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隋煬帝開創了多個“第一”,爲什麼他的名聲那麼差呢?

隋煬帝開創了多個“第一”,爲什麼他的名聲那麼差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隋煬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李世民奪位後,很喜歡跟臣子談論讀書心得。

一次,他對左右說,我讀了《隋煬帝集》,知道隋煬帝也認同堯舜的功績,否定桀紂的暴行,但他做起事來,怎麼就完全相反了呢?

勸諫小能手魏徵,立馬回答說,一個君主,哪怕再有才,也應當虛心聽取屬下的勸諫,這樣“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治國大事纔不會跑偏掉。

魏徵接着說,但是,“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爲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歸根到底,隋煬帝因爲太有才了,恃才傲物,聽不進勸,自己做了桀紂都不知道呀。

李世民對這個答案很滿意,跟着表態說:“前人的教訓不遠,我更應當引以爲鑑。”

這個情景,愛讀唐史的人,估計都不會陌生。李世民和魏徵,這對CP被塑造爲明君賢臣的典範,正是通過這樣一次次君臣的對話——內容大多是關於勸諫與納諫——而實現的。

這次關於隋煬帝亡國的對話,實際上框定了後人對楊廣的基本評價。

第二年,魏徵遵照李世民的指示,組織力量修《隋書》,定下的指導思想正是“以隋爲鑑”。從隋朝的興亡中吸取經驗教訓,爲當朝國君掌握存亡治亂的命運服務。

基調已定,隋煬帝楊廣在歷史上,就只能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歷代官修史書的殘酷就在這裏,真實永遠是第二位的,資治(服務政治)纔是第一位。

隋煬帝開創了多個“第一”,爲什麼他的名聲那麼差呢?

1

歷史上有些開國皇帝,江山得來極其容易,常被形容爲“欺負孤兒寡母”。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就是典型代表。

另一些皇帝,皇位得來極其血腥,往往通過發動殘酷政變,從父親/兄弟/侄子等人手中奪位。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都是典型代表。

但這不妨礙他們在後世成爲口碑尚佳的皇帝。

原因是,他們治國能力還不錯,且比較在乎自己的形象,言行中不忘體現自己是一代明君。

當然,不排除這些皇帝中,有人對歷史檔案進行篡改,努力漂白自己的形象。

人類總是健忘的,評價歷史人物尤其如此。一個皇帝的出身、曾經的所作所爲,很快就會被遺忘,但他的歸宿、人生的終點是好是壞,卻被人不斷銘記,用於對此人蓋棺定論。

隋煬帝楊廣在歷史上口碑極差,就吃虧在這裏。

他是亡國之君呀。

歷史上,有偉大的開國君主,有偉大的中興之主,但絕無偉大的亡國之君。

因爲他是亡國之君,他的罪惡是疊加的,被無限放大的。

他的上位方式與李世民頗爲相似。兩人均非嫡長子,按照正統的繼承程序,都沒有機會入承大統。結果,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滅了皇太子李建成,逼父親李淵退位。

