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清朝哪個人被稱作“烈宦”?最後結局怎麼樣?

清朝哪個人被稱作“烈宦”?最後結局怎麼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宦官作爲六根不全的刑餘之人,歷代以來都受到人們的側目歧視,更罔顧一些專權干政,遭人痛恨的權監了。然而在晚清,有一位宦官剛烈直諫,並招致了殺身之禍,其死後受到當時的政治家梁啓超的極力謳歌,被稱爲“烈宦”,其報國之忠,令人欽佩。這個人就是宦官寇連材,死時僅有18歲。
清朝哪個人被稱作“烈宦”?最後結局怎麼樣?

(“烈宦”寇連材)

寇連材,直隸昌平人,15歲淨身入宮,是慈禧太后梳頭房的太監,因聰明伶俐,能說會道深得慈溪喜愛,史稱其“侍西太后久,頗得力,太后深倚之”,成爲了太后的心腹。然後寇被慈禧派往光緒皇帝身邊,名爲伺候,“實則使之監督行止,偵探近事”。

誰知慈禧的這個小心腹良知未泯,在與光緒接觸的過程中,對光緒的悲慘遭遇產生了同情和憤恨之情。再加之《馬關條約》簽訂後中國的悲慘國運,寇立場逐漸發生了轉換,於是他“叛變”了。受一股良知和愛國力量的驅使,他決定以己之力進諫慈禧,乃至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初十,寇連材向慈禧跪奏,請慈禧多爲社稷着想,寬釋放權光緒,但遭到慈禧訓斥,寇連才悻悻而歸。如果此時懸崖勒馬,寇還有生還的可能,然而寇決意“一死酬君王”。二月十六日,寇連材再次進諫慈禧,條陳十事“請止演戲,廢頤和園,還宮辦事,免修鐵路,革李鴻章職,續修戰備與日本戰”等事。清人筆記中,詳細記載了寇和慈禧的對話。慈禧懷疑寇背後有人指使,訊問“而不知祖制,內監不準言政事乎”,寇答曰“事有緩急,不拘成例,拼死而上”,遂下獄論罪,再無生還可能。第二天寇連材被押赴菜市口行刑,神色不變,從容就死。

在清朝國事衰微,民心渙散的情況下,寇連材的事蹟引爆了民族的痛處,得到了全國的矚目,時人感嘆其忠烈,在社會上對其進行了長期的宣傳紀念。公道自在人心,雖然他的見解“或中肯,或悖謬,皆無足責,君子嘉其忠直”。其短暫的一生無愧“烈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