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真相:商鞅變法的精髓是三權分立

歷史真相:商鞅變法的精髓是三權分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鞅變法,其所變之法絕對是有超前意識的,可以說這套方案中已經可以看到三權分立的影子,下面,我們就來細細的看看商鞅的變法。

歷史真相:商鞅變法的精髓是三權分立

網絡配圖

商鞅變法的最大一個優勢,那就是軍政分離,既軍事指揮官不再完全依靠國君寵幸程度來任免了,一個軍功制度的國家裏,沒有任何軍功的人是無法帶領一支軍隊的,這樣一來,可以保證軍隊素質的穩定性,維持了國家的力量。不能說,軍事力量是國家生存的基礎。一個國家要長久,其軍事基礎必須牢靠。同時,法制社會的建立,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秦孝公的兒子,後來的秦惠王在當太子的時候,曾經就犯法,也曾經被正法,因此其國家機構穩定,任何人都不敢以身試法。朝廷官員不盡心,百姓有權利上書朝廷罷免官職,這樣一來又保證了政府機構的廉潔性。已經有了三權分離的基本現象,這樣一來,國家抵抗風險的能力就增強了,不會因爲一個國王的懦弱無能而毀了整個國家。

秦國自公元前356年,孝公以衛鞅爲左庶長變法革新。制定嚴厲法令,以法治國,獎勵軍功,鼓勵耕織。孝公十二年築咸陽城,十三年(前349年),乃自櫟陽徙都咸陽。變法前後共八年,實際上只用了七年多,秦國便有能力築造新都,可見變法成效之迅速,更見自力更生之生命力。在此間,除了秦國在公元前359年伐韓奪少樑城外,國土沒有增加一毫,全是在自家土地上變着法兒增加生產總值。

歷史真相:商鞅變法的精髓是三權分立 第2張

網絡配圖

商鞅變法另一個成效,那就是讓有限的資源全部活了起來。這如何說起呢?老秦國輕商業,國家富有了,在封地內,貴族享有封地所有權,這意味着封地內所有的賦稅都交由封地主,而這些地主又不從事商業活動,自己吃用又花不完,因此有錢有糧食都是攢在自家地裏,可以說,這些錢都是死了,無法進行再投資再生產。而商鞅變法後,貴族封地只是領取少量的稅賦,其餘的上繳國家,由國家決定再生產再調控。國家可以下放給農民,而農民是最實際的,他們本身收益不多,沒多少錢和剩餘糧食,他們有錢的時候會想着擴大再生產,買地買種子,這樣一來,錢就活了。整個國家一個活字了得,一個國家強盛與否不是外部可以決定的。完全依賴內部的政治。秦孝公登基元年,商鞅入秦,秦孝公五年變法方開始實行,可見,這前期準備多麼重要,多麼的困難重重,其困難無非是這個與那個的利益衝突。

天命是可曰,在人爲,定於天。決定一個事物成功與否的,在於人的謀劃以及機遇。秦國變法年間,正值魏齊爭霸中原,中原各國都圍繞在這兩國周圍進行紛爭,秦孝公抓住機遇,以主動出擊,積極防守的姿態在秦國外圍建立了一道道防禦圈。更是在變法成功後,魏國爲齊國所擊敗,上將軍龐涓戰死,鐵騎損失怠盡,秦國趁此機會,重奪河西之地,收復函谷關,據崤函之固以臨天下,走出了一統天下的第一步。

歷史真相:商鞅變法的精髓是三權分立 第3張

網絡配圖

實際上,秦國在那個時候只是屹立不倒,離一統中國還很遙遠。正如秦惠文王所言,秦與之較,勝其一國,略比肩於兩國,三國則一敗塗地。可見,秦國的綜合國力在當時只是比其他國家稍微強盛一點點,如果同時對上兩個國家,就沒有必勝可言。當然這個數據還是一直在變動的,因爲中原各國於之後還出現好幾個超級大國。在經濟民生上,秦國不如齊國,甚至也趕不上魏國。對這兩個國家,秦國有軍事上的優勢。對於趙國,秦國雖然有經濟上的優勢,但秦國軍事力量尚不是趙國陰山鐵騎的對手。因此,秦國當時對於其他任何結盟國家都無可奈何。秦惠文王時期,派兵奪取巴蜀,拓地千里,之後方纔確立了在經濟上一家獨大的優勢地位。在其間,能與之比肩的只剩下齊國,趙國了。(秦惠文王后期,趙國爲武靈王執政,齊國爲宣王執政,這兩個國家也是當時的超強戰國)。秦武王死後,秦國國君待立,昭王爲趙主父所立,秦國始有二君。這側面證明了當時的秦國並非是一家獨大的局面,趙國甚至可以干涉秦國內政。這說明了一件事。一個自力更生的國家是無法被滅亡的,但卻也不是獨攬乾坤的。把自己的力量完全釋放可以保衛自己,但仍然有瓶頸,那就是別人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自己在發展的同時,別人也在發展。更應了秦孝公說的一句話,一個國家在沒有經過內亂以及連續的重大打擊外,是不能靠外力將其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