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官員退休後,爲什麼不就地養老而要還鄉呢?

古代官員退休後,爲什麼不就地養老而要還鄉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時候的官員爲什麼退休後,要告老還鄉,而不就地養老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其實古代和現代都退休制度是不一樣的,古代的官員對於退休年齡並沒有限制,只要幹得動,都可以繼續,如果不想繼續做官,告訴皇帝,如果皇帝同意了,就可以直接退休。有的時候在皇帝面前失寵,再也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也會選擇退休。

首先,在古代退休的正確叫法是“致仕”,意思就是把官職歸還給君主。每個朝代官員退休的年齡有所不同,但一般規定是在70歲退休,而古代人的壽命普遍比較短,也就是說不出意外的話,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工作在崗位上,直至去世。當然也有客觀因素導致的退休,比如說個人遺願,無心官場或者身體狀況欠佳等,會提前回鄉養老。

那麼古代官員退休後,有沒有養老金等優待呢?答案是肯定的,歷朝歷代對待退休官員待遇問題都十分重視,“老有所養”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通常三品以上的官員退休後仍舊有參與國家大事的權利,一些重大的祭祀、宴會等也會受到和之前相同的待遇。

至於養老金,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規定,例如漢代時,之前工資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他們退休後每月可以繼續領之前三分之一的養老撫慰金。唐朝時,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員可以拿到之前一半的工資,而朝中重要的功臣則可以享受和在職期間一樣的工資,對於六品以下的官員雖沒有養老金,但是可以得到優渥的土地,放到現在地可比工資之前多了。

宋朝時期,退休官員的待遇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享受帶職退休的權利,退休後還能晉升一級,參與到國家大事中,唯一和在職官員不同的是,手中不會再握有實權。明清時對於退休官員的待遇差不多,起初還享受原來的工資待遇,但後來這一制度被取消,官員退休後不在享有退休金,但每月會給一定量的糧食,至少吃不用愁。

古代官員退休後,爲什麼不就地養老而要還鄉呢?

那麼這些退休官員爲什麼不選擇在條件更好的京城安享晚年呢?結合古時候的社會制度和現象,原因非常容易理解。古代人都崇尚落葉歸根的思想,認爲人老了都是應該回到自己的老家的。就算是錦衣玉食,也抵不上故鄉的半抔黃土。而做官的人也有很多是在異鄉任職的,難免會更加思念自己的故鄉。古時候家族意識畢竟強烈,每個人一出生就會被寫入族譜,死後也要進祖墳,這樣他的人生纔是有始有終的,所以爲了老了之後方便辦後事,大多數人會選擇回到家鄉。,因此當官數十載,最後告老還鄉也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其次退休官員倘若繼續待在京城,如果不是在朝中有權有勢,之前的同僚們在態度上會有一定的變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走茶涼”,前後對比,難免心理上不會產生落差。加之,一個職位的空缺,意味着會有“新人”走馬上任,這個新人很可能是你之前在官場上的死對頭或者下屬,這個時候大家碰面,面子上多多少少會有些尷尬和感慨,還不如直接回老家,眼不見心不煩,反倒落個清淨。

第三點,回鄉地位高。古時候鄉村衆多,而一個官府官員要管理數量龐大的村莊,肯定做不到面面俱到,有些村莊距離官府太遠,一旦村民之間出現什麼矛盾,最快速的解決辦法還是找村裏有威望、有地位的人,這樣的人一般是村裏落榜的秀才,家族有威望的老人,或者就是退休反鄉的官員,其中退休回來的官員在村民看來,他們是見過大世面的人,威望、可信度是最高的,也最受人尊敬,能夠滿足個人的虛榮心,避免退休後的心理落差。

還有點最爲現實,京城耕地少,土地價格貴,出得起買地皮蓋房子的錢,可是也出不起買耕地的錢,對於古人來說這是一件極爲沒有安全感的事情。所以回鄉購置田地房產自然是第一選擇,一切收拾妥當,退休後回家也就順利自然了。

其實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明哲保身。畢竟伴君如伴虎,皇帝的心思是難以揣摩的,興許今日重用你,明日覺得你對他有威脅,就將你滿門抄斬。再加上做官的時候難免會得罪人,也就難免會有人伺機報復。所以明哲保身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古代官員退休後,爲什麼不就地養老而要還鄉呢? 第2張

而現在,年輕人選擇留在大城市打拼,主要還是看重大城市的資源,教育、醫療、娛樂等各個方面的資源都遠遠好於小城市,有利就有弊,在大城市打拼也就意味着要承受更多的壓力和競爭。不管怎麼說,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權利,無論選擇哪條路,都會要面對各自的生活難題,我們只需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