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慈禧如果把政權交給光緒的話 清朝又會是什麼樣的

慈禧如果把政權交給光緒的話 清朝又會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慈禧和光緒,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果慈禧真的把大權交給光緒,那情況會更糟,因爲慈禧雖然晚年也有很多決策上的重大失誤,但好歹也是個非常成熟而老練的政治家,能擺平晚晴時期複雜多變的政治局勢。而光緒很大程度上只是個心智不成熟的小鮮肉,如果把一個大國完全交到他手上是根本不靠譜的。

我們先說說慈禧,在太平天國之後到甲午戰爭之前,這其中的30年是晚晴發展最好的一個時期,如果你是當時的人,很可能會認爲清朝正在崛起,這就是所謂的“同光中興”,而“同光中興”很大程度上就是慈禧的功勞。

慈禧如果把政權交給光緒的話 清朝又會是什麼樣的

清王朝在最慘的時候是1850到1860年的那10年,一方面內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滿清遭遇政權危機;另一方面列強入侵,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咸豐皇帝出逃承德,皇家威嚴掃地。但所有的不順到了太平天國之後就戛然而止,太平天國鎮壓下去了,洋鬼子也安排妥了,後來即便還有捻軍之類的叛亂,那也是纖芥之疾,不足爲慮。

在朝中,出現了慈禧、恭親王這樣的改革派,地方上也出現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樣的洋務派,國家在人才儲備、經濟基礎包括思想觀念上都出現了重大轉機,整個國家走上了蒸蒸日上的30年,清朝也似乎強大了起來。

慈禧如果把政權交給光緒的話 清朝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2張

▲中興四名臣,都是慈禧時代的頂樑柱

在19世紀70年代,俄國支持中亞的浩罕國侵佔了新疆地區,清廷就派了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這就是著名的左宗棠西征,前後只用了3年就基本上把浩罕國給滅了,新疆全境幾乎收復。到了最後,只有伊犁還在俄國人的手裏,清廷竟然能通過談判的手段,硬是逼着沙皇簽訂了條約,把伊犁給吐了出來。我們稍微瞭解一點近代史都知道,對於沙皇俄國這樣一個侵略成性的國家,你要逼着他把到嘴的肥肉給吐出來,這在世界史上也是不多的,清政府就是辦到了。

到了19世紀80年代爆發了中法戰爭,在1885年老將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這一戰直接讓法國內閣倒臺,雖然這場戰爭在海戰上吃了虧,但總體上還是打了個平手。

在這30年中清朝的國際地位也明顯提高了,之前清朝接待番邦屬國都是用理藩院、禮部的一些官員處理,而這些機構的人員已經老朽冬烘,對國際局勢完全找不着北。同治年間,恭親王就組織了總理衙門,相當於外交部,用國際上平等的禮節對待各國,國際大家庭也就接納了清朝爲一份子了。

慈禧如果把政權交給光緒的話 清朝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3張

當時清朝的朝貢體系還保持了下來,也就是宗主國和藩屬國之間這種前現代化的國家關係。當時的越南、朝鮮這些國家還奉中國爲宗主國,比如1872年的時候日本外相曾經來中國交涉,請求清廷同意日本與朝鮮開放通商口岸,對於這點我們可能會很奇怪,爲什麼朝鮮和日本開通商口岸要徵得清廷的同意呢?這是因爲當時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作爲藩屬國的朝鮮所有大事都要經過宗主國的同意才行,這也說明當時清朝的國際地位也是很高的。

以上都是慈禧在治國方面的成績。

在政治上,慈禧非常善於玩政治平衡,咸豐死後不久她就發動政變幹掉了權大勢大的八個鐵帽子王,當時她只有26歲。掌權後對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樣的漢臣,慈禧知道治理國家離不開他們,就給了漢臣很大的利益,讓他們督撫各地,漢臣們對此自然是感恩戴德,也就盡心地爲大清效力了。在重用漢臣的同時,慈禧也啓用瞭如恭親王奕訢、榮祿這樣的滿臣,通過這些滿臣來制約漢臣,做到了滿漢之間的平衡。所以說慈禧是玩政治玩權謀的高手,也正是有了她的掌控,清朝才能在太平天國之後度過了安穩祥和的30年。

慈禧如果把政權交給光緒的話 清朝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4張

我們再說說光緒,一般我們對光緒都抱有很大的同情心,這多是因爲歷史上他曾經發動過“戊戌變法”,但“戊戌變法”卻在慈禧這個反動總頭子的瘋狂反撲下最終失敗,此後光緒就一直被慈禧軟禁在了瀛臺直到去世。在我們的印象中,光緒是一個銳意改革的開明君主,如果清朝由光緒掌控就會走上君主立憲的富國強兵道路,那麼近代史上我們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屈辱了。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光緒並不是一個能掌控局面的人,這跟他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一般我們認爲慈禧和光緒的感情不好,但實際上在慈禧兒子死後,光緒是她最親的人。光緒是慈禧妹妹的兒子,從這層關係上說慈禧是光緒的姨媽,而且光緒的父親奕譞又是咸豐皇帝的親弟弟,從這層關係上說慈禧又是光緒的伯母,光緒可以說是慈禧親得不能再親的人了,所以在同治皇帝也就是她的親兒子死後,慈禧就一直以培養一位聖君的標準來培養光緒,在教育上難免就非常地嚴格。

