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決定西周興衰樊瑞因素都有哪些?

歷史上,決定西周興衰樊瑞因素都有哪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西周的興衰,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的?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號爲周,定都於鎬(陝西長安灃河以東),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陽),宅茲中國、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制禮作樂,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周成王、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

周懿王繼位後政治日趨腐敗,國勢不斷衰落,由於西戎屢次進攻,被迫將都城遷犬丘(陝西興平東南)。周厲王前後, 私有土地日益發展, 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預示着奴隸制危機的到來, 王權從此衰落。周宣王不籍千畝, 標誌着井田制在王畿內的崩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殺死,次年周平王東遷洛邑。

歷史上把平王東遷之前稱之爲西周,西周從武王滅商到幽王亡國, 共傳12王11代。可以說,西周是因武王而興,更衰敗於“周召共和”。

那麼,西周的興衰,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的?

其實,就是一套資源、戰爭、人心的鏈式反應。

歷史上,決定西周興衰樊瑞因素都有哪些?

西周的歷史令後世心馳神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段歷史太過撲朔迷離。西周以後的王朝,爲後世留下許多文字記錄,單就東周兩段而言,就至少有《戰國策》、《春秋》、《國語》這些史料,再加上諸子百家豐富的論述。先秦之後,就更不用說了。

相比之下,西周的文獻就比較貧瘠了。西周史雖有記錄,但卻不太全面。《尚書》裏記敘的西周史,多爲西周早期,《逸周書》中的記載也並不全面。《詩經》雖然歷史跨度比較廣,但畢竟該文獻是詩歌集,歷史價值有限。司馬遷先生結合這些有限的史料,勉勉強強湊出一部《周本紀》。

爲什麼說是“勉勉強強”呢?

因爲這些周代文獻參考性很低,雖然主要的事件、人物都有說明,但敘述的脈絡並不完整。打個比方來說,“烽火戲諸侯”這一終結了西周的重要歷史事件,在陳述上竟出現了因果倒置這一原則性的錯誤。

雖說,西周的文獻貧瘠,但這並不意味着西周歷史貧瘠。除了文字之外,那些埋在土壤下的文物同樣是重要的史證。

自商朝開始,人們便養成了一個不錯的習慣,遇到什麼大事時,將事情的來龍去脈雕刻在泥模上,然後澆築成青銅器。例如,哪個諸侯幫周天子打了一架,於是乎天子賜下一口大鼎,上面將幫天子王庭打仗的豐功偉績記錄得明明白白,在哪裏打的,打敗了多少人,繳獲了多少戰利品,關鍵信息一應俱全。

之所以我們能比前人更瞭解西周的歷史,就是因爲現代科技幫助我們挖掘出相當多的青銅器。將這些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史料相互對應,於是,便可對並不完善的史料進行解讀和補充。不過,若想要憑藉這些出土的文物,編撰出一部完善的《西周史》,卻難於登天。

歷史上,決定西周興衰樊瑞因素都有哪些? 第2張

倒不是說這項工程有多複雜,主要是因爲隨着研究者整理史料,考古學家又相繼發掘某西周貴族墓地,出土一些有銘文的青銅器。這些銘文,往往會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造成顛覆性打擊,讓此前的研究功虧一簣。

歸根結底,還是周人開採了太多的銅礦,所以才爲我們留下如此之多的青銅器。

那麼,西周人從哪採集到這麼多青銅,以至於,間接阻礙了現代人對這一神祕王朝的探索進程呢?

學界通常認爲,晉南的中條山或爲西周銅礦的主要產地。時至今日,該地區仍是我國最大的銅礦石產地之一。之所以周武王將兒子唐叔虞分封在晉南,多半也是考慮到這一因素。不過,凡事都要講證據,史學家的推斷與現階段的考古發現存在一些出入。

根據考古研究的結果來看,西周銅礦石的主產地並非山陝地區,而是在長江中下游遊的鄱陽湖平原。大冶、瑞昌、德興、銅陵銅礦古而有之,時至今日仍未停止開採,這些銅礦區內經常會發現商周時期的開採遺址。

種種跡象表明,淮夷是周代青銅礦石最主要的產地。不過,淮夷並非周地,周人是如何從該地合法獲取青銅的呢?從一些西周銘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淮夷敢伐國內……”的記載。歷史,自然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每次與淮夷打仗,西周都能憑藉壓倒性優勢取勝。

因此,戰敗的淮夷,便只能“大賄南金”,將大量的青銅輸送到周地,讓勝利者製作歌頌功德的青銅鼎。當時的淮夷,頗有近代滿清之風,“列強”缺錢花,便藉助船堅炮利將其一通猛揍,勒索無數錢財。只不過,對於淮夷來說,他們的賠款並非現金,而是“南金”。

和淮夷一樣,商紂王也曾感受過類似的絕望。不過,商紂王領略到的絕望卻比淮夷人更加深刻,因爲淮夷人交出來的是青銅,商紂王交出的是商湯國祚。《周本紀》提到,早年周武王與姜太公集結“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另召集了“庸、蜀、羌、髳、微、纑、彭、濮”這些少數民族,對商紂王發動戰爭。

歷史上,決定西周興衰樊瑞因素都有哪些? 第3張

然後,便是武王伐紂的歷史被書寫,商紂王黯然離場。

在戰略上頗具天賦的商紂王,爲什麼會如此不堪一擊呢?

