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競豪奢,那平庫百姓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競豪奢,那平庫百姓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晉時期門閥士族競豪奢,那平民老百姓們,又過着什麼樣的生活?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魏晉時期,由於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所以在門閥士族與平民老百姓之間就存在了一道天塹。

裏面的人處於金字塔頂端,享受着一個國家最豐富的資源,外面的人想進去,但是牆壁太過於堅實,壓根就無隙可鑽。

這種差別不僅體現在身份地位上,在日常飲食上,魏晉士族門閥競豪奢,而平民老百姓由於戰亂不停,所以幾乎始終都處於水深火熱的情境之中。

一、在餐飲上,魏晉時期士族門閥競豪奢,豪奢到了什麼程度?

1、王公貴族中,享樂之風盛行

雖然說魏晉時期的局勢十分動盪,但是依然阻擋不了王公貴族的享樂之風。魏晉的奢靡之風,從曹丕篡漢開始。其實曹丕的親爹曹操本人,相比較那些身處國家權力頂端的大人物來說,算是一個比較崇尚節儉的人了。

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競豪奢,那平庫百姓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但是晉朝建立之後,奢靡之風就開始盛行了。有七步成詩的曹植,即便有才,但是其實在生活習性上也是一個比較奢侈的人。《異物制》記載:“陳思王制迤蹄羹,一甌值千金,號七寶羹。”曹植單單吃一道菜,就吃掉了普通老百姓一家幾口好幾年的口糧錢,說是豪奢真的不會太冤枉了他。

晉武帝時期,身爲皇帝的他更是帶頭享樂,使得整個上層社會充斥一種享樂之風,晉惠帝這個癡傻皇帝更是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千古一問。

可笑之處在於,上層人士競豪奢,完全不知道底層人民的疾苦,在皇帝這個一國之君的帶動下,奢侈享樂之風逐漸蔓延至整個皇室,最後使整個士族門閥子弟都充斥在這種糜爛的享樂主義中。

2、士族門閥窮奢極欲,在飲食上鋪張浪費十分盛行

站在權利頂端的還是皇帝,但是到了後期,門閥鼎盛,皇帝幾乎就相當於是一個擺設了,朝堂上的話語權都掌握在少數幾個大家族的手中。皇帝雖然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和權威性降低了,但是因他們而颳起的那一股享樂之風可是完全沒有被消滅,反而越吹越強烈了。

皇族的享樂使得門閥士族也開始窮奢極欲,其中的一個突出表現就在於飲食方面的鋪張浪費。

《晉書》記載西晉太傅何曾的豪奢程度:“進位太傅……然性奢豪,務在華侈。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每燕見,不食太官所設,帝輒命取其食。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每天在飲食上就要花上一萬錢,還說沒有能讓自己下筷子的飯菜,我就想問,你還想吃啥?天上的珍饈美味嗎?而這位名叫何曾的太傅,他的豪奢程度還不是最高的,他的兒子何劭更是將老爹這個前浪拍在了沙灘上久久爬不起來。“食必盡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爲限。”

這二人不過是門閥士族中鋪張浪費又豪奢的一部分人員罷了,實際上在隨後的東晉乃至南北朝,士族門閥奢侈的風氣不減反增,反而愈演愈烈。

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競豪奢,那平庫百姓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第2張

不過,再怎麼窮奢極欲,那也只是上層社會的享受罷了,對於魏晉時期底層的老百姓來說,他們的日子除了艱難還是艱難。

二、魏晉時期門閥士族競豪奢,平民老百姓又有着怎樣的飲食生活?

1、戰亂導致百姓流離,經常處於食不果腹的境地,嚴重的時候還會“食人脯”

由於處於大動盪大分裂時期,政權更迭頻繁,與此相對應的就是戰事也是十分頻發的。

打仗對於領導者來講不過就是一聲令下的事情,但是對於靠天靠地犒時令賞飯吃的老百姓來說,戰爭不僅會使他們擔着失去家園的風險,還會讓他們貽誤農事,面臨吃不上飯的困境。

因爲戰事一旦發起,自保能力差的老百姓爲了保命,就只能選擇出逃,離開自己的家鄉,離開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

