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靖難之變的起因是什麼?它造成了什麼影響?

靖難之變的起因是什麼?它造成了什麼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爲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爲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

靖難之變的起因是什麼?它造成了什麼影響?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 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爲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爲明成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明太祖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爲皇太孫。

朱允炆因生性“穎慧好學,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愛,稱讚他:“而誠純孝,顧不忘我乎。” 不過,對於這位“仁柔少斷”的皇太孫將來繼任帝位,朱元璋並不十分滿意,曾一度打算更換太子,後因翰林學士劉三吾的勸諫,纔沒有這樣做。

儘管如此,朱元璋對朱允炆的繼位仍放心不下。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朱元璋病故,廟號太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爲帝。臨終前,朱元璋立下遺詔,“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朱允炆即位,是爲明惠帝,改元建文。儘管有朱元璋的遺詔,不許諸王“入臨、會葬”,但燕王朱棣仍直奔京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朱允炆聞訊後,立刻派人持敕,令朱棣返回燕京(今北京),對此朱棣十分不悅。

藩王勢大

其時,鎮守北部邊疆的諸王已有很大的權勢,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節制沿邊士馬”的重權。朱允炆對這些皇叔們憂心忡忡。建文元年(1399)正月,朱允炆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即遣長史葛誠入朝奏事。朱允炆遂向葛誠密問燕王府之事,葛誠如實稟告,乃派他返回燕王府,作爲內應。葛誠回到燕王府,朱棣見他神色不對,心中不免作疑。隨即朱棣親自入朝,他自恃皇叔身份,徑直走皇道入宮,登陛不拜。監察御史曾鳳韶彈劾其不敬,戶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慮絕人”,建議將他徙封至南昌,但都被朱允炆以“骨肉至親”,婉言拒絕。朱棣察覺到朝廷對自己懷有貳心,回燕王府後,便託辭患病,以觀事態的變化。

主詞條:建文削藩

建文帝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量。齊泰、黃子澄以諸王權勢過大,恐難駕馭爲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爲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認爲燕王有功無過,爲了爭取輿論支持,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黃子澄,遂先後廢除五位親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父親謀反,於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爲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靖難之變的起因是什麼?它造成了什麼影響? 第2張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爲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爲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爲庶人,徙漳州。

由於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衆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影響

宗室待遇變化

朱棣稱帝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八日,恢復了周王朱橚、齊王朱榑的爵位 。隨後恢復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爵位。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明成祖令周、齊、代、岷四王歸藩 。六月二十六日,成祖取消建文帝之父朱標的興宗廟號,重新稱懿文太子 ;七月十二日,成祖將朱允炆的三個弟弟由親王降爲郡王;十一月將朱標之子朱允熥、朱允熞廢爲庶人,囚禁在老家鳳陽 。

朱棣因爲反對建文帝削藩而起兵,爲了爭取諸王擁戴,還改變祖制給予宗室更高的品級。如按照洪武年間規定,鎮國將軍(郡王之子)爲三品,輔國將軍四品,奉國將軍五品,鎮國中尉六品,輔國中尉七品,奉國中尉八品。而成祖“遂加鎮國將軍從一品,輔國將軍從二品,奉國將軍從三品,鎮國中尉從四品,輔國中尉從五品,奉國中尉從六品” 。

然而由於朱棣自己是武裝奪權的,爲了保證中央政權穩固,他即位後先將諸邊塞王改封於內地,然後逐漸解除諸王的兵權:永樂元年(1403年)削代王護衛及官屬;永樂四年(1406年)削齊王護衛及官屬,不久廢爲庶人;永樂六年(1408年)削岷王護衛及官屬;永樂十年(1412年)削遼王護衛;永樂十五年(1417年)廢谷王爲庶人;永樂十九年(1419年)周王見勢不妙,主動獻還護衛。洪武朝帶兵的十三位親王,永樂朝削去了六個護衛。與此同時,大封靖難功臣,將大批有經驗的武臣保留下來,加強中央政權,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央和諸藩的軍事力量對比 。

靖難之變的起因是什麼?它造成了什麼影響? 第3張

雖然朱棣實現了朱允炆當年的目的,但只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並沒有改變祖制;其子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仍然設立了三護衛。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叛亂,再次證明親王典兵不是辦法。親征平定叛亂後,明宣宗利用其威望,迫使絕大部份藩王交出了護衛,並從各個方面對宗室加以控制。此後,宗室與中央的矛盾逐漸由軍事上對政權的威脅轉變爲大量增加的俸祿對中央財政的壓力 [170] 。

強化集權統治

爲了更有效率地處理國務,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縉、黃淮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隨後擴充內閣至七人。從此內閣開始在明朝政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另一方面,由於朱棣是造反稱帝的,對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復了洪武年間廢除的錦衣衛,重新開始實施明朝的特務統治。隨後,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設立了東廠,令親信太監掌權,加強特務統治的同時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務統治幾乎貫穿始終,成爲一大特點。

靖難之變的起因是什麼?它造成了什麼影響? 第4張

由於靖難之役時,京中宦官提供的情報幫助成祖擊敗惠帝,成祖即位後便改變太祖以來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開始重用宦官。一方面,明朝出現了鄭和等著名的優秀宦官,下西洋宣揚國威;另一方面,由於司禮監、東廠等宦官掌權的部門地位提高,且地方鎮守、監督採辦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擔任(不全爲朱棣設置),埋下了日後宦官禍國的種子。

遷都北京

主詞條:永樂遷都

由於洪武年間,北方的防務多由幾位邊王(如朱棣、朱權)負責,而靖難後朱棣徙諸邊王於內地,導致華北防務空虛;又由於有唐朝之守外虛內、宋朝之守內虛外的教訓,故在軍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遙控將領守衛邊界的風險很大;“天子守國門”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南京的建文帝影響較大,在政治上考慮,作爲朱棣大本營的北平更加適合作爲帝都。故考慮各種因素後,朱棣決定遷都北京。

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爲北京,名順天府 (與元朝大都區別);隨後遷徙各地富民於北京 。稱北京爲行在。永樂年間,遷都北京的準備一直在進行,如建北京城、建宮殿、疏通漕運等;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即紫禁城,故宮)和北京城建成,遂下令遷都,以南京作爲留都 。

靖難之變的起因是什麼?它造成了什麼影響? 第5張

割讓大寧

朱棣在靖難初始時曾將大寧的全部軍力(包括朵顏三衛)納入麾下,朵顏三衛在後續作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朱棣稱帝后,將寧王封於南昌,永樂元年(1403年)三月把大寧封賞給朵顏三衛作酬勞 。

大寧位於遼蒙冀三省交界處,遼東—薊州—宣府弓形的中心,軍事地位相當重要;洪武十三年(1380年)收復,並建立衛所,至此廢除 [177] 。大寧可以作爲遼東、薊州、宣府等地的防衛前哨,並影響其防衛效果;失去大寧,從關內到遼東就只能走山海關過錦州。此後(尤其是土木之變後),薊遼的戰事不斷。割大寧之事,多爲後人所詬病 [178] 。

地區經濟

靖難之役涉及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反覆的拉鋸戰使得淮河以北的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 。朱棣登基後,減免了河北、河南、山東等曾爲戰場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賦稅,以休養生息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