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武宗滅佛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唐武宗滅佛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唐代滅佛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唐武宗爲什麼要滅佛?滅佛之舉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什麼影響?

唐武宗滅佛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一、大舉滅佛的原因

1.封建經濟受到影響

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離不開農業的發展。人口、土地自然是十分重要的生產要素。唐代前期施行“均田制”,對土地管理比較嚴格,但是對佛教的管理比較寬鬆。

不僅每個僧人可以分得土地,而且寺院還可以擁有自己的田地。然而到了後期,隨着商品經濟的興起,均田制逐漸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氾濫,使得許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於是大量農民流入寺院,寺院因此聚集了衆多勞動力,逐步擴張,嚴重影響了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秩序。都去當僧人了,誰來種田?誰來交稅?誰來結婚生子?

根據《毀佛寺勒僧尼還俗制》記載,一場會昌滅佛,“毀寺4600餘所,還俗僧尼26萬人,驅逐遊惰之徒10餘萬人,毀私造寺廟4餘萬所,收田地數千萬頃,收奴婢10餘萬人爲兩稅戶”。

當然,有學者指出土地數目有誤。武宗時期,全國耕地總數才幾百萬頃,哪裏能沒收幾千萬頃的土地?

所以可能是把“十”誤寫作“千”了,實際數目也許是幾十萬頃。但無論是幾千萬或是幾十萬,都反映了當時佛教妨礙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

總而言之,佛教經過初唐歷代君主的支持下發展迅速,又因社會發展和均田制的瓦解,促生了寺院大肆侵佔民田的現象。這種現象已經危及到封建王權的統治,而這正是武宗滅佛的直接原因。

2.宦官與佛教的緊密聯繫危及皇權

歷朝歷代的君臣之間,向來存在着微妙的權力制衡關係,唐代也不例外。君臣的默契配合不僅能穩定朝政,更能推動國家的發展。

在唐代後期式微的趨勢下,“會昌中興”的局面就是君臣配合默契的最好證明。當然,一方勢力壯大就會引起另一方的不滿,君臣關係失衡就會產生問題。武宗時期佛教與宦官的緊密聯繫威脅到了皇帝的權力。

唐代後期,宦官擔任樞密使,掌軍權。宦官仇士良當年矯詔擁立武宗登基,統領着皇宮禁軍,還擔任功德使、管理佛教事務。

唐武宗滅佛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2張

其氣焰之盛,連武宗都得“內實嫌之,陽示尊寵”。功德使這個職位,一邊服務於政權,一邊管理佛教。按照現在的人際網絡理論,這恰好形成了一種“結構洞”。中間人仇士良的位置,具有獲取資源的天然優勢。

和其他宦官一樣,仇士良奉佛,同時從功德使這個職位中獲利,因此與佛門關係密切。皇帝自然感受到了威脅。

爲了剪除宦官勢力,第一步就要削弱佛教。之後提升仇士良官職,實際上銷其兵權。待其致仕後,進一步擴大滅佛行動,以致“會昌法難”。

3.鞏固皇權

唐武宗本不是文宗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文宗駕崩後,當時還是穎王的李炎在宦官仇士良等人的勸說下,賜死二王(皇太子陳王成美、安王李溶)及楊賢妃,登基稱帝。

所以,爲了讓自己的皇位更具有說服力,在剛登基沒多久,他就立刻頒佈詔令,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的降生日作爲降聖節,全國放假一天。爲什麼這麼急着紀念老子呢?這與老子的身份有關。

首先,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奉太上老君爲道德天尊,而老子被認爲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既是道教神仙化身,又是李唐始祖,所以紀念老子就是追念李唐的祖宗,就是鞏固皇權。

此外,筆者認爲於輔仁先生的觀點也值得注意。在唐武宗滅佛的這道敕令一出,毀佛寺、收田地等舉措不過是浮於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藏在水面下的真實動機是以滅佛之由,查殺出逃的(唐宣宗)李忱。

唐武宗滅佛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3張

韋昭度《續皇王寶運錄》:“宣宗即憲宗第四子,自憲宗崩,便合紹位,乃與侄文宗。文宗崩,武宗慮有他謀,乃密令中常侍四人擒宣宗於永蒼,幽之數日,沈於宮廁。宦者仇公武憫之,乃奏武宗曰:‘前者王子,不宜久於宮廁,誅之。’武宗曰:‘唯唯’。仇公武取出,於車中以糞土雜物覆之,將別路歸家,密養之……”

唐武宗的皇位是靠弒殺太子得來的,他擔心叔父李忱也這麼幹。加上他與李忱的關係並不好,所以想除掉這個潛在的皇位競爭者也是很有可能的。

有史料記載,唐宣宗逃出皇宮之後,成爲了僧人。與之互爲印證的,正是道士上奏唐武宗的一句讖語:“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黑衣”指的正是僧人。

