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官員退休後一般都去哪裏?只能告老還鄉嗎?

古代官員退休後一般都去哪裏?只能告老還鄉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古代官員退休後去哪裏 ,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古代最早的時候並不叫“退休”,而稱之爲“致仕”。致仕,就是將官位和俸祿還給君王的意思。《公羊傳·宣公元年》裏就有所記載:“退而致仕。”《白虎通義·致仕》中也有記載:“致仕者,致其事於君。”

春秋時期,又出現一種新的稱呼:“乞骸骨”。最早見於《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臣愚不能復治東阿,願乞骸骨,避賢者之路。”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下古代各朝代的官員退休後去哪裏。秦朝建立時間太短,我們就從漢朝開始說起。

古代官員退休後一般都去哪裏?只能告老還鄉嗎?

漢朝致仕正式形成一項制度,是從漢代開始的。漢代的致仕數量,在不同時期有較大差異。西漢初期主要的官職都是由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集團擔任,如蕭何、曹參、周勃等人,這些人的任職都是終身制,沒有致仕的情況。一直到西漢中後期,致仕的現象纔多了起來。沈星棣認爲這與當時的大臣主要由儒者擔任有關:“而儒學是強調君臣大禮的,這就使一些官吏在年屆七十致仕時,以‘乞骸骨’的方式提出請求。在朝廷的大力讚揚下,一股退休熱潮襲來了。”至平帝元始元年,中央開始制定關於致仕的相關政策:“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這也是我國古代正式建立致仕制度的開始。東漢建立之初,光武帝以柔道治國,開國功臣多“委而勿用”,臣下猜度聖意,也適時地交出權柄。如賈復“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擁衆京師,乃與高密侯鄧禹並剽甲兵,敦儒學。”所以東漢初致仕的人數較前有了明顯的增加。到東漢中後期從和帝開始,致仕的數量又開始減少了,這應該與政治環境日趨黑暗有關。

很多都回故鄉了,這個很好理解,中國人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當時的官員主要到故鄉要麼回故鄉稱王稱霸,要麼醉心田園、或潛心著述教授。

古代官員退休後一般都去哪裏?只能告老還鄉嗎? 第2張

唐朝會賜予公房。政府在一些風景名勝之區修建一些住房,讓致仕官員居住,使其頤養天年,直至謝世爲止,這僅限於一些地位尊崇的少數大臣。對於一般官員,則大多讓他們迴歸故里安度晚年。因爲唐政府規定了從一品到九品的所有官吏,都要授予永業田一百頃到二百頃,永業田“皆傳子孫,不在收授之限”,很多的永業田都在故鄉,所以很多退休的因爲養老問題還是會回故鄉。

北宋高官們別管老家在五湖四海,退休後幾乎都奔一個地方:洛陽。北宋年間的洛陽,是大宋王朝的“西京”,地理上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宜居。外加北宋優待文官,高官薪水本就高得嚇人。從宋仁宗年間起,北宋的退休高官不但能領到全額退休金,還可以擔任“應宮使”之類的兼職,啥事不幹就多拿好幾份退休金。另外還有“恩蔭”,也就是子弟學生都能沾光,跟着遞補做官。這樣既能毗鄰汴京,還有有門生子弟圍繞身邊。當然,選在洛陽養老,對於北宋高官們來說,退休去洛陽,還有一個“只可意會”的目的:洛陽毗鄰汴京,自己與昔日同僚們住在這裏,日常就能勾搭連環,朝中有個風吹草動,也能及時知道。等於是汴京之外,又一張能量巨大的權力網。意義相當重要。不信就看司馬光等舊黨們,“熙豐變法”時一個個失勢,低調“退休”在洛陽,宋神宗駕崩後接着就雄赳赳殺回來,迅速把“變法”踩了個稀巴爛。洛陽,就是他們逆襲的跳板。

古代官員退休後一般都去哪裏?只能告老還鄉嗎? 第3張

明朝官員賬面上的薪水極低,特權卻是奇多,很重要一項就是“優免”:明朝正二品的文官,就可以享受“優免”八千畝土地賦稅的特權,真正執行起來,那就能免則免。只要有個“官身”,丁點賦稅勞役都不用擔。還有一點家族的原因,雖然這個官員退休了,但是家族一定還有人在京城做官,如果留在就職地,以後發生事情肯能會被牽連。回鄉如歸故里,當地的官員要給面子,大片土地收益等待,回鄉是最好的選擇。

清朝是異族統治,所以要求官員如果順利退休後,送回原籍。這是因爲朝廷擔心他們,如果聚集京城,就可能形成禍根。在地方的時候,平時也會有地方官吏不時查看他們的情況。這既是爲了探望,聽取他們的意見。也是一種監視,瞭解這些人的狀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