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弘農楊氏歷史溯源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楊修的橋段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門口有活”,“一人一口酥”和“雞肋”等等。因爲《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在裏面有很多“戲份”的楊修也就變得家喻戶曉,名氣甚至還超過了自己官至漢朝太尉的父親楊彪。其實,出身弘農楊氏的楊修,不僅他的父親官居太尉,其祖楊賜,曾祖楊秉,高祖楊震都曾經做過東漢三公之中位次最高的太尉,是不折不扣的“四世三公”。《後漢書·楊震傳》以不無誇讚的口吻敘述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爲東京名族雲。”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然而,以楊修之死爲標誌,弘農楊氏這個在漢代顯赫無比的家族在漢魏嬗代之際,因爲他們不願意和新興的曹魏勢力合作,最終隨着東漢王朝的覆滅,也逐漸喪失了其崇高的地位。回顧漢晉的五百年間弘農楊氏的歷史,可以看到楊氏幾乎完整地經歷了中古大族發展演進的全過程和所有形態,漢初楊氏成長爲地方豪強大族;東漢楊氏爲儒習經,又一躍成爲海內世家大族;魏晉之際盛極而衰,入晉之後又企圖重振家聲但歸於失敗,弘農楊氏家族最終走向衰亡。

唐長孺先生在《士族的形成和升降》指出,士族的升降和當世冠冕息息相關。可以說,楊氏冠蓋盛衰的五百年曆史,正是漢晉之間世家大族興起和發展的一個縮影,同時也是一部鮮活的漢晉簡史。瞭解弘農楊氏,顯然可以從一個側面增強我們對於這段恢弘曆史的瞭解和認識。

一、傳奇的開始——楊氏溯源

關於弘農楊氏的先祖,大家最爲熟悉的就是漢初的楊喜。楊喜的事蹟見於《史記·項羽本紀》,在司馬遷的敘述下,楊氏先祖的事蹟確實非常具有傳奇性。楚漢相爭的最後階段,劉邦曾經懸賞,能得項羽首級者賞千金,封萬戶侯。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項羽悲愴而死,之後迎來了漢軍爭搶項王遺體的血腥一幕。而楊喜就是這場爭搶的參與者之一,隨着他成功“得一體”,楊喜被封爲赤泉侯。現在網上對於弘農楊氏先祖的追述,一般都是從楊喜的這個傳奇故事開始的。然而楊氏的起源,卻遠比楊喜更爲久遠,見諸史籍的就至少有三種說法。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第2張

《元和姓纂》:

“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後,至晉出公遜於齊,生伯僑,歸周,天子封於楊侯,子孫以國爲氏。一雲周宣王曾孫封楊,爲晉所滅,其後爲氏焉。或曰周景王之後。”

隋唐崇尚門第,家譜裏經常出現攀附望族以自重的情況。《元和姓纂》的材料來源經常是私人族譜,很多內容未必非常準確。所以關於楊氏起源也出現了這樣模棱兩可的情況,但是這裏至少反應了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以封邑爲氏的楊氏之事實。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第3張

春秋時居住於楊侯國的楊氏後來移居弘農華陰,到了戰國時期楊氏子孫地位顯赫,楊章之子楊款已經在秦國爲上卿。楊款之子開始隨劉邦征伐,而楊款之子就是我們前文所提到的楊喜。這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楊喜雖然因爲軍功進入西漢政權,但是地位卻並不怎麼高。《漢書》裏列出了劉邦的功臣諸侯一共有136人,而楊喜僅排在第103位。

李開元老師在其著作《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漢初軍功受益階層研究》裏曾經指出,“劉邦集團有嚴格的功勞規定和原則,其成員加入劉邦集團之時間的早晚,即其資歷,直接關係其功勞的累進,進而與其在集團中的地位高低待遇厚薄之間,有着密切的正比關係。”楊氏在漢初政治地位不高,應該就和楊喜做爲“從擊項籍者”,是後來才加入劉邦集團,並不是劉邦集團的核心成員有很大關係,所能享受的也就是封侯所帶來的經濟上的好處而已。不僅如此,楊喜及其後代侯爵等級也從縣侯降至鄉侯,並且最終除爵。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弘農楊氏在西漢初期的地位不僅不高,而且還一直在不斷下降。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第4張