而楊廣的操作相對柔和一些。他一面在父母面前裝孝順,扮樸素,贏得賢孝之名;一面收買權臣楊素,散播謠言,說皇太子楊勇求神占卜,盼望皇上早死。

搞得楊堅防太子如防大敵,乾脆把楊勇廢了,指定由新太子楊廣囚禁管制。

臨死前,楊堅躺在病牀上,太子楊廣與大臣楊素等人侍駕。楊廣估計楊堅差不多了,就與楊素商量後事,但楊素給太子的回信卻陰差陽錯送到楊堅手中。

與此同時,楊堅的寵妃陳夫人,哭哭啼啼,跑到老皇帝牀前,說太子要非禮她。

眼前種種,讓楊堅對楊廣破口大罵,並命人急傳廢太子楊勇前來。

門外的楊素見情況緊急,趕緊與楊廣密謀,決定做掉楊堅,控制局面。楊素立刻假傳聖旨,將知情的大臣逮捕入獄,又更換皇宮守衛。

安排妥當,楊素派人入內探視楊堅。不久,楊堅就駕崩了。

由於史書在說到楊廣的上位史時,模棱兩可,導致其是否弒父即位,迄今衆說紛紜。但是,李世民殘忍殺害太子李建成、逼退父親李淵,卻是千真萬確的事情。

弔詭的是,確鑿的歷史可以美化成實現貞觀之治的必要條件,而模糊的歷史卻被強化成隋朝短命而亡的必經之路。

因爲楊廣是亡國之君,所以他必須揹負倒果爲因的沉重十字架。

隋煬帝開創了多個“第一”,爲什麼他的名聲那麼差呢? 第2張

▲唐初的輝煌,一半以上是從隋朝繼承而來

2

在線性的歷史解釋中,二世而亡的隋朝,隋文帝楊堅越英明,就映襯出隋煬帝楊廣越敗家。

不過,平心而論,把隋亡的責任都推到楊廣身上,有失公平。

楊堅確實厲害,治國很有一套,做了很多開創性工作,被西方人公認爲中國最偉大的帝王。

但他,也給兒子挖了不少坑。

楊堅執政後期,已經趨於暴虐,容不下異見分子,實行酷刑,濫殺功臣。他熱衷於搞釣魚執法,經常派人向一些官吏行賄,發現有人受賄了,直接處以極刑。

他本人崇尚節儉,卻捨不得讓老百姓過上較爲富足舒服的日子,緊緊守着國家的財富。

甚至在關中百姓遭遇災荒、生活難以爲繼時,他仍不肯開倉賑災,而是任憑一隊隊饑民艱難地踏上逐糧洛陽的苦旅。

難怪明清之際的大儒王夫之看楊堅不爽,說:“隋文帝之儉,非儉也,吝也。”

他下令禁止民間聽音樂,甚至下令廢除學校。這些悖逆歷史潮流的做法,最終都在楊廣上位後得到糾正。

楊堅在位後期,因爲這些昏聵的舉措,已經激起了多起反抗暴政的起義。

開皇九年(589年),20歲的楊廣,被父親任命爲伐陳軍隊的最高統帥。年紀輕輕就率領50萬大軍,滅了南方的陳國,實現南北大一統。

將江南納入統治版圖後,隋文帝楊堅對這片“新領土”採取了高壓政策。不僅下令毀掉六朝古都建康城(今南京),還下令銷燬江南地區的所有武器,強迫部分江南士族遷入長安。

楊堅讓大臣蘇威作《五教》,規定江南地區百姓,無論年齡大小,一律都要背誦。這是典型的文化專制主義。

僅僅一年時間,這些政策就激起了江南人的激烈反抗。

開皇十年(590 年)十一月,在舊時陳朝的疆域內,一場旨在反對隋朝的叛亂全面爆發。婺州、會稽、蘇州均有人舉兵起義,被叛軍抓住的隋朝官員,有的被開膛破肚,有的被割肉吃掉。叛軍邊吃邊怒吼:“這樣就能讓你們更好地背誦 《五教》 了?!”

面對蔓延開來的暴亂,楊堅只得調整統治策略,將主管江南事務的揚州大總管換人,換來了晉王楊廣。由此開始楊廣駐防並治理江南的10年生涯。

楊廣一反父親的高壓政策,對江南實行懷柔政策。

他利用當地望族充當說客,勸諭造反者歸順,兵不血刃就奪回17座城。相當快速而有效地化解了反隋風潮。

他不像父親那樣,任命關隴士人鎮壓江南士人。他比較注重江南人自治。

在他的揚州大總管府中,聚集了一批江南才學之士,比如王胄、諸葛穎、虞世基虞世南兄弟等。他們都是樑、陳舊朝的官員,又是江南大族的代表人物。他們聚集在楊廣周圍,影響着楊廣的行爲方式和思維模式,希望楊廣能夠成爲江南地區利益的代言人。

楊廣同樣需要培植新的政治勢力。

史載,楊廣在江南專擅帝國東南一方,勢力見漲。他想要奪太子之位,成爲天下共主的慾望被激發出來。他曾與親信謀劃奪嫡之事,郭衍說:“若所謀事果,自可以爲皇太子;如其不諧,亦須據淮海,復樑、陳之舊。”

