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北魏爲什麼會滅亡?與孝文帝的改革有關係嗎?

北魏爲什麼會滅亡?與孝文帝的改革有關係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緩和了民族矛盾,國力達到巔峯,公元499年孝文帝去世,然而僅僅三十多年,如日中天的北魏王朝就走向了盡頭,這是什麼原因呢?

北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方統一少數民族政權。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之路,參照漢制建立起封建國家政權。然而孝文帝死後僅過了30多年,北魏政權就分崩離析,一分爲二。從結果上來看,漢化改革後不久,北魏政權就瓦解了,似乎改革成了北魏滅亡的元兇,事實真的如此嗎?北魏滅亡的原因又是什麼?

北魏六鎮

鮮卑人同原先的匈奴人一樣,都是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在五胡十六國的大混亂時期,鮮卑拓跋氏南下建立政權。不同於設郡縣的漢人政權,鮮卑人在征服的領土上設置軍鎮,加強軍事控制。如,太武帝滅赫連後,設統萬鎮,擊敗高車後,設北鎮,滅武都王后,設武興鎮。軍鎮制度成爲北魏地方制度的重要內容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後,爲了防範北方柔然部落的南下,在平城外,“發幽、司、定、冀四州築畿上塞圍,起上谷,西至於河,廣袤千里”,構成保衛京師的武裝力量。隨後,拓跋燾又將軍鎮制度引入這裏,先後設置沃野、懷朔、扶冥、武川、柔玄、懷荒六鎮。

初設六鎮之時,因爲戍衛京師的特殊性,特別選拔鮮卑拓跋氏貴族和中原的豪門望族爲武將鎮守,六鎮的軍人因此也擁有比其他地區的軍人更高的政治地位,“昔皇始以移防爲重,盛煎親賢,擁麾作鎮,配以高門子弟,以死防榻,不但不廢仕宦,乃至偏得復除,當時人物,忻慕爲之”。但是,人人羨慕的六鎮軍人到了孝文帝時期,卻變得不吃香了。

孝文帝改革

鮮卑族爲遊牧民族,尤其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早在馮太后主政時期,開始實行的漢化改革就受到很大的阻力。而由馮太后撫養,深受漢文化薰陶的孝文帝,不僅繼承了馮太后的漢化遺志,更繼承了馮太后的政治智慧,用一招釜底抽薪完成遷都大舉。

493年,孝文帝以伐齊爲理由,帶領文武百官,步卒將士數十萬出平城南下洛陽,趁大雨阻塞道路之時,突然宣佈遷都洛陽。原定於伐齊的大軍,變成了建築隊,在洛陽營建新都。然而,遷都之事太過突然,仍有大批士族將領留守在平城,這批人慢慢變成了北魏的棄民。對於世世代代生活在漠原之上的鮮卑人來說,遷都意味着以往遊牧爲主的生產方式,放下馬鞭拿起農具進行農耕,同時還要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說漢語,着漢服,孝文帝貿然遷都,即刻招來了大量反對聲音。

無奈之下,孝文帝做出讓步,“北京根基,帝業所基,南遷二記,猶有留住,懷本樂故,不能自遣,若未遷者,悉可聽其任停,按堵永業”。於是乎,拓跋鮮卑一分爲二,形成南北兩大集團。即便孝文帝做出妥協,不強求所有人都南遷洛陽,但在他的心裏,留守平城的人儼然成了棄子。

孝文帝南遷後,給南遷的鮮卑貴族種種特權,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而北方“冥頑不靈”的貴族則被完全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隨後,孝文帝又引入漢人的門閥制度,改鮮卑姓氏爲漢族姓氏,按照門閥姓氏來任免官員,在這次改革中,北方的遺老遺少被踢出貴族行列,成爲庶姓,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北魏爲什麼會滅亡?與孝文帝的改革有關係嗎?

孝文帝改革,尤其是遷都洛陽後的改革措施,導致北魏統治階級的分化,身爲北方舊貴族的六鎮軍士,不僅失去了超然的政治地位,還被人視爲粗鄙的武人,得不到朝廷的關注和照顧,生活也漸漸失去了穩定的保障。公元523年,北方的柔然南下擄掠,六鎮地區損失慘重,懷荒鎮和沃野鎮的軍民,在破六韓拔陵的帶領下,率先起義,其餘四鎮紛紛響應。然而此時的北魏朝廷,武備已經荒廢,沒有能力平定起義,於是向宿敵柔然求兵。北魏朝廷和柔然聯合之下,才得以擊敗破六韓拔陵,26萬六鎮軍民先後投降,被安置於冀、定、瀛三洲。

然而,歸降不久的六鎮起義軍,又在柔玄鎮、懷朔鎮鎮將的帶領下再次起義。沒有辦法的北魏朝廷,只能依靠地方豪強武裝進行平叛,其中以山西的爾朱榮部力量最爲強大。爾朱榮成功平叛後,被任命爲大都督,並、肆、汾、唐、恆、雲六州軍事。六鎮起義軍也在這時候劃分爲兩部,大部投靠了爾朱榮,武川鎮人則逃向關中地區繼續鬥爭。

