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管仲和商鞅都是變法功臣,爲什麼二人的結局那麼不同?

管仲和商鞅都是變法功臣,爲什麼二人的結局那麼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管仲和商鞅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齊桓公之所以能成爲春秋第一霸主,是因爲管仲的文韜武略,齊國之所以能在春秋時期成爲富國強國,是因爲管仲推行的改革。齊國強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爲有個管仲這樣的能臣。

而秦國,自西周建立後一直處於西北一隅,漫長的幾百年歲月,偶爾有幾次耀眼的火花,直到秦穆公時才成爲春秋的霸主,但他的稱霸與齊桓公的稱霸不可同日而語,國際影響力還是遠遠不夠的。秦穆公之後,秦國又歸於平淡,到嬴渠樑上位時,秦國窮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老百姓比比皆是。

管仲和商鞅都是變法功臣,爲什麼二人的結局那麼不同?

商鞅變法二十年,積貧積弱的秦國漸漸成爲富國強國,但嬴渠樑去世不久,商鞅就被新上任的秦惠文王車裂了。

商鞅變法,歷史上赫赫有名,管仲變法就知者甚少。

這兩個人,都通過變法使國家變得富強,都是千秋功臣,管仲在剛擔任齊國相國時就被齊桓公給以崇高的地位,賜予他卿大夫三倍土地的采邑,還尊稱他仲父。

商鞅在秦孝公嬴渠樑生前,也位高權重,與國君同乘一輛車,被拜爲大良造,封爲商君,與幾百年前的管仲類似。

管仲輔佐齊桓公幾十年,建立了雄圖霸業,管仲有病去世前,齊桓公總是前去探望,他死後齊桓公痛失肱股,撫尸慟哭。生前好友,朝中大臣鮑叔牙等輪番爲他守靈,作爲一個臣子,管仲生前身後都極盡榮寵。

我們好奇的是,爲何這兩個變法功臣,在最後卻落得了天壤之別的結果?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變法本身的不同。

歷史上變法聞名的人很多,商鞅、王安石給人印象最深,自古至今,一般說來,變法的出發點都是想越變越好,改革的目的都是想強國富民,但老百姓回報的態度大多是“民曰不便。”歷千年而未改。

管仲和商鞅都是變法功臣,爲什麼二人的結局那麼不同? 第2張

改革如果只是改來改去折騰人,老百姓當然不願意,老百姓受學識、經歷的限制,對自己不習慣的事務總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即便是改革沒有損害他們的利益。

成功的改革,必定是得民心的改革,有利於老百姓的改革,有利於各階層的改革。

先來看看管仲的改革,管仲改革的原則是:“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這有點像著名的黑貓白貓論和摸着石頭過河論,很多改革,很難說清楚一定就是對的,得改着試試,如果幾經實踐檢驗是正確的、受老百姓歡迎的,就堅持下去,經實踐檢驗不行的,就堅決改掉。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以民意爲改革的方向,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

管仲的改革思想就是這樣,所以得到各階層的普遍擁戴。

管仲把全國百姓分爲士農工商四類,把這四類人的聚居地區分開,而且保持相對穩定。提出“聖王之處士必於閒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這恐怕是最早的“各司其職”、“術業有專攻”、“安居樂業”雛形。

管仲對農民採取扶持政策,把全國田地分爲不同等級承包給老百姓,不同等級的田地交的稅就不一樣,這相當於是我國最早的“聯產承包”了。

管仲和商鞅都是變法功臣,爲什麼二人的結局那麼不同? 第3張

這樣的稅賦政策很合理,更合理的是,管仲根據年景的好壞來收稅,農業收稅兩年一次,好年景收稅十分之三,一般年景收稅十分之二,差年景收稅十分之一,荒年不收稅。

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讓他們的生活有保證,極大地促進了齊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對於商業改革,來往齊國的貨物,無論幾經週轉,都免徵關稅和市稅。這一政策的施行極大地刺激了齊國商業的發展,也吸引了周邊諸侯國的商人前來齊國做生意,不僅大大有利於齊國人民的富裕和經濟的發展與繁榮,而且用經濟的紐帶緊緊地把諸侯國與齊國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

管仲主張在發展商業的同時,必須打擊富商巨賈。鹽鐵、糧食、布帛等重要物資均由國家壟斷經營,這個理念有均貧富的味道,可以減少社會矛盾,也減輕了富可敵國的商人對國家的威脅。

軍事改革,管仲籌措軍資、武器的方法更絕,規定犯了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這樣在不加重人民負擔的情況下很輕鬆地改善了軍隊的裝備,同時又使犯罪的入得到改過自新的機會,受到了人民的擁護。

因此,管仲在歷史上贏得了寬厚愛民的美名。

再看商鞅的變法,峻法嚴刑,就是改革的力度太大了,刑罰的手段太狠了。商鞅變法中好的方面有憑軍功加官進爵的制度,這給下層百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必然也觸及了貴族集團的利益。

商君之法另一個讓人詬病之處是連坐法,一人犯罪,會連累家人、親戚甚至街坊鄰居,如今看來太不合理,太可怕,太反人類。一人做事一人當,這樣的連坐連累了太多無辜,怎不令人怨聲載道?

