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秋瑾的一生帶動民族的覺醒!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秋瑾的一生帶動民族的覺醒!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秋瑾的一生帶動民族的覺醒!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郭沫若說:秋瑾烈士是中華民族覺醒初期的一位先驅人物,她是一位先覺者,並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反封建主義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業。她在生前和死後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清朝末年,社會動盪不安。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讓他們意識到了“天朝上國”已經不復存在。從抵制西方,變爲了向西方學習。加上洋務運動的推進,清政府組織了官費留學生,去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技術,好爲清政府所用。只是隨着新思潮的激盪,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封建體制的落後愚昧,大多數的留學生了,成爲了革命的主導力量。

對於封建體制下的婦女來說,仍然在承受着身體和心靈上的雙重摺磨。有的選擇逆來順受,有的選擇自殺了結痛苦,也有的選擇反抗。而秋瑾就屬於第三種。

吳玉章評價說:“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女英雄,她爲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事業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從而成爲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革命婦女的楷模”。

秋瑾短暫而燦爛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戰鬥,在革命的一生,也是從一個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成長爲一個民主革命家的一生。從起初,她就做好了犧牲的準備,當她慷慨赴死之時,心中牽念的仍舊是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希望。就像爲了變法而死的譚嗣同一樣,她也甘願拋灑熱血,希望用自己鮮血喚醒沉睡的靈魂。她常說“我怕死就不會出來革命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秋瑾的一生帶動民族的覺醒!

一、愚昧的封建思想,讓她苦不堪言

“這個世界在重視男人了,不那麼輕視女人的話,會出現很多女英雄的”。

1875年11月8日,秋瑾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雖是書香門第,但仍舊改不了封建的陋習。小小的年紀,就要承受纏足之痛。那時年幼的她,沒有趙一曼的決絕,她默默地承受了,這雙變形的腳,伴隨了她三十年的生命。

只是在她心底深處,是覺得對女子不公平的。她曾經作詩“今古爭傳女狀頭,紅顏誰說不封侯”,表達了她的憤慨之情。秋瑾最敬佩的是秦良玉、花木蘭、梁紅玉等歷史上有名的女豪傑、女英雄。

她身爲官宦之女,對於簽訂的屈辱條約,人民的悲慘,耳濡目染下,讓她心生了對國家,對民族未來的憂心。

當她十九歲的時候,便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與素未謀面的王子芳結了親事。1896年5月13日,秋瑾二十一歲,王子芳十六歲,兩個人成了親。

只是婚後的生活,讓秋瑾更加的難熬。秋瑾並非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姑娘,而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女子。面對紈絝的丈夫,暴發戶的公公,總是責難的婆婆,秋瑾再一次感嘆婦女地位的低下。

她在《精衛石》中寫道:“兒子有罪,都歸在媳婦兒身上;東西不見了,就說媳婦偷了,送孃家去了;兒子本不成材料的壞東西,反說我兒子本是好的,都是媳婦來了教壞了;家中生意折了本,或是死了人,有不順遂之事,就是媳婦命不好的緣故。真如眼中釘、肉中刺一般,欲置之死地而後已。”總之一句話,千般錯、萬般錯,都是媳婦一人的錯。

這所有的一切,仿若是一座座大山,讓她無法喘息。國家多災多難,王子芳一家漠不關心,甚至還討厭秋瑾的怪異行爲。這個家,就是一座牢籠,更是一座墳墓。他們的所作所爲,都讓秋瑾失望。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秋瑾的一生帶動民族的覺醒! 第2張

二、好友的去世,是她思想的催化劑

“被扼殺了人生目標的人,即使年紀輕輕,也不過是激情燃燒殆盡的餘生。”

三從四德,是禁錮在女子身上的厚重枷鎖。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秋瑾與丈夫王子芳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兩個人互看不對眼。她看不慣丈夫的那張趨炎附勢的嘴臉,更看不慣他作爲一個男人,對國家的生死存亡漠不關心之舉。

1901秋天,王子芳攜妻兒回京。路上,秋瑾準備去探望小自己五歲的好朋友,卻意外得知她已經去世了。後來得知,因爲生活的不順,夫妻總是爭吵,無望的生活,讓她吞鴉片自殺了。人生沒有目標,就好像路途中沒有了指明燈,只能行走在無盡的黑暗中。

好友的離去,是封建禮教造成的悲劇。這讓秋瑾更加的痛恨社會對婦女的不公,而解放婦女的思想更加的強烈。後來,她認識了吳芝瑛。兩個人結下了姐妹情誼。秋瑾犧牲後,吳芝瑛爲了她的遺願奔走,甚至身陷囹圄。

也是因爲吳芝瑛,讓秋瑾沐浴了更多的新思想,眼界開拓了不少。她越來越關注國家的命運,對世界的形勢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她自感說“人生處世,當匡濟艱危,以吐抱負,寧能米鹽瑣屑終其身乎?”這時候,她的思想已經不再侷限於解放婦女運動,而是新的革命運動。

她與王子芳的關係也逐漸的呈惡化的趨勢,當秋瑾看到《留學倡議書》的公函時,她激動極了。一想到可以去日本留學,學習新思想,她恨不得立刻動身。

當她衝破種種阻擾,踏上日本的國土時,才明白原來國外的民主革命正在熱情澎湃的開展着。她就仿若一條魚遊進了大海,乾涸的沙漠中看見了綠洲。她努力學習日語,吸取先進的知識,接觸革命思想。她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進行演講、寫作。

後來,她加入了同盟會,結識了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從此後,她不僅僅是一般的革命志士和革命黨人,而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女革命家。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秋瑾的一生帶動民族的覺醒! 第3張

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她的信念

革命黨人吳樾在《暗殺主義》一書的“自序”中寫道:“一個我死去,千萬個我站起來,前面的人倒下去,後面的人站起來,只要我不被殺死,我就一直幹下去;只要我不死,就永不住手。這樣,我就算死了也是成功了。”

這不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革命志士前赴後繼,一個又一個吳樾站了起來,一個又一個的秋瑾衝出去,來使得革命運動如火如荼的在中國大地上綻放。

爲了更好的革命,秋瑾和徐錫麟一起創辦了大通學堂作爲掩護。秋瑾是一個女子,更是纏過腳的女子,但這絲毫影響不了她。腳穿皮鞋,身騎大馬,驍勇善戰,讓衆多男兒自愧不如。她說“吾人處此時世而無堅毅之力,則於一切事皆等於紙上談兵耳”。

她和趙一曼一樣,只要確立了目標,心中有信仰,就會百折不撓的堅持下去,流血犧牲也在所不惜。

是革命就會流血,是革命就會有犧牲。起義的號角吹響,在那個通訊落後的時代,消息無法及時的傳達,加上用人不善,終究是失敗了。徐錫麟浴血奮戰,最後被捕犧牲。

秋瑾痛不欲生,曾經的並肩作戰,一幕一幕在眼前飄過,她呆坐了一整天。後來,朋友同志,都來勸說秋瑾撤離,但都被秋瑾拒絕了。她決心以死來殉自己熱愛的革命事業,她說“我怕死就不會出來革命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種信念支撐着她義無反顧的投身到革命事業中,也支撐着她熬過敵人的酷刑拷打。這一年她才三十歲。她的死重於泰山,她的死喚醒了無數的有志之士,影響了無數的革命黨人。

時過境遷,時移世易,面對着越來越優越的生活,我們不能忘記革命先烈們付出的鮮血,承受的苦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只有不忘過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