平時光緒皇帝稍微有點不對,包括跪在地上的姿勢有點不對,那都得訓一頓,這種感受對於當今的我們來說或許都身有體會,我們的父母平時在家總是會特別嚴厲地教導我們,包括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稍微有點細節上的"不對”,都會遭受嚴厲的批評甚至是一頓暴打。從生活經歷來說,在我到外地上了大學、工作以後就覺得非常輕鬆了,雖然一個人在外什麼事都要靠自己,吃的不好,穿的也不暖,但是非常自由,不用再聽父母的了。

光緒在1889年親政以後,幾乎也是我們的這種感覺,之前在慈禧的擺佈下幾乎沒有一點自由,這下自己親政了,終於可以伸伸胳膊了,由我來掌控國家了。當時的慈禧對光緒的親政也是很放心的,因爲到那個時候爲止,光緒讓所有人看到的形象就是一代聖君,字寫得非常好,古書也讀的特別多,各種禮節又特別地嫺熟,對慈禧老太后又特別地孝順,有了這麼好的一個接班人,慈禧自然就放心地跑到頤和園去養老了,臨走前還給光緒安排了各種大臣,這些大臣都是當時的碩學名言,是當時的一股清流,如翁同龢這樣的,都交給他輔佐。按照我們中國古代的政治觀念,這個朝政不可能不好,有聖君,有賢臣,這個國家能不蒸蒸日上嗎?

慈禧如果把政權交給光緒的話 清朝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5張

但光緒在心理上是有問題的,小時候被管得太狠了,長大後一旦自己做主,就容易落下各種毛病。這點在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的日記中我們就能看出很多端倪,光緒的情緒特別容易激動,這也跟翁同龢有關,翁同龢在跟光緒講課的時候,動不動就講一些鴉片戰爭的事情,動不動就講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多麼地屈辱,說到激動的時候師徒二人竟然相擁而泣。而光緒這個人情緒又特別地不穩定,在他12歲的時候(見於翁同龢的日記)有次就突然發脾氣,一拳把宮中的西洋鐘上的玻璃打碎,弄得鮮血淋漓,把周圍的宮女、太監都嚇傻了。在光緒的很多行爲當中,他有一種自毀的傾向,動不動就自殘,情緒又特別地激烈。作爲一個大國的皇帝,經常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在政策上就很容易出現重大失誤了,光緒的重大失誤主要出現在甲午戰爭時期。

甲午戰爭的起因,簡單來說就是1893年朝鮮先是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當局無力鎮壓,便找了爸爸清朝,清朝便派兵過去了,其實剛開始的時候人也不多就2000多人,這個時候日本也處心積慮多年,就是想跟清朝在朝鮮一爭高下,於是日本也派兵過去了。當時清朝覺得日本是個小國,既然日本派兵,我們這邊就增兵,把日本嚇回去就行了。日本人就藉助這樣一個事件在國內製造了輿論,日本國內的衆多憤青就像藉此機會跟清朝決一死戰,當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覺得日本民氣可用,就繼續增兵朝鮮,事態就進一步升級了起來,大戰有一觸即發的可能。

這個時候李鴻章是明白人,他知道當時清朝的武備是隻能嚇唬人的,不能真的用在戰場上,李鴻章便想與日本談和,建議雙方都撤兵,日本人卻表示堅決不撤,要撤只能清朝撤。李鴻章於是就在清廷內部表示,要不清軍就撤了算了,爛攤子讓日本去收拾。可這個時候光緒是不幹的,這個時候的光緒只有25歲,是個十足的小鮮肉,當清朝與日本在朝鮮對峙的時候,作爲一位情緒容易激動的皇帝,他自然想跟日本大幹一場了。再加上這個時候光緒已被慈禧嚴格管教多年,雖然平時人們在他面前磕頭跪拜,但他心裏也清楚,這些人想的還是頤和園的慈禧,對他是不尊重的,他也想乘此機會打敗日本,樹立他在臣子面前的光輝形象。

慈禧如果把政權交給光緒的話 清朝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6張

不過跟日本開戰,也不能全怪光緒,當時朝堂上除了李鴻章一系這些真正在前線帶兵打仗的,其他的人都認爲跟日本打完全沒問題。首先,當時的清朝畢竟已經重新發展了30多年,北洋水師也建設了10多年,以清朝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在面對小國日本的時候就沒有一戰之力嗎?這是當時國人的普遍看法;其次,有人也分析過,而且分析的很理性,他們認爲和平就不會發生在談判桌上,要和平就要以戰促和。

