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三國時期,真正決定東吳戰略的都有哪些人?

在三國時期,真正決定東吳戰略的都有哪些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吳,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爲“吳”,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孫權是曹孫劉中活得最久的那一個,自公元200年孫權掌權,至公元252年去世,孫權可謂是三國曆史的親歷者、見證者(曹操220年去世、劉備223年去世)。儘管如此,孫權其實是一個沒有戰略眼光的人,真正決定東吳戰略的是孫策、周瑜、魯肅、呂蒙。

孫策——與天下爭衡

在三國時期,真正決定東吳戰略的都有哪些人?

創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衆,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上面這段記載是孫策臨終前的肺腑之言,對張昭等人表達的意思是:現今中原大亂,江東我們已經初步平定,以三江之固吳越之衆,最起碼可以做到觀天下成敗,待機而動,希望你們能夠好好輔佐我的兄弟。

對孫權表達的意思是說:本來我想趁曹操、袁紹官渡對戰之際,偷襲許都,迎漢獻帝到我們江東,從而成就一番大業。可惜我現在快掛了,你的能力不在於開拓進取,好好和江東士族搞好關係,先保住江東不丟再說吧。

孫策像一顆閃耀的流星,在三國曆史的上空劃過一道短暫而美麗的炫彩,雖然歷來都說孫權接班時“已歷三世”,其實江東真正的奠基人是孫策,孫堅幾乎沒幹什麼。孫策以“小霸王”之勇猛無敵,讓曹操都不得不感嘆“猘兒難於爭鋒”。孫策如果不死,江東自然是奮發進取,北上中原。

周瑜——北方可圖也

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三國志·周瑜傳》

赤壁之戰後,周瑜繼續北上用一年時間打下了江陵,佔據南郡。公元210年,周瑜向孫權提出了自己的西征計劃:佔據益州,兼併漢中,結好馬超,以圖曹操。孫策死後,江東最有進取心的就是周瑜了,周瑜早早就把益州視爲囊中之物,跨有荊益全據長江,與曹操爭衡。

細心地讀者就會發現,周瑜的戰略計劃裏沒提劉備,周瑜是把劉備忘了嗎?當然不可能,在周瑜看來,劉備是梟雄,不會甘於人下,早晚會成爲東吳的絆腳石。所以周瑜肯定要除掉劉備,然後再和曹操決戰。可惜周瑜也英年早逝,其西取益州的戰略也沒能實行。

魯肅——竟長江所極,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在三國時期,真正決定東吳戰略的都有哪些人? 第2張

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爲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爲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魯肅傳》

公元200年,在周瑜的勸說下,魯肅跟隨周瑜來到江東,孫權向魯肅問計。魯肅回答說:“過去漢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義帝而最後無成,這是因爲項羽加害義帝。如今曹操,猶如過去項羽,將軍您怎麼可能成爲齊桓公、晉文公呢?以魯肅私見,漢朝廷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

“爲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爲什麼呢?因爲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佔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

有人說魯肅提出“三分天下”比諸葛亮還早,其實魯肅真正的想法並非三分天下,也是要和北方劃江而治,然後稱帝王以爭天下,這其實就是二分天下之策。但二分之前,險要鼎足江東,然後徐徐圖取荊州、益州,曹操南下劉表病死,魯肅及時調整戰略,選擇與劉備結盟共抗曹操,是戰略的適時調整,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周瑜死後,魯肅建議孫權把中路讓給劉備,借南郡給劉備,讓劉備分擔來自曹操的壓力,孫劉聯盟讓曹操只能望江興嘆。當是時,再想搞掉劉備全據長江,似乎已經不太現實了,所以魯肅只能盡力維持孫劉聯盟,最起碼先立於不敗之地。

呂蒙——現實主義者

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三國志·呂蒙傳》

魯肅在世時,魯肅等人認爲曹操雄踞北方,戰亂剛剛開始,孫劉兩家應該互相依賴,同仇敵愾。呂蒙持有不同見解,曾向孫權獻陳密計,他說:“如果現今讓徵虜將軍孫皎據守南郡,潘璋進駐白帝,由蔣欽帶領一萬人的機動部隊,沿長江上下巡察,敵人出現在哪裏就奔赴哪裏,而微臣我則爲主公向前佔據襄陽。像這樣進行佈置,還擔憂曹操什麼呢?還依賴關羽什麼呢?”

在三國時期,真正決定東吳戰略的都有哪些人? 第3張

“再說關羽他們君臣,依仗其狡詐和力量,處處反覆無常,怎麼能將他們當作真心的好朋友啊!現今關羽之所以沒有立即向東侵犯我們的轄境,原因就在於主公您無比聖明,我們這些將領還在世啊。如今不趁我們強壯時打他們的主意,一旦我們死了,要想在施展力量,還可能嗎?”孫權深納其策。

孫權又對呂蒙說起攻取徐州的意圖,呂蒙回答說:“如今曹操在黃河以北,安撫平定了幽州、冀州,沒有空暇顧及東面,徐州境內防守的兵士所說力量微不足道,只要去進攻,自然可以攻克。然而徐州只通陸路,是驍勇騎兵馳騁的地方,今日得到徐州,十天內曹操就會來爭奪,用七八萬人也很難守住。不如攻取關羽,佔據全部長江流域,形勢就會更加壯大。”

呂蒙出身寒門,雖然在“孫權勸學”之後文化水平大有提高,但呂蒙仍然是一個妥妥的現實主義者。呂蒙實事求是的認爲,奪取荊州襲殺關羽,對東吳最有利,所以東吳背盟,襲取荊州(這到底如何評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孫權是一個沒什麼主見的人,周瑜、魯肅、呂蒙這三位淮泗集團的大都督的戰略(陸遜喜歡防守),就代表了東吳的立國之策和戰略方向。魯肅是最具有戰略眼光的,周瑜其次,呂蒙則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們的交替,也推動了東吳戰略抉擇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