意思是,奪嫡成功最好,不成功也不怕,以江淮爲依託,建立一個割據政權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楊廣深以爲然。

開皇二十年(600年),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關隴集團主要成員分裂成兩派。一派以高熲爲首,擁護太子楊勇;另一派是楊素、宇文述等人,支持另立晉王楊廣爲太子。

後者最終獲勝,高熲隨即被罷免,關隴集團中的許多元勳遭到殺戮。

不過,楊廣對幫助自己的關隴勢力,時時加以限制和防範。他很重視利用江南士族對關隴勢力形成牽制。

登上帝位以後,他開鑿大運河、建設江都宮、三幸揚州,這些作爲都是爲了鞏固他在江南乃至整個帝國的勢力,促進南北的統一融合,並不是傳統史家一句“遊樂無度、荒淫無道”所能概括的。

隋煬帝開創了多個“第一”,爲什麼他的名聲那麼差呢? 第3張

3

中國從有歷史敘事開始,就假定了一個歷史事實:亡國之君沒有一個好東西。

在儒家的君主養成課中,一個好君主如果亡了國,那它教君主爲善的整個理論基礎就站不住了。所以,亡了國的君主,只能是,必須是壞君主。

這就造成顧頡剛所說的“層累製造出來的僞史”,爲了達到說教、資治的目的,一個亡國之君在後來一代代史學家的記述中,壞事越做越多,人品越來越壞。

這種道德先行的評價體系,常常陷入罔顧史實的泥淖。

最愛君前段時間寫過北宋初年陸續滅掉十國政權的過程。與軍事進攻同步進行的,是北宋官方的政治宣傳與歷史書寫,將這些政權的末代君主都塑造成無道之君。

但事實上,後蜀末帝孟昶、南唐後主李煜、吳越國主錢俶等人,雖爲亡國之君,卻倍受當地人民感念,當他們被送往北宋國都時,百姓可以幾十裏哭送之。

因爲他們是亡國之君,他們的功績會被弱化,被逐漸抹去。因爲他們是亡國之君,他們的污點會被放大,被上綱上線。

實際上,有很多原因可以導致亡國,君主壞不壞只是其中一個選項。

比如有些國家窮兵黷武發展武力,有些國家與民休息發展經濟,當他們相遇時,後者可能被前者所滅,但我們不能機械地認定後者有一個荒淫之君,前者有一個英明之君。

隋煬帝楊廣的亡國,則更加複雜。

他繼位後,在挑選新年號時,圈定了史上最大氣磅礴的兩個字——大業。毫不掩飾自己意欲造就偉大功業的野心。

他的確是一個自信乃至自負的人,曾對人說:“天下人都認爲我是因爲生在皇家,才能繼承皇位坐擁四海,但如果讓我和天下的士大夫進行一次文治武功的競選,我也是當仁不讓的天子。”

這還真不是吹牛逼。

連向來鄙視楊廣的清初史學家王夫之都不得不說,逆廣(他對楊廣的稱呼)少年帶兵,頗有才幹,屢戰屢勝,“使與羣雄角逐於中原,未必其劣於羣雄也”。

你想啊,他爹已經是歷史上相當有作爲的皇帝,作爲繼承者,他要麼坐享其成,樂得個輕鬆,要麼超越父輩,但那會累成狗。

楊廣選擇了後一條路。

難得的是,他忙得沒時間荒淫好色,大小公務纏身,真的累瘦了。而他,真的不是瞎折騰,幹出了許多彪炳千秋的大事業。

根據當代歷史學者的不完全總結,楊廣總共創造了這麼多個“史上第一”:

第一次開鑿了“利在千秋”的世界上最長的大運河;

第一次建起了被譽爲“土木工程里程碑”的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第一次創建了有防禦體系的活動宮殿城市和報警器;

開創了世界上最早的醫校“太醫署”和古代最精美的圖書館;

第一次進行了空前的文化建設,整理了數千部文化典籍;