隨着楊毋害在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除爵,弘農楊氏在西漢一度陷於沉寂。然而盛衰無常,否極泰來,至楊毋害跌落至谷底的楊氏,即將迎來另外一個崛起的時期。

二、弘農楊氏真正的肇基者——西漢的楊敞父子

楊敞出生於漢武帝末年,作爲楊喜的後人楊毋害之子,他的發跡並不是因爲他是功臣之後,而是因爲他託身於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將軍霍光門下,深得青睞。在漢昭帝時期,楊敞就被擢升爲大司農,又遷御史大夫,後來更是官至丞相。楊敞生性謹慎,甚至有些懦弱怕事,他一生中經歷的最重大的政治事件恐怕就是廢昌邑王劉賀,迎立漢宣帝了。

霍光先是和張安世謀劃廢立之事,接着又讓田延年去跟楊敞通報情況。這個時候,楊敞的反應竟然是“敞驚懼,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到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的程度。幸好楊敞夫人及時站出來,對楊敞曉以利害“此國大事,今大將軍議已定,使九卿來報君侯。”明確的告訴楊敞如果不馬上答應,表態跟霍光同一立場,恐怕就有家族傾覆的禍患了。楊敞被其夫人當頭棒喝,頓時醒悟,這才馬上跟田延年表示“奉大將軍教令”,於是“共廢昌邑王,立宣帝。”楊敞作爲丞相,在類似廢立之際這樣的關鍵時刻掉鏈子,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漢昭帝元鳳元年(前80年),正值霍光和上官桀政爭。有人向楊敞告發上官桀謀反,可能因爲上官桀是當時上官皇后的祖父,楊敞不僅膽小到不敢向霍光告發,反而當起了鴕鳥,竟然裝病不出以避禍。難怪乎班固對此都直言不諱地說“(楊)敞、(蔡)義依霍(光),庶幾雲已。”由此可見,楊敞之所以能夠在官場平步青雲,完全是依附霍光的結果。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第5張

楊敞依附霍光,官至丞相

儘管漢宣帝即位後一個多月,楊敞就死於任上。但是楊敞畢竟有擁立之功,作爲獎掖,其長子楊忠不僅繼承了其封戶,還加封了3500戶。楊忠雖然作爲長子嗣位,但是在後來的西漢政壇上大出風頭的卻是他的弟弟楊惲。作爲西漢時期楊氏家族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楊惲與自己父親膽小謹慎的性格完全不一樣,他生性“刻害”,敢說敢爲,還桀驁不馴,愛與人爭勝。

從漢昭帝開始,霍光一族就“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霍光更是以大將軍領尚書事權傾朝野。霍光一死,漢宣帝變着手剪除霍光家族的勢力。地節四年(前66年),霍光兒子謀反的消息被楊惲獲知後,他表現出了和自己父親完全不一樣的果斷,馬上向漢宣帝告發此事,立下了大功,楊惲兄弟五人也都因此封侯,他自己也遷任爲中郎將。在中郎將任上,楊惲爲官廉潔,興利除弊,舉賢任能,展現出了很不錯的政治才能。到了神爵元年(前61年),楊惲升任光祿勳。

在這個時期,弘農楊氏的情況和漢初相比,纔算真正興盛起來。楊惲自己後來在《報孫會宗書》中回憶說,“乘朱輪者十人,位在列卿,爵爲通侯,總領從官,與聞政事”,楊氏獲封爵位或兩千石以上的高官者達十人之多。可以說,弘農楊氏在漢宣帝時期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大族了。最重要的是,楊氏從此開始研習儒學,楊敝作爲司馬遷的女婿。楊惲從小就讀其外祖父的《史記》,頗爲春秋。楊氏在這個時期,也完成了從軍功集團成員,朝着儒者方向轉變的關鍵性一步。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第6張

然而,在楊氏的聲望地位達到有史以來的極盛之時,楊氏的繁榮局面卻因爲楊惲桀驁不馴的性格戛然而止。前文我們提到楊惲敢說敢爲,這樣的性格讓他在朝中得罪了不少同僚不說。更爲誇張的是,楊惲竟然還在背後非議諷刺皇帝。

《漢書·楊惲傳》:

