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朝蘇軾爲什麼總是陷入“文字獄”的泥沼之中?

宋朝蘇軾爲什麼總是陷入“文字獄”的泥沼之中?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蘇軾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中,蘇氏父子佔了三席,號稱“三蘇”。那麼這樣一個大才子,爲什麼總是陷入“文字獄”的泥沼之中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父親帶着蘇軾和弟弟蘇轍一起來到 京城,第二年春參加了科舉考試。主考官歐陽修本擬取蘇軾爲第一 名,但當時乃匿名評卷,歐陽修以爲除其門生曾鞏外,開封再無如此飽學之人,故懷疑乃曾鞏之試卷,怕人說偏袒自己的學生,於是抑爲第二。第二年,蘇軾、蘇轍兄弟雙雙及第,蘇洵呈所著文章22篇於歐陽修,歐陽修乃刮目相看,禮爲上賓,士大夫爭相傳閱,三蘇之名轟動京師。

蘇軾在中央做了幾年小官,便趕上了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對蘇 氏兄弟頗爲器重,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但蘇軾瞭解民間疾苦,看到了新法推行後帶來的不便,認爲變法急於求成,肯定會出問題,於是告誡神宗不要操之過急。王安石對他很不滿意,外放蘇軾做了杭州通判。後來蘇軾又做過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今江蘇徐州)等地的地方官,每到一地,均有善政。

蘇軾對時政不滿,議論與牢騷很多,常常寫詩譏刺。古人遣詞造句十分講究,看似普通的詞語,卻常常隱含特別的意義,而讀者也養成一種習慣,本能地尋求字裏行間的寓意。蘇軾作《湖州謝上表》,其中有幾句牢騷話,大意是說:皇上知道我愚鈍且不合時宜,難以追隨 陪伴那些“新進”的官員,看我年老不生事,便讓我做了地方官。

宋朝蘇軾爲什麼總是陷入“文字獄”的泥沼之中?

他把自己和“新進”對立,說自己不“生事”,便是暗示“新進”們好“生事” 了。當初司馬光曾批評王安石等人變法“生事”,因此變法派很忌諱別人用這樣的字眼評價他們。那些“新進”的官員們十分氣惱,設法對蘇軾進行報復。元豐二年(1079年),幾個監察御史上書皇帝,說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他們彈劾蘇軾,說他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如果放任他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會很不利。

經神宗默許,蘇軾被御史臺逮捕,一關就是四個月。御史們每天逼他交代誹謗朝廷的事實,一一說出每篇詩文的寫作目的和其中典故的出處。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把蘇軾的詩文全找了來,進行了一番認真“研究”,終於在他的《杭州紀事詩》裏找到了玩弄朝廷、譏嘲政治的罪證。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一句,本來蘇軾是 說自己沒有把法律一類的書讀通,所以輔佐君主時就沒有什麼辦法, 但御史們硬說蘇軾諷刺皇帝沒能以法律教導、監督官吏。

又如“東海 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一句,御史們說,這是蘇軾指責興修水利,反對農田水利法的罪證。其實蘇軾做地方官時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他怎會反對呢?再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一 句,被拿來當作蘇軾諷刺反對鹽法的證據。御史們從蘇軾的詩詞中找出許多字句,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對號入座,上綱上線。當然在有些詩詞中,蘇軾確實有批評新政的意思,對此他自己也坦然承認。

十月十五日,御史臺申報蘇軾詩案的審理情況,輯集數萬字的材料,提交了收藏蘇軾譏諷文章的人物名單,計有司馬光、範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 堅等二十幾位大臣名士。他們認定蘇軾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

神宗雖然討厭蘇軾,但聽說要處死他,還是難下決心,因爲太祖 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士大夫。當時正直人士紛紛仗 義相救,翰林學士章惇從中調解,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爲蘇軾講情。 後來太皇太后高氏出面干涉,要求神宗在大赦時放了蘇軾。最後神 宗決定,把蘇軾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受到牽連的二十幾人,有的被貶官,有的受到經濟處罰。

宋朝蘇軾爲什麼總是陷入“文字獄”的泥沼之中? 第2張

詩案總算了結了。蘇軾出獄當天又寫了兩首詩,其中有幾句說: “平生文字爲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 年雞。”假如御史臺的新進們檢查起來,蘇軾又會遇到麻煩:最後一句中的“少年雞”是個典故,說的是賈昌年少時因鬥雞受唐玄宗寵愛,被選入宮中爲寵臣。在這裏,“少年雞”是指那些不學無術、靠旁門左道受皇帝寵幸的小人,肯定也包括新進的御史們。蘇軾說,你們這幫鬥雞小兒,我再不與你們共事了!這不又在誹謗朝廷大臣麼!這就是蘇軾,清高、自負,寧死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

漢代御史府中多柏樹,常有烏鴉數千棲宿其上,從此以後,人們便稱御史府爲烏府或烏臺。蘇軾的這樁文字獄案,是由御史們製造出來的,所以稱之爲“烏臺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