在朝堂上下一致喊打的聲音中,光緒也是意氣風發,他讓人搬來了魏源寫的《聖武記》,記載的是當年康熙征戰四方的戰例。可以說在整個甲午戰爭期間,光緒竟然是以《聖武記》中差不多200年前的冷兵器時代戰爭時代的戰法爲指導,指揮了一場近代化的戰爭,這不是胡扯麼?不過從中我們也能看出,光緒受的完全是中國傳統的一套帝王教育,在這種教育下教育出來的皇帝,怎能應付近代的世界局面呢?想必當時在乾清宮裏的小鮮肉光緒皇帝,就跟今天橫店裏的抗日神劇演員一樣,天天想的都是怎麼去手撕鬼子。這就好比很多玩遊戲機的玩家,在遊戲世界裏用的是自己平時沒有的力量去與各種BOSS大戰,雖然每次都能贏,每次贏了以後都會感到很爽,但在現實當中,他並沒有這樣的力量。

慈禧如果把政權交給光緒的話 清朝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7張

在哪個階段,光緒下的各種諭旨,包括他自己的硃批當中經常會出現迎頭痛擊、定殲此賊等等的字句。可在實際的戰場上,清軍卻一路潰敗。1894年9月15日中日雙方爆發平壤戰役,清軍在與日軍激戰一天後就一潰千里。緊接着兩天後中日雙方又在黃海爆發了主力艦隊的海戰,清軍再次戰敗。此後日軍一路進擊,到11月份的時候攻佔了旅順,到1895年2月份的時候又攻佔了威海衛,形勢對清朝已極爲不利。

而這個時期的光緒在幹嘛呢?就待在他的宮中不斷地“指揮”着前線的戰鬥,在他的眼裏清朝一直都沒有輸。這段時間,慈禧一直在頤和園養老,她剛開始的時候也不覺得打日本會費勁,但也畢竟是老練的政治家,到後來的時候知道情況不對了,私下便開始召見一些重臣,到這個時候慈禧、恭親王、李鴻章這些有經驗的政治家都知道戰爭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尤其在日本登陸旅順的時候李鴻章就知道情況不行了,也試圖與日本談判,但被日本拒絕了。

那光緒是什麼時候明白的呢?還是在日本登陸本土之後,李鴻章上了份奏摺,告訴光緒這仗不能這樣打了,硬拼是不行的,只能依靠主場優勢誘敵深入,跟日本打持久戰。李鴻章的這個建議是非常正確的,日本畢竟是客場作戰,兵源、後勤都跟不上。可光緒卻不這樣想,他覺得李鴻章就是怕死,光緒認爲只要有忠臣就肯定能打贏,如果出奸臣就肯定會出問題,這種見識也非常膚淺。所以當時的光緒就屢次嚴令各部隊寸土不讓,跟日本人死磕。李鴻章的淮軍也是在那個時候被他一波一波地送上了戰場,最後全部喂到了日本人的虎口當中。

慈禧如果把政權交給光緒的話 清朝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8張

直到北洋艦隊覆滅前夕,他纔算是明白了過來,不過那個時候也已經晚了。哪個時期,光緒就跟變了個人似的,之前天天看《聖武記》,看戰報下指示,到了那幾天就什麼事都不管了,躲在一邊看看詩詞聽聽小曲去了。我們看光緒的一生,其實從他硃批的奏摺中就能看出他的性格,一旦他遇到血脈崩張的時候,遇到得意的時候他的字就寫的斗大,而遇到心灰意冷的時候,他的字就寫得又小又歪歪扭扭,這個在歷史檔案館裏能看到。到了北洋艦隊覆滅以後,光緒就知道這一仗是徹底敗了,敗了以後就乾脆當起了鴕鳥,只想儘快結束這個噩夢。直到馬關談判以前,慈禧還跟李鴻章說不能割地,而光緒卻跟李鴻章說,割地就割地,儘快結束這個事情就行了,這就說明當時的光緒其實已經失了分寸,這就是光緒在整個甲午戰爭時期的表現。

當然,後來還有“戊戌變法”這樣的事情,不過那也只是康有爲等人搞的一出烏龍,直到慈禧發動“戊戌政變”的時候,康有爲也還只是個六品的軍機處章京,變法壓根就沒康有爲什麼事,如果真的要搞變法這種改變國家政體的大事,至少也應該是李鴻章這種一品大員出來主持。

不過我們從光緒一生所有的表現,就能判斷出這個人不具備掌控清朝這樣一個大國的能力,也不具備應對近現代這種變化劇烈的國際政治格局的能力,如果慈禧就真的讓光緒出來掌以全部大權,清朝只會變得更糟,辛亥革命恐怕要提前爆發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