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魏孝文帝爲了漢化做了哪些事?爲什麼說他消滅了一個民族?

北魏孝文帝爲了漢化做了哪些事?爲什麼說他消滅了一個民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是一個特別的時期。在世界範圍內,遊牧民族紛紛開始騷擾、侵略和衝擊着更爲先進的農耕文明。在西方,以日耳曼人爲代表的“蠻族”正侵蝕着羅馬帝國;在東方,漢族政權正被五胡瓜分撕扯。每念及此,除去劫後餘生的慶幸之感外,也不免心生疑惑——羅馬已灰飛煙滅,古老中國卻因何永世長存?

北魏孝文帝爲了漢化做了哪些事?爲什麼說他消滅了一個民族?

不可否認,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與有力推動者,但我們絕不能因此忽視英雄人物對其施加的巨大影響,譬如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多半會在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之間抉擇。客觀的說,國人對帝王是否偉大的評定標準多數侷限於統一中華、驅除胡虜,對“文明”本身缺乏相應思考。

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的偉大之處,主要體現在對漢族政權的貢獻,而在古代曾有一位皇帝,其政績卻超越民族與種族,甚至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堪稱是解決文明間衝突的非典型案例。

之所以是“非典型”,是因爲無論在何時何地,人們解決不同文明間衝突的主要手段是暴力,以中國古代爲例,中原漢人與四周夷狄可謂世仇,二者之間的爭鬥從未消停——中原政權強大時,遊牧民族就會異常恭順,一旦中原動盪,獫狁、鬼方、犬戎、東胡、匈奴、肅慎、柔然、敕勒、羯、氐、突厥、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遊牧民族就會大舉入侵。雙方一直在進行着漫長而殘忍的拉鋸戰,任何一方都不肯被對方同化。

事實上,如果沒有北魏孝文帝,古代中國很可能就會重蹈羅馬帝國的覆轍——被鮮卑、匈奴、柔然等落後民族瓜分殆盡,再建立起無數小國。他們會控制漢人思想、扼殺漢人政治、閹割中華文化,九州將成爲毫無希望可言的煉獄。鮮卑拓跋部定居中原後,建立起胡漢共治的王朝,從一開始就在推行漢化——然而這種漢化是有限且雜亂的,其目的只是爲了維護統治。鮮卑統治者雖然會學習四書五經和傳統典章,但對自身文化、服飾、語言乃至飲食等卻仍堅守傳統,以自己身爲鮮卑而倍感光榮,並刻意區分出鮮卑與漢人的差別。

北魏孝文帝爲了漢化做了哪些事?爲什麼說他消滅了一個民族? 第2張

這樣的局面,直到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才得以改變。之所以稱讚孝文帝,是因爲他清楚地意識到這種人爲區分所帶來的危險,所以他採取了一種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辦法——選擇主動迎合,全力學習接受更爲先進的中原文明,鼓勵胡漢通婚。有人說,孝文帝作爲少數民族統治者是失敗的,他親手消滅了鮮卑人。然而消失的只是“鮮卑”這個稱呼,鮮卑血脈至今仍在許多國人體內奔涌不息。

不過在談及孝文帝之前,我們還得先從一個女人說起,她就是北魏的文明太后——馮氏。在十六國時期,一共誕生了四個漢人政權,其中就包括馮跋所建立的北燕。馮跋去世後,其弟馮弘繼位,其子馮朗受封廣平公,其女則爲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左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后)。北燕滅亡後,馮朗歸順北魏,官至秦、雍州刺史,封遼西郡公,其女在左昭儀馮氏的照料下成爲文成帝拓跋濬的貴人,並最終成爲母儀天下的皇后。

北魏孝文帝爲了漢化做了哪些事?爲什麼說他消滅了一個民族? 第3張

北魏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駕崩,嫡長子拓跋弘即位,是爲獻文帝。由於拓跋弘即位時年方十二,無力處理朝政,因此馮太后發動宮廷政變,將其架空爲傀儡,一手把持着朝廷大權。承明元年(公元476年),獻文帝突然去世(一說爲馮氏毒殺),年僅23歲,5歲的長子拓跋宏即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孝文帝。

不用想,朝政大權又一次落在馮氏手中,以太皇太后的名義繼續臨朝稱制。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裏,馮氏先後頒佈了多項改革措施——比如建立“班祿”制度、實行均田制、建立戶籍制度......可以說,這些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借鑑了漢族政權的政治制度, 促進了北魏的繁榮富庶,爲孝文帝日後進行改革提供了物質基礎。

北魏孝文帝爲了漢化做了哪些事?爲什麼說他消滅了一個民族? 第4張

在這位漢族嫡祖母的薰陶下,孝文帝從小就是漢文化的忠實擁蠆。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10月17日,太皇太后馮氏去世,孝文帝自此正式親政。面對着吏治混亂、財政困難、外部威脅加劇的棘手局面,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他以“班祿”制度爲藍本制定了俸祿制度,通過給官員發放薪酬的方式避免其大肆搜刮,以減輕百姓壓力、緩和官民矛盾。雖然貪污並不會因此完全杜絕,但這畢竟讓老百姓的生活好過許多。緊接着,他又頒佈均田令,將歸屬國家的土地按人口進行分配。雖然地主豪強們依舊擁有大量土地,但下層貧民還是因此獲得了一定數目的耕地,北魏的農業生產得以恢復發展,進一步保障了整個王朝的賦稅徭役。

不過在孝文帝看來,這一切還遠遠不夠。由於朝中反對勢力太大,孝文帝決意推行的政策註定無法順利施行,於是他決定採取“圍魏救趙”的方式。在他的構想中,現有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位於北方,物產貧瘠且不利於控制中原,假如能遷都洛陽,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又可趁勢學習漢族文化,推行力度空前的改革。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以“南伐”爲名率衆臣及20萬大軍南下,因陰雨連綿不絕遂在洛陽“停駐”,這才完成了遷都大業。常言道“入鄉隨俗”,既然來到洛陽,生活方式自然就得全面變革。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5月26日,孝文帝提倡說漢語、使用漢字、禁穿胡服、依照《漢書》改革度量衡、鼓勵與漢族通婚,還改鮮卑複姓爲漢字單姓,比如拓跋氏改爲元氏、丘目陵氏改爲穆氏、尉遲氏改成尉氏、步陸狐氏改成陸氏......此外,孝文帝還按照漢朝的典章制度改革體制及律法,尊孔重禮,提倡以孝治國。

北魏孝文帝爲了漢化做了哪些事?爲什麼說他消滅了一個民族? 第5張

經過元宏的改革,傳統漢文化在這個黑暗時期發出了新的耀眼光芒。在南朝陳慶之奉命出使北方時,愕然發現洛陽一帶禮儀周全、人才濟濟,就衣冠服飾而言,中原遠勝南方。這一情景既加深了南北朝之間的交流,也爲後來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民族認同和文化基礎。通過這場改革,我們不難發現,落後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若不主動接受漢文化,不出100年就會滅亡(比如元朝),如果要學漢文化,那最後遲早都會變成漢人。事實上,一旦民族通婚和文化認同二者同時滿足,無論是什麼民族,最終都會與腳下的這片土地融爲一體,成爲新的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