間,是華夏大地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時期。而其矛盾主要有三:一、民族矛盾非常嚴重;二、掌權的鮮卑氐羌等的軍事貴族與中原的士族門閥矛盾嚴重;三、皇權與士族門閥的矛盾重重;四、舊軍事貴族與皇權的矛盾

這些矛盾,任何一個處理不好就能要了一個王朝的命。這個東西要展開了說,可能得寫一本書,顯然不現實。我們通過幾個具體例子來看看其中蘊含的危機究竟有多嚴重。這樣大家可能更好理解一些,因爲更直觀。

首先,民族矛盾。

民族矛盾是這長達約300年的亂世前期最主要的矛盾。這個矛盾嚴重到了什麼程度呢?直接要了已經統治華夏半壁江山的前秦的命!大家知道,前秦是由氐族的苻氏所建,開疆立土的爲苻洪,集大成者爲苻堅。而苻堅的直接死因雖然是淝水之戰的大敗,但其誘因卻是如何處理國內的民族矛盾問題。

在苻堅先後攻滅匈奴鐵弗部的劉衛辰、代國的拓跋什翼健,消滅羌族的姚襄另立姚萇,滅前燕收慕容垂以後,除了後趙的石勒,五胡亂華的幾個主角都攏在了苻堅的麾下。如何處置這些豪酋就成了讓苻堅頭痛的問題。

苻堅之所以不顧國內重臣的反對而攻晉,除了想一統華夏以外,更重要的是想通過攻晉而消解民族難題,有那麼點借刀殺人的意思。與很多人想象中不同,慕容垂姚萇等人雖知道苻堅另有目的,卻積極支持攻晉。在淝水之戰敗後,毫髮無損的慕容垂建立後燕,姚萇據關中建後秦並縊死苻堅,北方重新亂成一團。

385年苻堅死後,北魏經過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三代人前赴後繼,在先後消滅後燕、北燕、赫連夏、沮渠氏的北涼,13次出擊漠北打擊柔然,最終在439年才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這個過程有多艱辛,可想而知。在這以後,五胡亂華所產生的背景民族矛盾開始簡化,矛盾緩和,整個過程從316年西晉滅亡到439年北魏統一北方,歷時123年,極爲艱辛。

其次,則是鮮卑、氐、羌等的軍事貴族與中原的士族門閥之間的矛盾。再次,則是皇權與士族門閥之間的矛盾。這裏本來應該分成兩塊分別論述,但是實際上當事的另一方都是中原的世家大族,兩種矛盾之間存在很深的牽連,所以我們就放在一起來說。

根據魏書的記載,兩者之間的矛盾雖然總體可控,但最終還是爆發了,並且釀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這個後果集中體現在公元450年,即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發生的“國史之獄”。

整個國史案,號稱北魏第一謀主,太武帝拓跋燾的子房崔浩及其修史的同僚、姻親被殺無數,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崔浩被殺時,“衛士數十人溲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幾十個衛士朝崔浩臉上撒尿,可謂是屈辱至極。宰輔被殺的,沒有比崔浩更慘的。

雖然由頭是因爲崔浩在《國書》中秉筆直書,敘述了早期拓跋鮮卑一些不爲人道的隱事、祕事和不爲人道的醜事,但實際上是因爲崔浩作爲當時的世家門閥的代表,試圖“大整流品,明辨姓族”,也就是說,重整世家門閥,來統治天下。

這種復辟魏晉統治方式的手段,顯然觸及到了敏感地帶,侵犯了鮮卑軍事貴族和皇權,這纔是崔浩惹來殺身之禍的根源。因爲你試圖以門閥來統治天下,鮮卑軍事貴族的利益如何保證?辛辛苦苦打天下卻讓你來坐龍庭?這種矛盾也可以視作是民族矛盾的延續。

其次,崔浩試圖“明辨姓族”,重整門閥,與世家門閥共治天下,那麼皇權呢?你把皇帝,把太武帝拓跋燾往哪裏擺?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最終的結果就是太武帝拓跋燾和鮮卑軍事貴族借國史案發威,將清河崔氏等滅族而告終。矛盾大不大?殺得是屍橫遍野。

最後,則是鮮卑軍事貴族和皇權世家門閥之間的矛盾。

在這個過程中,鮮卑軍事貴族是一方,另一方則是皇權和世家門閥。在這裏,皇權和世家門閥結成了同盟。這個矛盾集中體現在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六鎮之亂直接敲響了北魏的喪鐘,導致北魏分裂爲東魏西魏,並導致拓跋氏皇權旁落,宇文氏的關隴貴族和高歡的武川鎮軍閥崛起,最終讓楊堅摘了桃子,建立大隋,重新統一華夏。整個過程才告一段落。這個過程持續近300年!

所謂的六鎮之亂,其實就是鮮卑軍事貴族與皇權世家門閥之間矛盾的集中爆發。孝文帝即位後,在其祖母馮太后的支持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先後推出三長制、均田制,並在494年借南伐爲名遷都洛陽,正式開始了北魏的漢化改革進程。整個過程是五胡亂華民族融合的高潮,在這之後,民族矛盾已經基本可控,民族融合基本完成。

但是,由於孝文帝改革忽視了其傳統軍事力量,即以沃野鎮爲代表的六鎮鮮卑軍事貴族和漢族豪宗的利益,拉大了他們與中原門閥士族的待遇差距。原本作爲北魏國之干城的六鎮卻迅速淪爲了二等公民甚至賤民。

這種不公迅速釀成大亂,並且一發不可收拾,直至北魏分崩離析。有點諷刺的是,最終這場叛亂是在北魏的死敵柔然的幫助下,北魏才平定這場叛亂的。而六鎮本爲防範柔然而設。歷史至此,算是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但叛亂雖然平定,出身於懷朔鎮的高歡,和出身於武川鎮的宇文泰及其關隴貴族卻趁機分別攥取了東魏和西魏的政權,先後建立北齊和北周,在宇文邕統一北方並早逝後,最後由楊堅摘了桃子,統一了華夏。

至此,以上的四大矛盾纔得到基本解決,不再爲禍。矛盾一旦解決,華夏也就重歸一統,隋唐繼之而興。細細想來,哪一個矛盾的解決不是伴隨着血雨腥風?300年能解決,也算是萬幸。

一統天下之路,萬分艱難。不論是南征,還是北伐。自從秦始皇一統天下開始,各路諸侯都想要中原逐鹿,成爲一統天下的人。可是這條路非常艱難,尤其是同時期出現多位有相同志向的諸侯時,更加艱難。

三國時期,曹操完全有能力一統天下,可遇到了劉備和孫權這種相同檔次的諸侯,他也只能止步。同樣的道理,南北朝時期的諸侯,若不是遇到相對的對手,那就是自身存在一定的問題。苻堅遇到了謝安,劉裕碰到了劉穆之的死,而拓跋燾則因爲遇上了劉義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