第一次在中國修築了25000多裏的交通幹路,建起全國空前的水陸交通網絡和水利灌溉系統;

第一次開拓了“過於秦漢遠矣”和超過唐宗宋祖的疆域;

第一次扶植了佛教宗派的產生,開始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

第一次有了領先世界的外傷斷腸吻合手術的記載;

第一次在法律上廢除“十惡”之條;

第一次取消商品入市稅;

第一次免除婦女的課稅,揭開了取消婦女人頭稅的序幕;

第一次確立了爲以後歷代沿襲的教坊制和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文藝演出隊伍;

第一次在京都設立專管少數民族的“四方館”,提出“混一戎夏”、諸族一家的思想政策,把郡縣制推廣到西域;

第一次在“無隔華夷”的開放政策下,隆重接待數十國使團、商人及留學生,進行了空前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這些“史上第一”,均是楊廣在位的14年間發生,有些是他直接推動的,有些則不早不晚恰好發生在他的時代。

不難看出,只有追求開創性事業、具有原創性視野的帝王,纔有魄力、有能力造就這麼多突破性的紀錄。

這不是一個蠅營狗苟、荒淫縱樂的王國之君,做得出來的。

傳統史家在寫隋煬帝歷史的時候,囿於以隋爲鑑的主旨,無法解釋這些具有開創性、原創性的作爲,因而只能在動機上進行詆譭。

比如,楊廣營建東都洛陽,本意是爲了加強對關東和江南廣大地區的控制,維持帝國一統。

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卻認爲,是楊廣聽信了江湖術士的讖語,說“修治洛陽還晉家”,才啓動了這項巨大的土木工程。把建東都的原因,歸結爲隋煬帝的迷信和昏庸。

還有,開鑿大運河,溝通中國五大水系,完成了南北交通運輸的大動脈,對於中國此後1300多年的王朝歷史,居功甚偉。

但傳統史書一概將之說成是,隋煬帝爲了巡遊玩樂才幹的,甚至具體到說他,就是爲了去揚州看瓊花嘛。

本質上還是那句話,因爲他是亡國之君,他乾的任何事情,不管結果如何,在動機上都是十惡不赦的。

4

不是說隋煬帝沒有錯,而是說,歷史評價的客觀性存在偏差。就像歷史學者胡戟所說:

我們差不多可以說,秦始皇做過的事,隋煬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沒有焚書坑儒;我們還可以說,隋煬帝做過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沒有開運河。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譽,隋煬帝卻落了個萬世唾罵的惡名。

這恐怕就是歷史的勢利了:贏者通吃,輸家被打倒,還要踩上一隻腳。

隋煬帝錯就錯在,太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在短期內連續興辦大役,已經超越了民力的負擔。

大業元年(605年),一年內,他就掘長塹、營東都、開運河、造龍舟、遊江都,役使了幾百萬子民。

他乾的事情,每一件都是好的,但加在一起,限期完成,就形成苛政,乃至暴政。

史學家胡如雷曾做過一個估算,從仁壽四年(604年)隋煬帝即位,到大業八年(612年)第一次東征高麗,8年時間裏,隋王朝一共上馬了 22 項大工程,總共動用的人力有3000多萬人次。

隋煬帝時期,全國人口4600萬,8年時間就動用了3000多萬人次,平均每年徵用400萬左右的勞動力,將近總人口的1/10,幾乎是全國男丁的總數。

民力透支,已達極限。

接下來,大業八年(612年)至十年(614年),連續3年,三徵高句麗。終於把隋王朝逐步拖垮了。

楊廣繼承乃父的功業,基本已降服了東西突厥,打通西域,征服西南,四方來朝,建立起以隋王朝爲中心的國際關係秩序。

舉目四顧,只有高句麗不是真心臣服。

從楊堅開始,就有過徵高句麗的先例。楊廣同樣希望拿下高句麗,爲自己的世界帝國畫上句號。

但對付這麼個蕞爾小國,楊廣的做法卻讓人不解——他竟然出動了113萬征討大軍,分爲24軍,每日發一軍,向遼東進發。如果加上200萬負責後勤的民夫,這支東征隊伍,竟達300萬人,是高麗全國總兵力的十倍還不止。