原本就是豪強的爾朱榮,又收穫六鎮降軍,成爲北魏最大權臣。528年,胡太后設計毒殺孝明帝,冊立元釗爲新帝,爾朱榮假借孝明帝旨意,攻入洛陽,在河陰溺死胡太后和元釗,隨後縱兵屠殺北魏文武官員上千人,洛陽城內的北魏皇室也被屠殺殆盡。

河陰之變,嗜殺成性爾朱榮爲人們所不恥。531年,原投降爾朱榮高歡,收編六鎮餘部,推翻爾朱氏集團,擁護元修爲帝,即孝武帝。然而高歡也不是什麼善類,孝武帝不甘心做傀儡,於534年從洛陽出逃至關中,投靠武川鎮的宇文泰。宇文泰擁護孝武帝在長安重建魏朝,史稱西魏;同年,高歡,立元善見爲孝靜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北魏就此滅亡。

如日中天的北魏王朝爲什麼走向了滅亡?

第一,統治階級腐敗,攫取了大量的國家財富。孝文帝漢化改革後,北魏王朝幾乎再無戰事,國內更是歌舞昇平。北魏宗室貴族迅速墮落腐化,失去了祖先的尚武精神,瘋狂斂財。例如宗室高陽王元雍,富可敵國,吃一頓飯都要花費上萬錢,有奴僕六千多人,侍候他的婢女都有五百人,《北史》記載說他:”雍識懷短淺,又無學業“,然而這樣的人居然身居高位,還當了丞相。還有河間王元琛,家裏的房子完全按照皇宮樣式建造,這人還有個愛好,就是帶着人蔘觀自己的寶庫,什麼黃金美玉瑪瑙不計其數。被稱爲餓虎將軍的元暉作吏部尚書時,賣官鬻職,官職都有定價,連官都能賣,這個王朝豈能不亡?地方上,州郡刺史等大小官吏聚斂無已,侵吞國家財富,嚴重的削弱了國力。

第二、階級矛盾尖銳。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得大批百姓無法生存下去,紛紛逃亡,北魏的賦稅也因此銳減,惡性循環之下,更加重了對未逃亡百姓的徵稅,農民起義紛紛爆發,主要有北方邊鎮起義、河北起義、山東起義和關隴起義等,這些反抗沉重的打擊了北魏的統治根基。

第三、崇佛。北魏從上到下崇佛,佛寺佔有大量田產並且不納稅。舉個例子,北魏的胡太后主持建造的永寧寺,據楊玄之《洛陽伽藍記》追述,永寧寺塔爲木結構,高九層,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見,耗費了當時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個胡太后不但自己崇佛,還要各地都要修建佛塔,不修建的全部撤職,這使得地方官府更加嚴厲的盤剝百姓,百姓活不下去就紛紛逃亡或出家,北魏可納稅的民戶越來越少。

第四、門閥制度。北魏經過孝文帝漢化改革後,形成了鮮卑貴族與漢族地主共同統治各族人民的局面,產生了大量的漢族門閥以及鮮卑軍事貴族門閥,這些門閥佔有國家的大量資源充實自己的實力,分散了北魏王朝的統治力量,代表者有河南元氏、長孫氏、宇文氏等。

第五、漢化改革不徹底,民族矛盾沒有徹底解決。北魏前期爲了攻擊和防禦柔然政權,沿平城北由西向東依次設置的六個軍事據點: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將領多爲鮮卑貴族,軍士爲鮮卑子弟或草原各部牧民,最初設置的時候,不但軍餉豐厚,而且政治地位也高,但是隨着柔然不再是北魏的威脅,特別在孝文帝漢化改革後,六鎮地位一落千丈,從國家利器變爲二線部隊,逐漸賤民化。

鮮卑等邊疆勢力與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嚴重,加上北魏財政困難,居然停發了士兵的軍餉。公元524年四月,昔日的國之利刃變成了叛軍,沃野鎮破六韓拔陵登高一呼,北方六鎮的戍卒應者景從,一場聲勢浩大的起義爆發,而苦魏已久的老百姓紛紛加入,一些心懷不軌的門閥土豪紛紛起兵,這場起義直接摧垮了北魏的根基。公元528年,在六鎮起義中崛起的爾朱榮屠殺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2000多人。公元534年,鎮壓六鎮起義而壯大的高歡終結了北魏。

北魏爲什麼會滅亡?與孝文帝的改革有關係嗎? 第2張

事實上,在孝文帝和宣武帝后,遷入中原的鮮卑貴族迅速腐敗,後宮專權,軍政荒廢,以至於從六鎮起義爆發到北魏滅亡,先後出現的以宇文泰爲代表的六鎮、舊都等北方鮮卑部落鎮民;以爾朱榮、高歡爲代表的鮮卑化的漢地士族,破六韓拔陵爲代表的鮮卑化的少數民族這三股勢力,無論哪一方都是那時的北魏朝廷所無法控制的。

中央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導致地方勢力壯大,最終政權傾覆,這是北魏滅亡的根本原因。而孝文帝改革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也有非常多的積極意義,將北魏的滅亡全部歸責與漢化改革不太妥當,只能說後繼的統治者,沒能革除改革帶來的消極影響,以至於千里之堤毀於蟻穴。