“惲上觀西閣上畫人,指桀紂畫謂樂昌侯王武曰:‘天子過此,一二問其過,可以得師矣。’畫人有堯舜禹湯不稱,而舉桀紂。”

楊惲這樣的悖逆言語傳到漢宣帝耳朵裏,自然不會讓他有什麼好果子吃。更爲遺憾的是,楊惲因此失爵以後,還不吸取教訓,依然我行我素,還以宣帝即位的功臣自居,再次口出大逆不道之言,他竟然說“有功何益?縣官不足爲盡力”。需要說明的是,“縣官”是西漢時期對皇帝的日常稱呼,這裏也就是指漢宣帝。這就最終徹底激怒了漢宣帝,被處以極刑,妻兒也被流放至酒泉郡。對於楊惲的死,司馬光曾經有過一番評論,“寬饒、揮之剛直,可不謂賢乎!然則雖有罪,猶將有之,況罪不足以死乎!”

司馬光認爲楊惲作爲功臣,縱然有錯,但是罪不至死,漢宣帝殺楊惲其實很難讓人信服。漢宣帝是漢代的最有名的賢君之一,他的廣行善政也歷來爲人所稱道,但是殺楊惲確實是他爲政的一個污點。明代思想家李贄在他的《史綱評要》中,對此也有類似的看法,也認爲楊惲的死,實在“冤哉,冤哉!”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第7張

然而筆者覺得司馬光等人固然看到了楊惲罪不至死這一點,也實屬公允。但是宣帝是因爲霍光才得以上位,但是霍光之強,又讓宣帝感覺到了強臣對於皇權的巨大威脅,霍光之子霍禹曾經說,“縣官非我家將軍不得至是”,這簡直和楊惲的話如出一轍,觸動了宣帝內心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經。或許,這纔是楊惲之死的根本原因所在。

楊惲的死,不僅罪及妻兒,楊氏的其他人物也大受衝擊。弘農楊氏經過了這次家難,在西漢官僚化世家化的道路上就此中止。但是,因爲從楊惲開始,楊氏逐漸走上了潛研儒學的學術道路,這就爲百年以後東漢楊氏的再次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東漢楊氏累世經學傳家,最終出現了楊震這樣的海內大儒,以四世三公成爲天下名門望族,究其根源,西漢的楊敞楊惲父子,是當之無愧的肇基者。

三、關西孔子——東漢的楊震

漢晉以來世家大族的形成,當世冠冕的官僚化固然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方面卻是儒學化。只有累世通經的家族,成爲文化意義上的豪族,纔可能對地方形成巨大的影響,成爲世代公卿的名門望族。

我們在前文中曾經提到,楊惲之死雖然導致弘農楊氏的發展遭遇重挫,但是因爲從楊惲開始,楊氏開始研習儒學,爲楊氏最終成爲天下名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最終完成這一過程的,就是東漢的楊震。到了楊震這一代,楊氏已經以經學著名,進入了政權的頂層,更是出現了“四世皆爲三公”的鼎盛局面。

《後漢書·楊震傳》:

“震少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爲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常客居於湖,不答州郡禮命數十年。”

《後漢書》的這段記載,透露出兩個至關重要的信息。一是楊震的學術地位極高,所謂“明經博覽,無不窮究”,以致於有了“關西孔子”這樣的盛譽;第二是楊震並不熱衷爲官,數十年間都拒絕出仕。

《郡國志》曾經有個記載說楊震藏書達到了兩千卷,如果這個記載屬實的話,這絕對是一個驚人的記錄。根據《漢書·藝文志》,到新莽之前,國家藏書也不過一萬三千多卷,“大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於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翻遍前後《漢書》,學者未有藏書超過千卷以上者。楊震如此豐富的藏書,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他的“博覽窮究”,“關西孔子”的美譽絕非浪得虛名。

關於楊震並不熱衷爲官的記載,其實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了楊氏在“楊惲事件”之後,對家族自身行爲的一個檢討和反思。前文我們曾經說過,楊惲口無遮攔,生性“刻害”,多與同僚不睦。到了楊震這一代,楊氏已經極其關注自身的道德修養,並且還把這種個人品德上的修爲視爲在政治上重新崛起的一個前提條件。和楊敝楊惲的積極入仕,在官場上迎奉權貴不同,楊震一開始的拒絕入仕,則表現出一位大儒對於政治機遇的自守之德。