因此,商鞅得到一部分人的擁護,也讓很多人對他恨之入骨。

管仲和商鞅都是變法功臣,爲什麼二人的結局那麼不同? 第4張

其次是個人性格的不同。

管仲和商鞅制定的變法內容涉及的方面相似,士農工商、政治軍事各方面都涉及,但具體法規和執行方式有很大不同,這和兩個人的性格有密切關係。

這裏先從管仲對他最好的朋友鮑叔牙的評價談起,管仲與鮑叔牙關係好到啥程度,瞭解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歷史上還有個成語叫“管鮑之交”,那就是最默契的知己了。原本,鮑叔牙輔佐齊桓公,管仲輔佐的是齊桓公的政治對手、也是他的異母哥哥公子糾,帝王之家沒有兄弟情誼,這倆人鬥爭的結果是,隨着齊桓公的即位,公子糾被處死。管仲也應該成爲罪人,但鮑叔牙向齊桓公力薦管仲爲相,說管仲的才能遠在自己之上。

鮑叔牙也是了不起的治國理政的能人,他也經常帶兵打仗,齊國稱霸的道路上少不了鮑叔牙的身影。

管仲爲相多年,快要死時,齊桓公問:“誰能繼任相位,鮑叔牙行不行?”

管仲說:“鮑叔牙不行。”

齊桓公納悶,鮑叔牙當初舉薦管仲,如今管仲卻說鮑叔牙不行,就算他才能比不上管仲,也是難得的人才啊。

管仲看出齊桓公的心思,他認爲鮑叔牙正直敢言,適合做諫臣。但他太過嫉惡如仇,性格過於剛直,做事沒有轉圜餘地,不適合擔任相位。

由此可見,管仲做事有彈性,他深知自己的好朋友鮑叔牙缺乏的就是這爲人處世的彈性,不能勝任相國之位。

管仲和商鞅都是變法功臣,爲什麼二人的結局那麼不同? 第5張

而商鞅的性格,正如鮑叔牙,一點也不通融。《大秦帝國·裂變》是美化商鞅的,他制定了嚴苛的法律就必須執行,廢除“刑不上大夫”的舊觀念,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太子衝動殺人,他說按照法律太子未成年,應當處罰太子的師傅,竟然把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另一個太子的老師,也是秦孝公嬴渠樑唯一的哥哥公子虔,竟然被商鞅下令割去了鼻子!

公子虔當時寧願用一條腿或一隻胳膊來交換,都被商鞅無情拒絕。說好聽點,他是嚴格執法,如果他堅持的是“教不嚴師之惰”,怎麼就不追究“子不教父之過”?商鞅這麼做,是通過打擊貴族集團爲自己立威,但是他這麼做太過冷酷無情,管仲還提倡犯罪的人用捐獻軍資、武器贖罪,這就有了很大的彈性,有轉圜餘地。商鞅的做法,只會把人逼上對立面,因此,在他的庇護人嬴渠樑去世後,等待他的必然是無情的清算。

再次是去世時機的不同

管仲的改革比商鞅的變法本身更有人情味,管仲爲人處世比商鞅更圓潤柔和,給自己樹立的對立面少,這是管仲得以善終的兩大原因,但不得不提的是,管仲死在了齊桓公的前面,商鞅不幸死在了嬴渠樑的後面,嬴渠樑死前千萬個不放心,電視劇《大秦帝國·裂變》中似乎是擔心商鞅之後的處境,但仔細回想歷史,他更應該擔心的是權力過大的商鞅對兒子嬴駟的威脅。

商鞅得罪的人太多了,甘龍、杜摯、孟西白等老秦族早就想把他除之而後快,電視劇拔高了公子虔和嬴駟的情懷,這倆人彷彿很欣賞商鞅,但爲了平息老氏族的憤怒,必須得殺了他。

我認爲,商鞅變法富國強兵,功在千秋,但他同時是個酷吏,是秦國統治階級爲了更好地統治臣民而重用的劊子手、馬前卒,他健全了一系列秦法,令秦國倉廩實、知禮儀,但想起秦法,卻令人不寒而慄,商鞅在秦法中增加了肉刑、大辟、鑿頂、抽肋、鑊烹之刑,他不是冷血的劊子手是什麼?

管仲和商鞅都是變法功臣,爲什麼二人的結局那麼不同? 第6張

因此商鞅死後,有不少人拍手稱快,除了貴族也有很多老百姓。當然,也有很多老百姓爲他失聲痛哭,朝中也有不少志同道合者痛心疾首。

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嬴渠樑走在商鞅的前面,等待商鞅的一定沒有好結局。而如果管仲活得比齊桓公久一點,齊國絕不會在齊桓公剛嚥氣就陷入諸子爭位的內亂,白白葬送了齊桓公與管仲聯手打下的霸業。

一代霸主齊桓公也不會死了幾個月都沒人管,渾身爬滿蛆蟲。

唉!長嘆一聲,齊桓公與管仲、秦孝公與商鞅這兩對君臣的最後結局,先死的風風光光厚葬,舉國哀痛,後死的悲慘到令人不忍卒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