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門閥士族爲什麼在唐宋時期被平民階層所取代?

門閥士族爲什麼在唐宋時期被平民階層所取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唐朝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筆下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描述,以東晉時期王、謝兩大門閥士族的凋零,來比較中唐後平民階層的崛起,感慨物是人非。那麼,從東漢到初唐,長達近千年的門閥士族制度,爲何在唐宋時期會被平民階層所取代呢?

門閥士族爲什麼在唐宋時期被平民階層所取代?

土地制度的變革

中唐之前,封建王朝長期依賴於土地和人頭來收稅,這是由我國農耕文明的國情所決定的。在一個疆域遼闊、人口衆多、生產力落後的大國裏,這樣徵收的好處就是可以根據人口和土地的多寡,很容易就能推算出財政收入的總額,不僅能保證政府賦役,還大大降低了徵稅的成本。

不過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口的數量激增,而土地的數量是固定的,這就導致了人均土地數量越來越少,再加上門閥士族這些特權階級的圈地兼併激烈,就讓許許多多的農民成爲了失了土地的流民,從而政府的稅收收入大打折扣,進而導致了均田制度處於崩潰的邊緣。

唐德宗年間,朝廷選擇拋棄了實行了幾百年的“均田制”,取而代之的爲切中時弊的兩稅法。兩稅法是按照個人財產繳稅,分別增加了商業稅的徵收,其目的是瓦解門閥士族,迫使他們因爲利益分化爲一個個小家族,不再具備能與國家抗衡的能力,同時也能夠讓無地無財的農民獲得解放,選擇入城勞務,促進社會人口流動,所以土地制度的變革,很大程度上瓦解了門閥士族,解放了廣大農民階級。

體制機制的創新

門閥士族發展了近千年,豪強大族對封建統治的威脅也日益顯見,並釀成了無數次的社會動盪,尤其發展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朝代政權頻頻更迭,而這背後的破壞者當屬握有兵馬錢糧的權貴集團,這就迫切的需要中央進行體制機制的創新,從而壓抑住門閥士族的力量。

科舉制的應運而生則恰逢其時,科舉制最重要的意義倒不在於考試的內容,也不是選拔的人是誰,而是向全社會提供了一種公平競爭的渠道,令全社會無論是上下階級都有同臺競技的機會,最終自然是平民子弟的參與熱情最爲高漲,最渴望以此來改變出身,漸進式的科考慢慢就演化成爲了平民子弟的上升通道,由此打破了千百年來貴族階級對政治權利的絕對壟斷

自隋煬帝肇始,科舉制的誕生目的是爲了壓制關隴集團的一家獨大,給皇帝提供更爲簡單豐富的人才資源,也是因此招致了關隴集團的嚴重不滿,最終隋王朝草草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唐朝統治者也面臨着同樣的煩惱,到了武后專政時期,因爲政治鬥爭的需要,武后基本上把唐初的士族們全部幹掉,並通過科考向庶族打開大門以填補官僚隊伍。至宋太祖時期,宋代獨創糊名制度,科舉制儼然成爲了仕子們公平競爭晉升的制度保障,平民階級成爲了官僚隊伍的主體。

平民思想的興起

俗語講:“倉稟足而知禮儀”,誠然,物質生活滿足了,自然就加大了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在唐宋時期,中國接連迎來盛世,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爲平民主義的思想的興起打下了基礎。

由唐到宋,隨着造紙術的成熟,印刷術的應用,人們獲取知識的成本大大降低,曾經只有貴族能夠讀書識字的權利,逐漸推廣到了平民之家。平民階層通過讀書參與到科舉考試當中,也通過書本開闊了視野,進入到上層社會的平民子弟更是加大了對平民階層的讚美與謳歌,從而在輿論上產生了巨大的轟動。

平民文學漸漸興起,並以樸實無華的風格成爲社會的主流,一改往日貴族文學的華麗空洞,唐宋兩朝的兩次古文運動,尤其是宋朝的古文運動,是平民階級對貴族文學的劇烈衝擊,引發了民衆的強烈共鳴,平民思想民衆基礎廣泛,得到了時代的認可。

門閥士族爲什麼在唐宋時期被平民階層所取代? 第2張

平民階級的崛起萌生於中唐,興盛於宋代,是唐宋大變革時代的歷史發展必然趨勢,從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來看,社會政治變革的條件日臻成熟,門閥士族註定會被時代所摒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