百姓逃荒去了,剩下的土地無人耕種,也就逐漸成爲了荒地。而百姓在逃亡的過程中,還有可能因爲無食可吃,無衣可穿,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被餓死或者凍死的情況

北魏時期,《魏書·高宗紀》:“入其境,農不墾殖,田畝多荒。”可以想見,因爲戰亂,對百姓造成了多麼大的負面影響。

而因爲戰亂問題,百姓逃命,沒辦法從事生產,這就意味着那些國家沒有辦法徵收糧食稅,這會捱餓的可不止是普通老百姓了,就連那些在戰場上拿命拼搏的普通將士們也面臨食不果腹的情況。

所以,在那種情況下,已經彈盡糧絕,將所有可食用的東西都吃完了之後,該怎麼辦?。《晉書》記載:“時大飢,賊帥侯都等每略人而食之,籓部曲多爲所啖。”

想一想這樣的描述,真的是慘絕人寰。

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競豪奢,那平庫百姓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第3張

2、稍微安定的時期,老百姓能吃上幾口肉,但是在飲食上主要還是以素食結構爲主

魏晉時期雖然動亂,但是總也有暫時和平的時候,因爲連連戰亂,不僅老百姓受不了,就是民不聊生的情況對於一個國家的穩定性也是影響非常大的,要不怎麼一旦新政權建立之初,統治者都喜歡搞與民休息的政策了,就是因爲剛剛歷經戰亂,需要緩和一下尖銳的社會矛盾。

如果社會比較安定,那麼稍微富裕一些的人家不僅可以填飽肚子,有的時候甚至還能吃上幾頓肉。當時的老百姓飼養的用於食用的家畜主要是雞和豬,所以,吃肉的時候主要吃的也是雞肉和豬肉這兩種比較常見的。

但是對於當時的平民老百姓來說,即便可以填飽肚子,偶爾可以吃上幾頓肉,但是肉質食品依然是十分珍貴的一種食物,在飲食結構上,其實還是以素食結構爲主,吃的也大多數都是粗糧。

《宋書•朱修之列傳》記載:“嘗往視姊,姊欲激之,爲設菜羹粗飯,修之曰:“此乃貧家好食。”致飽而去。”

3、受上層社會影響,“民貧而俗奢”,形成了一種比較不好的社會風氣

現在有一句話叫做“打腫臉充胖子”,其實這種現象並不獨獨只出現在現代,在魏晉時期的人們就有這方面的傾向了。

對於中國人,人們用了這樣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好客”,對待客人熱情大方,客人到來的時候,一定要將家中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招待對方。

但是生在魏晉時期的人們,其實他們並不具備熱情好客招待客人的基本能力。想想,如果一戶人家,他們自己都已經沒有可以下鍋果腹的糧食了,來了客人的時候依然還是要想盡辦法讓客人吃上一頓飽飯,喝上一壺好酒,爲此不惜傾資以俸。

這對家庭的負擔來說,該有多重?

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競豪奢,那平庫百姓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第4張

《世說新語》記載:“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與母湛氏同居......湛頭髮委地,下爲二髲,賣得數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爲薪,剉諸茬以爲馬草。日夕,遂設精食,從者皆無所乏。”

就我自己的看法來說,雖然這個故事說的是人不能太過看重名利,這樣才能獲得他人更好的評價。

陶公也因爲傾囊相待範逵而獲得了高度讚譽和美言幾句,但是我總認爲,人應該在能力範圍之內招待他人,就像幫助別人一樣,竭盡自己所能就行了。

像陶公這樣家裏貧窮的人這種做法,其實在魏晉時期是十分普遍的,而貧民如此,那些稍有一些家底的人家就更是如此了。他們雖然沒有錢,但是依然想和上層社會一樣過着豪奢的生活。

大抵和前幾年喜歡自嘲“拿着34千塊工資,卻要和工資上萬的人一樣每天喝一杯三十多塊錢星巴克”的人情況有所相近吧!這就形成了一種非常不好的社會風氣,用現代的話來講,那就是窮講究。

總結:

都說民以食爲天,魏晉時期雖然衍生了魏晉風度,但是那個時期對於老百姓來講,卻是一個比較難熬的時期。

當戰爭來臨的時候,第一個遭罪的總是百姓。戰爭年代,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是常態化問題,所以到底還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最幸福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