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商鞅和張儀都是秦國的功臣 兩人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商鞅和張儀都是秦國的功臣 兩人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張儀和商鞅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都是秦國功臣,爲何商鞅被車裂,張儀卻善終?

秦國作爲戰國七雄之一,最終吞併六國,一統中原,其發展進程可謂波瀾壯闊。當然,它的發展歷程中,歷代秦王君主和大臣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艱辛。在歷任秦國宰相中,有兩個從魏國來的大臣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他們就是商鞅和張儀。

商鞅變法,在短短數年裏,使得秦國的家家戶戶都能做到自給自足。男人們勇於參加國家的對外戰爭,對私鬥卻感到羞恥。秦國的百姓之間不再敢隱瞞觸犯法律的親朋好友的行蹤,鄉與縣這樣的地方行政機構都得到了很好地治理。

張儀遊說,以連橫之術分化六國,使得秦國兵不血刃地得到了黔中郡,成功弱化了魏國和楚國的發展勢頭。史書稱讚,張子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商鞅和張儀,對於秦國來說,都是不折不扣的功臣。但同樣是跌宕起伏的命運,張儀的結局和商鞅是相反的。商鞅慘遭車裂,張儀回到了魏國做了相邦。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麼大的差距呢?

商鞅和張儀都是秦國的功臣 兩人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1、兩人與秦國貴族關係不同

根據史書記載,在第一次變法的過程中,商鞅除了對秦國管理百姓的法律進行了改革之外,還向貴族動起了手。商君之法規定,秦國宗室沒有軍功的不能受爵,每個貴族應該以軍功定爵位,以爵位來計算自己能得到的土地田宅,妾室人數,服裝的數量。

秦國有軍功的人顯貴光榮,沒有軍功的人則只能吃祖先的老本,而再下一代就完全沒了依靠。這樣的做法就很讓貴族們感到惱火了,不光自己要倒黴,自己的子孫也要跟着沒錢花,你想想,他們能不對商鞅恨之入骨嗎?

然而,張儀卻不一樣。他在秦國的成就,主要是外交領域。張儀不得罪秦國的貴族嗎?其實也有所衝突,但是,都是爲了主張策略,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比如,張儀曾經向秦惠文王進言,說樗裏子一直與楚國勾結。比如,張儀曾與司馬錯在戰略部署上有過矛盾。但是,張儀與秦國貴族大臣的矛盾本質上是爲了秦國的發展,而且是盡職盡責,並不激烈。所以,張儀和貴族們的矛盾遠遠比商鞅小多了。

2、兩人與魏國的關係不同

雖然商鞅和張儀都是從魏國來到秦國,但是二人對魏國卻有不一樣的感情和態度。商鞅本身是衛國貴族,在魏國受排擠而來秦國。張儀則是魏國出生的草莽一個,受蘇秦套路而來秦國。從根本上,商鞅不喜歡魏國,而張儀則沒有。

公元前340年,魏國大軍進攻秦國,商鞅在陣前欺騙曾經的好友,魏國的公子卬來會見,等人前來,立即將其綁架。後來,又聯合齊國和趙國襲擊了魏國大軍。商鞅因爲這次軍功獲得了商地的十五座城池爲封地,被尊稱爲商君。可以說,商鞅作爲一個臣子,真的是恪盡職守,爲了秦國主動犧牲了聲譽。

商鞅和張儀都是秦國的功臣 兩人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第2張

悲劇的是,商鞅被秦國通緝時,曾經也想逃去魏國。可是,由於當年商君欺騙魏國,致使魏國失去了河西之地,魏國的守城將領就是不讓商君回去。由此可見,商鞅與魏國關係極差,這也是他不能回魏國善終的原因之一。

張儀和魏國的關係,就比商鞅好多了。史書記載,張儀曾被惠王派往魏國做相,期間多次勸說魏王與秦國和睦,並且暗通秦國攻打魏國。與商鞅相比,張儀處事更加圓滑,雖然同樣是忠心於秦,但方式方法完全不同。通過張儀的努力和斡旋,一段時間內,魏國臣服於秦國,並且委託張儀從中議和,魏國與張儀關係自然是要好的。

3、商鞅和張儀在政權交替時,選擇不同

當年,秦惠文王還是太子的時候犯了法,商鞅爲了保證第二次變法的順利進行,強烈要求對其進行處罰。他認爲秦法之所以運行不暢,就是因爲有太子這樣的以下犯上的貴族。結果,太子的兩位老師,贏虔和公孫賈代替太子受刑,這成爲了商鞅不得善終的重要導火索。

商鞅的強硬舉措確實維護了變法的進行。但是,他忘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已經得罪了太子,就應該考慮到未來的後果和已知的隱患。秦惠文王繼位之後,贏虔的徒弟趁機誣告商鞅想要造反,年輕的秦惠文王一面有立威的心思,一面又想報當年的受辱之仇,於是開始派官吏追捕商君,進而引發了商鞅走投無路的悲劇。

商鞅和張儀都是秦國的功臣 兩人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第3張

張儀是怎麼處理和秦武王的關係的呢?惠王去世後,張儀面對不喜歡策士的秦武王,採取了另一種曲線策略。他可是人尖子,一面向秦武王請求辭職,一面又給秦武王出主意,“大王啊,等我走了之後,我去哪個國家,您就以這些國家收留我爲由,攻打那些國家。”這樣,秦武王有了攻打六國的理由,還順便將討厭的張儀踢出秦國。

這一招太漂亮了,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定位變成了“秦武王的臣子”,也讓秦武王樂得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張儀相對於商鞅來說,他首先就是站在新王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獲取了上司的想法和心思,自然使事情得到了最好的解決方式。

史書記載,商鞅出逃魏國不成,只好又回到了秦國商邑,和自己的門徒以及屬下派商邑的士兵向北出發,去征伐鄭地。最終,秦軍將他殺死在黽池,又將屍體車裂。

商鞅從被誣陷謀反,到走投無路真正帶兵謀反,是一個十分諷刺的過程。作爲始終堅持法制的變法者,主動犯法去謀反,看似讓人十分的不解。現在看來,商鞅也許正是在用自己的謀反了訴說自己的不甘。用生命來驗證秦法對於秦國的有利之處,也在向秦惠王和那些貴族們進行一次最後的示威和法律宣講。

而張儀離開秦國之後,被母國魏國收留,並且依靠過往的貢獻被任命爲宰相,在任一年後病逝。

商鞅和張儀都是秦國的功臣 兩人結局爲何完全不同 第4張

商鞅主改革而傷貴族,張儀主外交而傷敵國。商鞅損害衆多貴族利益,張儀善於明哲保身。商鞅爲秦國以身試法,張儀隱忍曲線求活。正因爲如此,張儀的下場比商鞅好很多,原來結局早就定下了。他們的故事這也是在告誡,做事情總要有點餘地,臨危不能過於衝動,否則定會品嚐苦果。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