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致力於改革弊政的張居正,最後下場悽慘

致力於改革弊政的張居正,最後下場悽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張居正。

1.年少聰穎,直上盡頭竿

嘉靖四年,張居正出生於一位秀才的家裏,他的曾祖父當時做了個白龜夢,並且認定夢中的白龜是自己的小曾孫,就乾脆直接給這個孩子起名爲張白圭,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夠光宗耀祖,有所作爲。白圭也確實是幼年時期便聰穎過人,兩歲就可以認字,五歲就能吟詩,成爲當地遠近聞名的神童,在十二歲時因此機敏聰慧而深得荊州知府的喜愛,並替他改名爲張居正。《明神宗實錄》有記載:“居正性沉深機警、多智數,毅然有獨任之志。”張居正的才氣之高,令整個明朝都歎爲觀止,在嘉靖十六年的鄉試之中,因爲顧璘的阻撓而不幸落榜,但其原因是爲了磨礪張居正的銳氣,以便日後成爲大器,他稱讚張居正說“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他,而張居正知道原因之後也欣然接受,並且將顧璘視爲自己畢生知己。

內閣重臣徐階是張居正的第二位貴人,他重視鑽研有關經邦治世的學問,居正受其影響也開始朝着政治的方向發展,爲其日後在官場上走出一條光明大道打下很好的基礎。對於內閣爭鬥的殘酷性,張居正全部都看在眼裏,並對朝廷中的腐朽和不堪制度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這些宰相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讓這位初入政治舞臺的年輕人心理上快速變得沉穩,心思也逐漸縝密起來。後來的三年休假中,張居正在老百姓身上看到了底層人民的艱辛,便在《荊州府題名記》中寫道:“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這一切都堅定了他日後在政壇崛起的決心。

致力於改革弊政的張居正,最後下場悽慘

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重返政壇,而這時也早就有了足夠成熟的意志作爲支撐,幫助他走過後面在朝廷生涯中的驚濤駭浪,在裕邸期間,“王甚貨之,邸中中宮亦無不善居正者”(——引自《明史.張居正傳》)。在這期間,張居正積累了很多人脈,史書記載他“通識時變,勇於任事”,官場的嚴酷潛移默化改變了他的心性,並以無形的方式得以示人,到裕王即位之年,張居正終於參與朝政,並擔任吏部尚書等重要職位,自此歷史上也多了一位“救世宰相”,此時已經四十三歲的他也終於算是“直上盡頭竿”了。

2.整頓吏治,量盡山田與水田

無愧於偉大政治家的稱號,張居正對當時明王朝制度上存在的問題心知肚明,他客觀地分析了社會矛盾存在的原因,發現是官吏貪污和地主兼併才導致的結果,同時更引起了“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引自《張文忠公全集》)的現象,使得百姓的生活貧窮艱苦,民不聊生,始於整頓吏治的改革自然刻不容緩。他的改革以“理財”爲中心,實行考成法,除了增加收入外還通過加強對官吏的考覈,以及裁減官員來節省政府各方面的開支,力爭達到節用的目的。

致力於改革弊政的張居正,最後下場悽慘 第2張

在增加收入方面,張居正深知“先安民,後富國”的道理,從民田入手,嚴格清理欠賦和清查田畝,這種做法雖然並不能從根本上真正解決百姓賦稅不均的問題,但是對於朝政上增加財政方面卻是起到了相當大的積極作用,併爲接下來的“一條鞭法”改革措施種下了有力的種子,而此法的推行也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對歷史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對於整個明王朝來說,張居正絕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他曾在政治危難之時寫道:“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而事實上也的確是這樣做的。

3.面勞瘁於國事,人亡而政息

張居正的身上除了無與倫比的歷史功績之外,還有着令人唏噓的身後結局,這看起來永遠不可調和的兩種矛盾,卻出現在了張居正一個人的身上,這都要“歸功於”他的學生——歷史上肆意妄爲,荒誕不羈的萬曆皇帝。作爲帝師的張居正可以說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要求也嚴格的老師,萬曆初登皇帝寶座之時年僅十歲,在太監馮保的推薦之下,譽滿天下的名師張居正成了皇帝的指導老師。

萬曆八年,年滿十八的萬曆皇帝對於權力的渴望和自由與日俱增,這位青年帝王逐漸意識到來自張居正震主的壓力,張居正效國十年,所擁有的權利是神宗的大權,這是他作爲一代臣子效忠於國家的選擇,而對於帝王來說,他人獨握大權無疑是對自己的越級,又怎能不心生所恨呢?“彼時主少國疑,使君不朝綱獨握,則道旁築室,誰秉其成?亦未可以攬權罪居正。”(——引自愛新覺羅·福臨評價)

萬曆終於崩潰了,在他的心中,對張居正從最初的敬仰變成了厭惡,直到不殺不足以泄憤的地步,伴君如伴虎,最終天縱英才的張居正,悉心培養出一個把自己送上絕路的學生,這已經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諷刺。人亡而政息,張居正在世時選拔任用的官員紛紛乞休削職,朝廷政治也大都恢復了原先的弊端,明朝再無張居正,也無出頭之日。

縱觀張居正的一生,他自身的成就無疑來說是成功的,但對於學生的反叛來說卻是可悲的,就是這樣一位受萬人敬仰,功績可以彪炳史冊的偉大政治家,改革家,卻在經歷瞭如此曲折的路程之後,最終以如此戲劇性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這又到底該是誰的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