唐武宗毀佛寺、嚴查寺院僧人等滅佛之舉,很有可能就是爲了找到宣宗,除掉“黑衣天子”。

二、滅佛的影響

1.恢復經濟

武宗下令滅佛的直接原因是,佛教的發展已嚴重影響封建經濟社會的運行秩序。根據《舊唐書·本紀·卷十八》記載,“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飢者; 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

在唐武宗滅佛行動中,收回被寺院侵佔的田地竟有幾十萬頃。寺院掌握了大量土地,再租給農民耕種。打破了朝廷對土地的直接管理。

經過整頓,“毀寺4600餘所,還俗僧尼26萬人,驅逐遊惰之徒10餘萬人,毀私造寺廟4餘萬所,收田地數千萬頃,收奴婢10餘萬人爲兩稅戶”會昌滅佛,使朝廷加強了土地管理,也增加了維持封建經濟社會發展的勞動力。

分給還俗的僧尼、奴婢等流民以土地,將其重新編入農籍,成爲兩稅戶。另外,武宗下令拆毀寺院,將建材回收利用。拆毀定覺寺,將寺院中的合抱之木用在新修建的昭武廟上。這些措施確實使社會的經濟問題得到了緩解。

唐武宗滅佛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4張

2.削弱宦官勢力 借興道教鞏固皇權

此次滅佛行動可以分爲兩個階段:限制佛教與大舉滅佛,其轉折點就在仇士良的失勢。上文提到,宦官仇士良擁立了武宗登基。

不但管理佛教事務,暗中對佛教進行保護,還統領着神策軍。唐武宗表面尊寵仇士良,實際早已心生不滿。

出於對宦官掌握兵權的忌憚,前期行動只是限制佛教。當仇士良失勢,新任宦官楊欽義掌握兵權後,滅佛行動便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根據日本高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所錄,會昌三年,“京兆府尹投新裹頭僧於府中,打殺三百餘人”。

拆毀佛寺、強制僧尼還俗,甚至連沒有祠部牒的外國僧人都強制還俗,驅逐出境。同時大興道教,鞏固了皇權。

3.佛教遭遇重創

佛教經此一難,遭到了重創。首先僧尼數量大幅減少,佛寺、佛經、佛像受到了嚴重毀壞。

雖然朝廷允許少量僧人保留,但在文化集中地區長安、洛陽,佛教已大不如前。但是藩鎮割據的地區受到的影響較小,使得佛教勢力在邊遠地區有所保存。《資治通鑑》卷二四八:“五臺僧多亡奔幽州。”

唐武宗滅佛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5張

三、武宗因何而死

據《舊唐書·本紀·卷十八》記載:“三月壬寅,上不豫,制改御名炎。帝重方士,頗服食修攝,親受法籙。至是藥 躁,喜怒失常,疾既篤,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請見,不許。中外莫知安否, 人情危懼。是月二十三日,宣遺詔,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們。是日崩,時年三十三。 諡曰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其年八月,葬於端陵,德妃王氏祔焉。”

唐代皇帝信奉道教,唐憲宗、唐穆宗都因爲想追求長生不死,結果服用丹藥中毒身亡。所以長期服用丹藥是武宗死亡的直接原因。宰相李德裕也信奉道教,曾經擔任浙西觀察使時,自稱茅山道教弟子。

唐武宗滅佛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6張

但是李德裕對於道教有着清醒的認知,他在敬宗時就曾以《諫敬宗搜訪道士疏》直言,勸皇上可以向道士詢問養生方法,但是對於丹藥的功效,不可全信。他本人也服食餌藥,但是隻用來養生。

根據圓仁記錄,唐武宗不僅下令修建築仙台,還令道士“飛煉仙丹”。修建仙台需要挖土,看到土坑太深,甚至想要用僧人頭顱填土坑(還好沒有實行)。

可見唐武宗對道教的癡迷程度。《舊唐書》記載武宗病重後不許李德裕拜見,這一點其實很讓人懷疑。

因爲在仇士良之後,當時掌握兵權的正是宦官楊欽義,他之前與唐武宗關於兵權的問題上有過一觸即發的矛盾。所以,很有可能是在宦官的控制下,“不許”李德裕拜見。

唐武宗滅佛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7張

綜上所述,唐武宗大舉滅佛的原因在於:當時佛教的發展已嚴重妨礙了封建社會的經濟秩序。爲了穩固皇權,發展經濟,武宗一邊推行尊崇道教之風,一邊開始了對佛教的整頓。

另外,還有政治因素。朝中以仇士良爲代表的宦官勢力強盛,而宦官與佛教聯繫密切,使皇上感到了危機。

爲了剪除宦官勢力,他以滅佛之舉削弱宦官的經濟、政治勢力,最終迫使仇士良辭官致仕。從此滅佛舉措愈演愈烈,導致“會昌法難”。

滅佛確實使國家經濟得以恢復,促進了“會昌中興”的局面。佛教在兩京地區遭遇了重創。而迷戀道教的武宗,也沒能改變因服丹而中毒身亡的命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