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一樣嗎?“海禁”是怎麼樣的?

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一樣嗎?“海禁”是怎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一樣嗎?“海禁”是怎麼樣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談論起中國在近代史上落後於西方的現狀時,幾乎都是衆口一詞,追責於清廷「閉關鎖國」的政策,就連明朝的「海禁」,也不能落得一個清白之身,而是時常都要遭遇衆人的口誅筆伐。

細按起來,似乎是大可不必的。

因爲明廷的「海禁」政策,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簡單,較之大清朝的「閉關鎖國」,更是相去甚遠了。

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一樣嗎?“海禁”是怎麼樣的?

「海禁」有理

公元一三六八年,大明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終其一朝,也可稱之爲我們古代歷史上的一個盛世,而且建國之初的國際環境,卻是不容樂觀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倭患異常猖獗;

在大明初建的洪武年間,日本則經歷着,南北兩個天皇,誰也不承認誰,誰也不服誰,而引發的曠日持久的械鬥。在本土打了敗仗的浪人,與大量由於戰亂而流離失所的日本平民,逃亡到海上。這些亡命徒,勾結到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武裝力量,侵擾中國沿海地區,靠打秋風過活,便是我們所熟知的明朝的倭患。

據《明史》和《明實錄》裏的記載,從1368—1374年的七年間,頗具規模的,倭寇對大明沿海的侵擾,就有十二三次之多。

其二,內患尚未肅清。

當時的抗元義軍中,張士誠、方國珍的力量都不容小覷。後來,他們的割據政權雖給朱元璋蕩平了,其殘餘的勢力並未肅清,於是流亡海上,時有勾結日本浪人,侵擾沿海地區的禍患。

甚至有些閩浙的大族,也時有爲了私利而通倭的事件發生。

由此看來,明初的「海禁」也是十分必要的,有利於明廷將內憂與外患分而治之。而不至於他們彼此勾結到一起,引發更大的禍端。當然,這還僅僅只是放到桌面上來講的話兒。另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待筆者慢慢與大家揭曉。

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一樣嗎?“海禁”是怎麼樣的? 第2張

以「海禁」誘使「萬國」來貢

原來當「生於大元,長於大元的」的朱元璋,自草根舉義,做了大明朝的皇帝以後,就又開始羨慕起昔日大元朝在國際上的地位來了。

只是大明的軍隊,卻不能十分的給力。即不能肅清北元的殘餘勢力;又做不得以武力去征服中亞、西亞。眼見着那些曾一直向大元進貢的,「天高皇帝遠」的小國,與大明的交情淡了下來,不肯來進貢,才逼得朱元璋使出了殺手鐗——通過經濟的手段,誘使「萬國」來貢。

據《文獻通考》卷三十一 ·《市糴考》上講,當時朝廷有明令,「今貢舶與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貢者,皆設市舶司以領之,許帶他物,官設牙行,與民貿易,謂之互市,是有貢舶即有互市, 非入貢即不許其互市矣」。

也就是說,「要想跟我大明朝做生意,得首先向我進貢,承認我作爲老大的國際地位!」

朝貢貿易

在起初的時候,朱元璋做得還是很敞亮的。外國的使團們千里來朝,「進貢」的物品不多,拿回去的「恩賜」從來不少。何況又有大明實行的「海禁」,使得他們帶來的商品也總能銷售一空,消息一傳開,來大明進貢的使團,很快也就絡繹不絕起來。

你當大明都是在賠本轉吆喝麼?

原來大明專門設有市舶司,接待外國使團,查驗使團所攜帶的物品,隨後報給京師知道,待上頭給了回覆,方可起運到京城,並安排使團住在京城的會同館。待向皇帝進過貢,領了「恩賞」,其餘的貨物就可以到朝廷制定的地點,在指定的時間內,進行「互市」了。

日本著名的漢學家、歷史學家濱下武志,在其《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 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文中,詳盡分析了各種相關史料,然後明確指出,大明的朝貢貿易,其貿易屬性似乎是遠遠大過其政治屬性的。

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一樣嗎?“海禁”是怎麼樣的? 第3張

朝貢貿易的貿易屬性

原來當外國使團來華「進貢」的時候,都會有大批商人隨行,除貢品外,又攜帶着大量的貨物。待使者進貢畢,則在朝廷的控制之下,首先由官府選購了其大宗商品,如香料等,爾後才准許其進行「互市」。

其中商人在港口附近貿易,使者則在會同館進行交易。

由官府購買來的大宗商品,主要又有三種不同的用途:

其一,供皇室所用以及賞賜給官員;

其二,折抵一部分的俸祿,發放給官員;

其三,是以上兩種用途剩餘外的其他所有商品,由官府開 “庫市”, 許商人來“博買”,最後再轉賣到民間。

據顧炎武在其《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稱,朝廷對於「互市」極爲限制,進貢附進物(即在會同館進行「互市」的商品)要抽取 50% 的貨物稅,商人在港口進行「互市」的商品要抽取20%的貨物稅。

正是這一政策的影響,致使使團帶來的大部分商品都由官府收購,再經由商人轉賣給民間,進而實現了朝廷對海外貿易的壟斷。

結語

由此看來,明廷的「海禁」,其更深層次的動因,其實是明廷希望通過海禁打擊民間貿易,將與他國的貿易權收歸政府手中,實行壟斷,將高額的利潤直接收歸中央財政,緩解中央財政的窘境。

而海禁一事本身,就不是閉關鎖國那麼簡單,而是一場政府與民間 ( 市場) 的博弈,而隆慶開海這一重大曆 史事件,就是這場宏大博弈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