楊震在五十的知天命之年,才“始仕州郡”。這位大儒答應做官,讓執掌朝政的外戚大將軍鄧騭欣喜若狂,馬上舉其爲茂才,並且連續四次升遷,歷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年),楊震結束了在地方的官宦生涯,被徵入漢廷爲太僕,隨後又遷任太常,升任司徒,最終在延光二年(123年)做到了太尉,開啓了弘農楊氏“四世三公”的冠蓋華章。

然而客觀地講,楊震雖然官至東漢三公最高的太尉。但是東漢王朝走到安帝年間,外戚和宦官輪流秉政,加上官僚集團已經是集體腐敗和苟且,楊震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並無太多可以稱道的政治作爲。使得楊震在身後留下舉世重名的,更多的是他作爲政壇清流的個人操守。

楊震在就任東萊太守的路上,給我們留下了傳頌千古的“四知”典故。

《後漢書·楊震傳》:

“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爲昌邑誇,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爲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爲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在這個記載裏,曾經受楊震提拔的王密給他送黃金十斤,在遭到拒絕後說在暗夜並沒有人知道。楊震以“四知”作答,顯示出了服膺儒教者極強的自律和道德操守,以致於“四知”在後世成爲了廉潔自律的同義詞。而那句“使後世稱爲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即便在兩千年後的今天,楊震的這句喟然長嘆彷彿踏空而來,依然顯示出了極強的畫面感,有着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第8張

楊震的這種正身而行,自然不會見容於弄權的宦官和外戚。漢安帝的“內寵”中常侍樊豐等人,因爲僞造詔書營造豪宅的罪行被楊震掌握。樊豐“惶怖”之下,在延光三年(124年)請大將軍耿寶出面,將楊震革職“遣歸本郡”。

奸佞顧慮楊震的海內人望,不敢取他的性命。然而楊震面對黑暗的政治現實,卻決心用自己的生命來做最後的抗爭。

《後漢書·楊震傳》:

“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身死之日,以雜木爲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歸冢次,勿設祭祠。”

楊震表達完自己對於奸佞的控訴之後,在七十歲的高齡飲鴆而逝。楊震的死,毫無疑問是他生命中最爲炫彩的一章。時隔一千多年以後,南宋丞相洪适讀到楊震這段往事時,也不無感慨地說“漢人風義,後世不可跂及。”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十一年巡幸洛陽的時候,更是遣使祭奠楊震墓,並親自作文予以悼念,在文中稱頌楊震“君姿華巖之奇氣”。

誠如是,矗立於弘農華陰的巍巍華山,正是楊震這位弘農楊氏豐碑式人物的真實寫照。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第9張

漢順帝即位之後爲楊震平反,並不得不下罪己詔,說“朕之不德”,以示楊震乃是冤死。楊震的子孫也得以作爲漢帝國忠烈之後,延續着楊氏的冠蓋傳奇。楊震之子楊秉在漢桓帝時任太尉;楊秉之子楊賜,在漢靈帝時歷任司空、司徒和太尉;楊賜之子楊彪,在漢獻帝時任太尉。至此,弘農楊氏在東漢王朝達到了鼎盛,成爲當之無愧的天下一等名門。楊氏子孫秉承楊震的遺志,前赴後繼,幾乎代代都敢於冒死規諫,以匡扶時政、澄清天下爲己任。

只不過,隨着東漢政權的不斷走向腐敗,積重難返。在漢魏嬗代之際,世代忠於漢室的弘農楊氏,也走到了家族命運的十字路口。

四、豪族沉浮——魏晉之際的楊氏

東漢末年,皇綱解紐,在這種形勢下,東漢時代的弘農楊氏與汝南袁氏,作爲世家大族在政治上最爲成功的兩個家族,雖然地位曾經顯赫無比,卻不能順應形勢的變化,與新的政治勢力發生衝突,最終成爲東漢政權的殉葬品。

