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范蠡:春秋時期的一代能人,堪稱把話術運用到極致

范蠡:春秋時期的一代能人,堪稱把話術運用到極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范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中國古代商人的精明,不僅在善於“奇貨可居、買低賣高”上面,還有“能說會道”,而能說會道背後蘊含的實際上是極高的人生處世大智慧。在中國古代商人中,除了呂不韋、沈萬三,最著名的莫過於一代商聖“陶朱公”范蠡。

陶朱公范蠡在越國滅吳後急流勇退,離開了權力場,結果隱居幾年便成爲震驚諸侯的一方鉅富,堪稱一代能人,更牛的是,范蠡非常會說話,堪稱把話術運用到極致。

范蠡:春秋時期的一代能人,堪稱把話術運用到極致

勾踐:一句話藏着三層意思,既能捧人,也能裁人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交戰,越國戰敗,按照議和條件,越王勾踐不得不攜家帶口到吳國給吳王夫差當奴隸。越王勾踐怕自己在吳國不安全,就想着把謀臣文種也帶上。身爲重臣的范蠡一看,這陣仗不對,文種是不可多得的治國能臣,大王要這麼做了越國再想雪恥可就難了。

於是他主動請纓,說也要隨勾踐一起去往吳國,互相有個照應。但是越王勾踐攔下了他,說:“愛卿還是幫我守好國土吧。”

范蠡:春秋時期的一代能人,堪稱把話術運用到極致 第2張

這句話有三層意思!

越王勾踐其實也是個話術高手,意思也很明確,第一點指的是此去吳國當人質,本就不光彩,你范蠡身爲國之重臣,跟着去也是白受罪,首先就擺出了會替手下着想的賢君形象。

其次,說你還不如替我守好國門,以防外敵來犯。這話充分顯示出越王勾踐對范蠡的一種信任感。作爲戰敗國君去往別國當人質,國家肯定羣龍無首,而他想任命范蠡在國內主持大局,以防別人趁虛篡位。

再次,在兩層意思之外這也是一個試探,多疑的君王絕不會對一個人毫無保留的信任,假如范蠡回答不夠好,那麼范蠡的政治生涯也就結束了,爲什麼呢?

如果是不會說話的人,很可能會對領導勾踐說:“憑什麼讓我守國門?這個重擔我擔不起,幹不來,到時候沒幹好責任還得算我頭上”,或者情商不好的直接說:“大王帶文種不帶我,是不信任我,我哪點比文種差?”

大家想想,工作生活裏,尤其職場裏是不是很多人存在這樣說話不過腦的問題?

通常我們都會說這個人很不會來事兒,或者不會說話和做人,要麼想着逃避責任,真有事兒又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要麼別人頂上去成功解決了問題,他還要嫉妒來懷恨去。這樣的人,不僅搞不定同事關係,也搞不定和領導的相處,自然也做不出大事業。

范蠡:春秋時期的一代能人,堪稱把話術運用到極致 第3張

范蠡:一句話一箭三雕,安撫勾踐、交好文種、凸顯自己

我們再來看范蠡是怎麼回答的,他這句回答堪稱經典,值得我們去細品。

他說:“國家之內,百姓之事,范蠡不如文種精通。而在國家之外,敵國之內,決策之事,文種卻不如我。”

這句話雖簡單,說的卻很巧妙,有先抑後揚的功效。一方面范蠡通過貶自己,擡高了謀臣文種,誇他精通治民理政之事,將鎮守國門、休養民生這種重大的任務交給謀臣文種更合適。

另一方面,范蠡順勢突出自己的優勢:在國家之外,敵國內部,我的人脈極廣,熟悉敵國情況外交也是我擅長的,我范蠡跟着大王去,能替大王處理不方便處理和決策的事情,可以省下很多麻煩。

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范蠡機智的採取“先貶低自己,誇別人,再說出自己優勢”的策略,誇完文種,再誇自己,有理有據,既不會得罪文種,讓文種感受到被信任和尊重的感覺,也突出了自己的長處,得到衆人信服,最後,還將了勾踐一軍,撫平勾踐的試探之心,讓勾踐覺得必須得帶范蠡去,不帶都不行。於是勾踐果真聽從范蠡建議,帶着他前往吳國,而將文種留在越國,鎮守國門,主持大局。

可以說,范蠡這番對答不僅智慧,而且更體現出他博大的胸懷和高瞻遠矚,在功勞面前不求一時利益,而是着眼於未來長遠。也正因此,范蠡才能在跟隨勾踐入吳後,對整個吳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等勾踐騙取到吳王夫差的信任,從吳國安然返回後,范蠡輔佐他制定出滅吳之策,最終君臣三人齊力同心下,十年發力,一朝滅亡吳國,報仇雪恨,其深謀遠慮,由此可見一斑。

范蠡:春秋時期的一代能人,堪稱把話術運用到極致 第4張

說起來,不論古今,身在職場,上下級、同事之間的關係都是微妙的競爭、合作的博弈關係,一句話沒說好可能就會導致之間的關係決裂,甚至爲日後可能出現的職業危機埋下隱患。

范蠡是很會說話的一類人,一句話一箭三雕,既邀了功,也不得罪別人,同時還擡別人一回,三方都受益,自己的好處也沒落下,實屬我們應該學習的爲人處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