歷史學者韓昇認爲,隋煬帝這麼大陣仗遠征高麗,其實不是真想打下高麗,而是一場軍事形式的政治威懾行動。

但是,楊廣沒有料到,高麗並未攝於軍威而投降,而是發起了誓死抵抗。

備戰不足的隋朝大軍,把第一次遠征當成了軍事大遊行,最終慘敗。

失敗拂了面子,楊廣就越要爭回來。到第三次遠征,高句麗遣使請降,楊廣終於“大悅”。

但國內的情形,很快就讓他高興不起來了。

5

隋朝盛衰的分野,恰好在大業十年(614年)。

此時,楊廣搞定了他所要的國際秩序,但國內秩序卻亂成一鍋粥。

前一年,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趁楊廣二次遠征高句麗時起兵,以“爲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民之命”,“廢昏立明”等口號相號召,一時“公卿達官子弟奔着如流”。嚇得楊廣看着唾手可得的高句麗都不敢留戀,趕緊命令回師。

雖然楊玄感的反抗很快被鎮壓下去,但反隋的潘多拉盒子一打開,再也合不上了。

對楊廣而言,在這些反隋的勢力中,農民起義的威脅並不可怕,他最怕的是關隴貴族集團的集體造反。

前面說了,隋朝的建立仰賴關隴貴族集團,楊廣即位後,有意引入江南士族力量,對關隴貴族集團進行抑制。

現在關於科舉制的創立時間,仍有不同說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楊廣在位期間,創立了進士科,以此取代九品中正制,讓中下層地主甚至貧寒子弟,都能通過讀書應考,走上仕途,從而打擊豪族壟斷政治的局面。

這一做法,影響了中國1300多年,直到清末廢科舉爲止,科舉制成爲中華帝國後半期最重要的取士通道。

但在當時,科舉制最早卻激起了關隴貴族集團的普遍不滿。因爲這相當於剝奪了他們的世襲特權,對他們的地位和利益構成挑戰。

楊玄感、李密、李淵,隋末幾股大的起義,領導者都是關隴貴族集團出身。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順便說一下,楊廣的兩大功業——大運河和科舉制,均對中國歷史產生無可估量的影響,但它們都是“照遠不照近”的千秋功業。他因此而亡國,後來的朝代卻因此而興盛。

從這個意義上看,楊廣也算是中國歷史的殉道者吧。

天下大亂之時,楊廣卻離開中原,來到揚州。勸諫的大臣說:“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所有。”

楊廣不聽。

他曾說過,我性不喜人諫,誰要是上諫言,我決不讓他活在地平面上。

能力強大的人,往往剛愎自用。楊廣不能倖免,這導致了他失去最終翻盤的機會,也給後來的魏徵不斷勸諫李世民一個最好的理由。

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在世的最後一年。據說他有時會摸着自己的頭,照鏡對蕭皇后說:“好頭頸,誰當斫之?”

隨駕南下的十多萬侍衛驍果將士,大多是關中人,“見帝無西意,謀欲叛歸”。最終舉火起事,內外呼應,攻入宮中。

面對叛軍歷數十大罪狀,楊廣不得不說:“我實負百姓!”

他不希望受鋒刃之辱,解下白綾,被縊殺而死。

弒殺者,正是當年幫他謀取帝位的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

得到楊廣的死訊後,他那已經起兵稱帝的表兄弟李淵“哭之慟”,說:“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

然而,僅僅四年後,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淵坐穩了江山,將楊廣改葬於江都雷塘,並把他的諡號從“明帝”改成了“煬帝”。

唐朝詩人羅隱說:“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

一個死後落寞的亡國之君,從此定格爲歷史的反面典型,成爲臣子調教君王的教案。

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荒淫故事,但很少人知道,他雖然不是一代明君,至少不是庸君,不是昏君。

歷史翻過一頁又一頁,他的名字擺在正確的位置上了嗎?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