袁紹袁術兄弟都曾經想趁着漢室衰微的機會“自立家門”,但是均遭到了失敗。與袁氏不同的是,楊氏依然保持着對漢室的忠誠,在漢魏嬗代的時代大勢面前,最終只能隨漢室的滅亡而喪失家族發展的機會。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洛陽,隨後擅行廢立。在這之後的第二年,關東聯軍逼近洛陽,董卓在這種情況下,主張將都城遷往長安,以靠近他勢力基礎所在的涼州。在“百官無敢言者”的情況下,楊彪勇敢地站出來堅決反對,此舉讓他差點遭到董卓的殺害,最後雖然因爲荀爽的極力調解,才勉強保住性命,卻還是被剝奪了司徒職務。應該說,楊彪實際並無力量阻止董卓,但是楊彪在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卻表現出對漢室無比的忠誠。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第10張

獻帝東歸後,作爲“碩果僅存”的少數公卿,身爲太尉的楊震對於“贅閹遺醜”的曹操劫持漢獻帝控制朝政,號令諸侯的做法極其反感,兩人之間很快就發生了一次衝突。

《後漢書·楊彪傳》:

“建安元年,從東都許。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見彪色不悅,恐於此圖之,未得宴設,託疾如廁,因出還營。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曹操在朝會上看到楊彪臉色不悅,竟然非常害怕,還沒等宴會開始,就藉口上廁所開溜了。陳寅恪先生關於魏晉之際的政治形勢,有曹氏屬於“法家寒族”的說法,而司馬氏則屬於“世家大族”,並以此來解釋魏晉嬗代的社會基礎。筆者對陳老這個觀點,雖然存有一定疑問,但是將這種觀點用來解釋曹操和楊彪之間的矛盾,倒是十分恰當。

曹操後來在袁術稱帝之際,以楊彪和袁術有姻親關係,想要除掉楊彪。曹操的這個企圖,最終還是因爲楊氏“四世清德,海內所瞻”作罷。曹操可能始終還是擔心真如孔融所說的那樣,“橫殺無辜”而使自己失去“海內觀聽”者之心,終未敢加害,之後又委以太常之職想要拉攏楊彪。這次楊彪依然沒有給曹操面子,繼續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建安十一年,當袁氏被曹操徹底消滅之後,“彪見漢作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積十年。”楊彪十年不出仕,直到魏黃初二年八月才勉強出任光祿大夫,並且於四年後去世。

而大家熟知的楊彪的之子楊修,也被曹操殺死。關於曹操殺楊修的原因,在《三國演義》裏被描述成楊修屢次賣弄聰明,惹怒曹操而致誅。這個當然只是小說爲了表達主題的需要,和歷史的真相自然相去甚遠。按照《三國志》注引《典略》的說法,其實曹丕和曹植都在拉攏楊修,在這種情況下,楊修捲入了曹魏繼承人之爭而死。

弘農楊氏是怎麼興起怎麼衰亡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出自這個家族? 第11張

其實,根據《典略》的說法,曹丕也拉攏過楊修。並且曹丕在繼位以後,還認爲楊修“過薄”,根本罪不至死。綜合這些情況,筆者覺得曹操之所以執意在自己死前處死楊修,很可能與楊彪楊修父子不願與曹氏合作也有較大關係。另外,楊氏和袁氏的密切關係,也是促成曹操對楊修痛下殺手的原因之一。曹操雖然在軍事上戰勝了袁紹,但是面對楊氏和袁氏巨大的政治影響,特別是對漢室無比忠誠的楊氏,曹操對自己身後的政治形勢依然抱有憂慮。

隨着楊修被曹操殺死和楊彪在黃初年間的去世,弘農楊氏徹底喪失了在曹魏時代繼續發展的機會。在兩漢時代冠蓋不絕的豪族弘農楊氏,在曹魏時代徹底歸於沉寂。

入晉以後,楊氏又通過和司馬氏的聯姻,成爲外戚而短暫復興。司馬炎納楊震後人楊文宗之女楊豔爲妃,楊豔后來成爲皇后。楊豔死後,司馬炎再立楊震後人之女楊芷爲皇后,楊氏在晉武帝末年以外戚身份在政治上迅速上升,又一時權傾天下,不過這只是弘農楊氏在兩漢積累的崇高地位的迴光返照罷了。隨着西晉的滅亡,起於漢初楊喜,由楊敝父子奠基,因楊震而崛起的弘農楊氏的五百年冠蓋盛衰之路,也就此走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