虎賁軍,商國有;甲士,商國也有。八個少數民族的人力資源更是不在話下,商紂王麾下的奴隸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姬發。商紂王的軍隊裏,唯獨缺少了戎車,這便是商朝全線落敗的主因。所謂戎車,就是戰車,用四匹馬驅動的“商周裝甲單位”。

或許有人會問,殷墟的遺址裏不是有幾輛馬車嗎?

但考古證物擺在那裏,這幾輛馬車只是外部輸入的裝備,並未普及開來。

殷商的馬車是從哪裏進口的呢?

周地。

作爲一國之君的商紂王,自然駕過馬車,但他就像中東的王子一樣,買豪車只是爲了過把癮,根本沒考慮到將這種玩意普及全民。根據考古界的成果來看,商人根本沒有訓馬的記錄。也就是說,殷商的軍隊以步兵爲主,且沒有配備戰車。

因此,商紂王與淮夷人一樣,都吃了沒有馬車的虧。戎車在戰場上展現出來的戰鬥力,估計不遜於一戰時期的坦克。在步兵看來,這就是實打實的裝甲巨獸,無懈可擊。

周人掌握了戎車的製造技術,但他們是如何獲得戰馬的呢?

古人根據“陰陽五行”的理論,認爲馬匹是一種屬“火行”的牲畜,喜歡嚴寒的環境。實際上,這是一種謬誤,理論上馬的生存環境比較寬泛,在大多數海拔和維度上都能生存下來。

之所以中原地區不適合馬匹生存,大抵是因爲當時的馬倌無法應對“腐足病”這種因陰雨而導致的常見病。相比於其他地區,氣候乾燥的黃土高坡十分適宜馬匹生長。作爲馬匹的重要產地,周人的戰馬問題迎刃而解。再不濟,也能“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於俞泉,獲馬千匹”,用勒索淮夷的法子,從東夷那裏就近獲取戰馬。

由此,我們就能大體梳理出周人常勝不敗的關鍵。

首先,相比於同時期的異族軍隊,周人組織有序,軍容嚴整,兵員充足。

歷史上,決定西周興衰樊瑞因素都有哪些? 第4張

其次,周人控制着東亞地區最豐富的金屬資源,還能從淮夷之地勒索到無數戰略物資。周人的青銅儲備有多豐富?他們不但能保證青銅武器在軍隊裏普及,還有多餘的青銅鑄錢鑄鼎鑄戰車零件。

最後,周人又能借地利之便,飼養特產戰馬,此外還可從東夷地區繳獲馬匹作爲儲備。這些因素的有機結合,讓周人在對外戰爭期間所向披靡,屢屢以壓倒性優勢擊敗獫狁、犬戎、東夷、淮夷,繳獲更多的資源,形成良性循環。

南方源源不斷的青銅礦石,北方茁壯成長的戰馬,從理論上來看,周人的王朝霸業似乎像是常青樹一樣,百利而無一害。這種有機循壞,讓周人凌駕於其他部族之上。就像一篇歷史文章中提到的那樣,周人“以犬戎之良馬勝淮夷,以東夷之利兵克犬戎”,充分做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然而,歷代周天子的如意算盤打得雖然好,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關鍵。

因爲,這個完美的戰略循環,是建立在周王朝能夠在對外戰爭中常勝的基礎上的。自古以來,兵家之事變幻莫測,再軟弱的敵人也有翻盤的可能,更何況,是始終沒有停止進取的淮夷和犬戎呢?

淮夷所處的地區,在東亞中緯度偏南,湖泊河澤較爲發達的平原地區。即便大周王朝的戰馬能夠日行千里,但該地區覆蓋率極高的溪流和沼澤終究能讓戰馬失蹄、車輪陷落。“喪六師於漢”,歷代周天子將欺負淮夷當成了勒索青銅的常態,誰知這種情況卻在周昭王這一代戛然而止。兵員和戰馬的損失,讓周人迫切地遞補青銅和馬匹的需求。

周人的需求,是通過戰爭來滿足的。戰爭若無法取勝,那麼,青銅礦和軍馬的供給鏈就會隨之斷裂。不論何時,一味地窮兵黷武,靠戰爭發財的王朝都無法長盛不衰。周厲王仰仗所向披靡的戎車,戰勝了噩侯馭方。然而,被“國人暴動”推翻的,同樣是周厲王。

周武王的崛起,表面看來風光無限,但卻爲後世的周天子留下了禍端。

以戰養戰的思路究竟是否可行?黎民蒼生的倒懸之急何時結束?又該如何從戰爭的泥沼中完成轉型?

無法解決這一問題,西周便無法長盛不衰。

隨着戰爭帶給老百姓的壓力越來越大,愚蠢的厲王選擇堵住羣衆的嘴巴。最終,民憤決堤,在“國人暴動”中西周國祚進入倒計時,隨着“周召共和”的開始,中國歷史邁向嶄新的一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